分享

孔子“梦周公”与吸引力法则 | 黄竞石

 竞石频道 2020-09-24


黄石头·学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系列之二

《孔子“梦周公”与吸引力法则

(一)

我们为什么要回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来教育孩子?

对于教育孩子的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有了几千年来众多的古圣先贤不断地给我们总结,应该怎么教育孩子。

我们应该反过来问,我们为什么不用经过几千年论证,早已证明是圣人的智慧来教育孩子?我们为什么要远离我们古圣先贤的智慧?

我们前面有文章,详细阐述了周朝三太的故事,该故事告诉我们,伟大母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智慧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内核之一。

(二)

孔夫子一生都特别仰慕周朝的礼仪体系,提出必须要克己复礼,一定要向周朝学习,一定要向周公学习。

周公是孔子一生最崇拜的先贤,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在孔子心里,西周的典章制度最为完善,也最为完备,因此,也最可能在诸侯各国实现。

孔子一生维护并致力于恢复西周的礼乐文化和礼乐制度,收集整理并传播西周以来的文化,而孔子最向往的社会制度也是西周时的社会制度,而西周典章制度的创建者正是圣人周公。后世尊孔子为“至圣”,以周公为“元圣”,可见周公对孔子的影响之至切至深。

孔子是怎样向周公学习的?

除了翻阅周公留下的典籍,学习周公的各种思想和论述,孔子对于周公可以说是魂牵梦绕,经常梦见他,并且在其晚年身体不好时还哀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我太老了,已经很久没再梦见周公了。)

梦里和圣贤链接并不是一个传说,而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一种调动潜意识能量来学习的能力。

试想一下,人的表意识不到5%,人的潜意识超过95%,如果我们能够调动我们的潜意识能量来与圣贤在梦里链接,那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学习能力呀!

孔子经常在梦里与周朝三太对话,与周公对话,每每梦想,孔子都不由感叹,“周朝三太太了不起!周公太伟大!”

(四)

正因为孔子具备与圣人在梦中对话,能够调动自身潜意识与圣人对话学习的能力,才造就了“至圣”的孔子。

因此,后世朱熹才发出“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的感慨。

朱熹这句话的意识是说,“上天不降生仲尼(孔子),人类万古常年生活就像在夜里”。

所以说,我们要深刻的领悟孔子的“梦周公”和“心想事成”这两个简单词汇里的深邃内涵。为了更好的领会其精髓,我们也要学习和明白西方关于“吸引力法则”的研究。

孔子的“梦周公”在两千多年前就阐述了,“如果你想要让自己能够向圣贤学习和看齐,仅有表意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更应该达到潜意识的深层——连梦中都与圣贤链接,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诚意正心。

霍金斯能量层级表

(五)

当然,后世还有很多类似的论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等。

但由于中华文化的典型特点是,把越是高深的理论,用越是尽量精简的几个字做极简表述,导致很多高深的理论必须要我们去开悟,才能明白这些深刻的人生哲理。

等有一天你终于开悟过后,才发现,我们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用一个最简单的词概括了我们普通人可能穷尽一生才明白的人生哲理。

孔子的“梦周公”——与圣贤链接,诞生于两千多年前,西方的“吸引力法则”诞生时间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

不过,孔子的“梦周公”只有简单的论述,还需要后来去开悟,普通人往往很多人一生都不一定能明白这句话背后的深刻含义,即便知道了也不一定能做到,必须要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做到。

而西方的“吸引力法则”经过各种角度的全面论述和论证,最后把它上升到“吸引力定律”——对,就是铁定的规律,世间万物、人人都必然会遵循的规律。让我们普通人不需要再去想那么多的为什么,只要照做即可。

“让一个傻瓜都能看懂”——这是西方文化传承的重要理念。

东方文化把学生当聪明人,西方文化把学生当傻瓜。

这是中西方文化传承的最大区别,也是东西方文明哲理思维的重大分别。

(黄竞石.记录学习..2020.2.20)

链接一:

天理即心理

吸引力法则既是心理学理论又是宇宙规律

(一)


吸引定律又称“吸引力法则”,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它吸引而来。有一种我们看不见的能量,一直引导着整个宇宙规律性的运转,正是因为它的作用地球才能够在46亿年的时间里保持着运转的状态。

也正是因为它的作用,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中,数以亿计的星球,都能相安无事的停留在各自的轨道上安分地运行,这样一种能量引导着宇宙中的每一样事物,也引导着我们的生活,这种能量就是——吸引力。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总是倾向于跟自己的同类待在一起。而能把分散的人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群体的就是这个群体的灵魂人物。一般被这个灵魂人物召集到一起的分散的人身上,总会有这个灵魂人物的一些影子,也就是说他们具有某种共性,正是由于这种共性,这个灵魂人物才能把人们吸引过来,从而形成一个团结的群体。


(二)

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心理学效应观点——“墨菲定律”也表达了相似论述: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墨菲定律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理”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

“墨菲定律”(英文:Murphy's Law)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的根本内容是“凡是可能出错的事有很大几率会出错”,指的是任何一个事件,只要具有大于零的机率,就不能够假设它不会发生。


(三)

“吸引力法则”作为一个正式的术语诞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它背后的精神却存在于古老的印度人的信仰之中。随着印度教对通神学的影响,吸引力法则的概念逐渐出现在一些早期的有关通神学的文献中。1877年,“吸引力法则”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出现在赫莲娜·布拉瓦茨基(Helena Blavatsky)的关于神秘密教的书《揭开伊西斯的面纱》(Isis Unveiled: Secrets of the Ancient Wisdom Tradition)中,而在1879年4月6日的《纽约时报》上,一篇关于在科罗拉多州淘金热中吸引财富的文章里提到了“吸引力法则”,这便是“吸引力法则”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大型的报刊媒体之上。

1906年,“新思维”的杂志编辑威廉姆·沃尔克·阿特金森(William Walker Atkinson)在他的“新思维”书籍《思维波动或思维世界的吸引力法则》(Thought Vibration or the Law of Attraction in the Thought World)一书中介绍了“吸引力法则”。1907年,布鲁斯·麦克莱兰(Bruce MacLelland) 出版了他的《想象力带来富有》(Prosperity Through Thought Force),在书中,他对吸引力法则做了总结,并提出“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You are what you think, not what you think you are)的概念,之后,有关吸引力法则的研究层出不穷,并被贴上了诸如“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新思维”等各色各样的标签,而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包括有1926年出版的欧内斯特·赫尔姆斯(Ernest Holmes)所著的《心灵科学的基本思想》(The Science of Mind ),1949年雷蒙德·霍利维尔博士(Dr.Raymond Holliwell)所著的《让吸引力法则伴随工作》(Working With The Law)等等。

在此之后的半世纪中,有关“吸引力法则”的研究似乎乏善可陈。20世纪90年代,杰瑞·希克斯(Jerry Hicks)和埃丝特·希克斯(Esther Hicks)出版了包括《亚伯拉罕的教义》(The Teachings of Abraham)《情绪的惊人力量》(The Astonishing Power of Emotions: Let Your Feelings Be Your Guide)在内的一系列著作,因为这些书籍的畅销,关于吸引力法则的信息和资料再次广泛被人接受。而直到2006年,一部叫做《秘密》(The Secret)的电影才真正让“吸引力法则”的概念风靡了全球。

电影《秘密》在全球的广泛关注创造了同名书籍《秘密》的诞生及热销,《秘密》书籍一经出版,便横扫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多个国家的各大图书排行榜,创下美国赛门‧舒斯特出版史单月再版破200万本、四个月销量破500万本纪录,并荣获“诺提勒斯书奖”(Nautilus Book Award)。之后,有关于“吸引力法则”的书籍井喷般的出现在全球各大连锁书店以及网上连锁书店之中,掀起了一股全球性的关注“吸引力法则”的热潮.......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地区,日本,韩国等亚洲一些国家,这股“秘密”风潮也是风起云涌,掀起了新时代新的心灵励志风潮。甚至有专业人士称这本书为“心灵励志圣经”。在大陆,本书已经由中国城市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链接二:

孔子“梦周公”与梦文化

(文:杨朝明)

关于传统,西方有学者分出所谓的“大传统”和“小传统”(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农民社会与文化》,1956年),认为大传统是指知识分子及精英创造的、占据社会主流位置的文化,小传统是指民间创造及在民间传递的文化。在中国,孔子儒家的思想学说属于大传统,例如“礼”的规范之类,而民间社会的“俗”则属于小传统的范畴。“礼”与“俗”是相对的概念,都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转化,相互影响,经过千百年的流变、融合,形成很多有趣的文化现象。

与孔子“梦周公”相联系的是,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影响不小的梦文化。梦,作为人在睡眠中某阶段意识状态下自发性的心理活动,它属于人的正常心理现象。在典型的夜睡中,梦境在睡眠的各个阶段循环出现。也许是孔子“梦周公”的缘故,也许殷末周初时已经有不少关于文王、武王、周公梦境的记录,后世竟然出现了 “周公解梦”之说。

据记载,文王、武王就曾经谈论“梦”的问题。例如,《礼记·文王世子》记载说:“文王谓武王曰:‘女何梦矣?’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文王曰:‘女以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文王曰:‘非也。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我百,尔九十,吾与尔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文王说自己转移给武王三岁寿命,自不可信。但它记载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其影响之大自不待言。

据《周礼》记载,周代春官宗伯有“占梦中士二人,史二人,徒四人”,其中还有六梦说,将梦分成六类:正梦、噩梦、思梦、寤梦、喜梦、惧梦。后人也有不少研究人的梦境,如明代有人集历代诸家梦说,将梦分成九种。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殷商末年,政治动荡,文王、武王都曾经谈论“梦”的问题,《逸周书》就有不少这样的篇章。如《程寤》篇,记载文王在程地时,太姒梦商庭生棘,惊以告文王,文王以为是吉兆,于是召太子发拜吉梦;《文儆》篇中,文王疾,告梦,惧后祀无保,告太子发民之多变,命其敬之;《寤儆》篇则记载武王梦见灭商的计划泄露,自己被梦境警醒,深以为忧。周公劝导武王说:“天不虞周,惊以寤王,王其敬命!”他鼓励武王,说这是上天为了让他居安思危。《武儆》篇则记载武王告梦,遂命召周公旦立后嗣,属太子诵文及《宝典》。

上述梦境在《逸周书》的记载名称多以“寤”、“儆”为名,所谓寤,就是觉时道之;所谓儆,则是使人警醒,不犯过错。这些记载很有价值,因为从这些事实中不难看出,文王、武王、周公正处在由夏商“尊命”、“尊神”向西周“尊礼”文化的过渡时期,已经不同程度地开启了人文思潮和理性主义的大门。尤其周公,他的论述,已经十分注重社会现实中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就整个商周时期而言,占梦作为一种预卜吉凶的方术也曾经十分流行,它属于宗教的领域。《周礼·春官宗伯》中的“占梦”之官负责占梦,而周公应该是周初宗教的首脑。在周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形象,一种是善于占卜的“大巫师”,一种是制礼作乐的政治家、思想家。这两种身份和形象,在那个时代集合于周公一人是十分正常的。

事实上,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恰恰是作为政治家、思想家的周公。作为“大巫师”形象的周公只不过是历史的“孑遗”。不过,这种占卜、解梦的形象最终作为方术渗入民间,成为小传统的一部分。而作为政治家、思想家的周公,则影响了后来的孔子和儒学,奠立了中国文化的大传统的基础。

历史上,所谓的“著名梦境”还有很多,比如文王梦熊、庄生梦蝶、黄粱一梦、梦笔生花、江郎才尽、南柯一梦等等。而所谓《周公解梦》,不过是流传在民间的解梦之书,乃是后人借周公姬旦之名而著。书中列举种种梦境,并对梦预测吉凶,它与其说是解梦书,不如说是解梦词典。孔子生于乱世,凝念注神,日思周公之德,夜即梦之,这属于后人所谓“意精之梦”。周公成为后世占梦文化的形象代言人,不能不说是梦文化与孔子结缘的结果,的确是“大传统”和“小传统”交互影响的结果。

周公及其历史功绩

1934年,历史学家夏曾佑先生在所著《历史教科书》中曾说:“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孔子是东方圣哲。周公处在黄帝与孔子之间,是中华礼乐文明的奠基人。

作为周朝江山社稷的奠基人,周公辅国安邦,创立典制,制礼作乐,其稳定和巩固周王朝统治之功彪炳史册。然而,由于文献阙如,后人又理解不一,使周公事迹显得模糊不清,再加之上个世纪儒学地位的沉降,对许多现代人来说,周公这位伟大的圣贤居然还是一位比较陌生的人物。但披沙拣金,透过材料记载,还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探寻出周公事迹的真相。

周公,姓姬,名旦。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当年,周公在谈到自己的这一身份时,曾说“我于天下亦不贱矣”。周公的身份岂止“不贱”,事实上,他是当时地位最为尊贵的人。

周公姬旦之所以被称为“周公”,是因为周朝以周原这块周人龙兴之地为其采邑。采邑与封地相近,受封者可以享受采邑的租税。在周族发展历史上,周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直到后世,他们的子孙依然眷恋着这块土地。这支姬姓部族的人居住在周原,从此,他们就被人称为“周人”。后来以这里为周公采邑,也可以看出周公在周朝的特殊地位。

在周文王的儿子中,周公与武王为同母兄弟,他们都是太姒所生。太姒的儿子共有十人,《左传》中说“武王之母弟八人”,加上武王兄伯邑考及武王本人,恰为十人。文王诸子中,最有资格继承周文王位置的当然是伯邑考,但文王时他作为人质在殷纣王那里,竟然被残暴的殷纣王活活烹杀。伯邑考早死,文王次子姬发便取得了嫡长地位继承了王位。在同母兄弟中,周公排行第三。除了即位为王的武王姬发,周公的地位就最为尊隆。据记载,在同母兄弟之中,武王发和周公旦最贤,他们是文王的左膀右臂,共同辅助文王。

周公的恭顺与谨慎是有名的,他独处时都非常严谨,后人形容他连夜里走路都注意自己的影子要正直。周公年轻时便渴求上进,十分谨慎地结交朋友,注意学习别人的优点。他想要兼学历代圣王,实践他们的勋业。他常常反复思考,甚至夜以继日,想通了便付诸实施。周公的切实努力,使他具有了出众的天赋和秉性,周公自称“巧能”,说自己“多材多艺”(《尚书·金縢》),周武王说他“大有知(智)”(《逸周书·度邑》),称赞他富于智慧,后来孔子也对“周公之才之美”(《论语·泰伯》)倍加赞赏。

周公德才兼备,一生辅国安邦。在翦灭商朝的过程中,周公是武王的得力助手。在文王去世以后的七、八年中,周公尽心竭力,在武王需要的时候,他往往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及对历史与现实的敏锐洞察力,为武王出谋划策,献智出力,辅助武王顺利完成了灭商大业。

克殷之后第四年,武王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这使得周朝的局势变得复杂和危急起来,周公也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武王去世后成王即位,但成王年幼不能主政,周公作为辅相,以冢宰的身份摄政,辅助成王,全面应对和处理方方面面的事务。他殚精竭虑,日理万机,但换来的竟是恶语中伤,他的弟弟管叔、蔡叔等人制造谣言,连召公奭也怀疑起来。成王年龄小,对辅助他的叔父也信不过。殷商旧势力趁机联合管、蔡发动叛乱。为此周公不得不做大量工作,以争取信任。并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军平叛,消除了武庚以及管、蔡等“三监”的祸患,又率军大举东征。经过艰苦卓绝的战争,终于彻底稳定了东方。

为进一步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周公进行了大分封,将宗室懿亲分封到各战略要地,以王室重臣、近亲把守要塞,作为王室屏藩,周公前后封建的诸侯国家有71个。周公又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东),修建王城(今洛阳市内),还将殷遗民迁到洛邑,驻军加以监守。洛邑和王城作为周的东都,用以统治东方,被称为成周。周公还着手建立了周王朝的一整套典章制度,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彻底走上正规。他辅助成王,摄政七年,周王朝的统治彻底巩固下来。成王即位七年之后,已经可以独立处理政务,周公于是把政权正式交还给成王。

周公在成王初继位时暂摄国政,经略天下,对稳固周朝统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基本概括了周公的主要历史功绩。周公归政之年的岁末,成王对周公的辛勤于王室念念于怀,于是在洛邑举行了封命“周公后”(《尚书·洛诰》)的仪式,将周公之子伯禽分封到泰山之南,建立了鲁国,周公也就成了鲁国的始祖。

归政成王之后,周公依然极受尊敬。成王十一年,周公在丰地去世。周公病危时,他希望自己死后葬在成周,以表示不敢离开成王。周公去世后,成王心存谦恭,把周公埋葬在毕(今陕西咸阳北),随周文王墓葬,以表示自己不敢以周公为臣。为了褒扬周公之德,成王还特许鲁国在祭祀周公时用周天子的礼乐。

※特别说明:

这是黄竞石2020年全新开篇的“黄石头·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系列”的第二篇学习、练习之作。

上面的文字仅仅作为学生黄竞石个人听课后复盘、学·习、练习之作,并不完全代表演讲上课老师的原话。
如果上面文字有记录错误,或者理解、延展错误的地方,还请联系微信:88148649修改或者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