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苏记】苏州定慧寺、苏公巷、双塔寺:岭海传书(上)

 真友书屋 2020-09-24
岭海答传书,七百年佛地因缘,不仅高楼临白傅。
岷峨回远梦,四千里仙踪游戏,尚留名刹配黄州。

道光中期,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某天,他前往苏州城内的定慧寺巷参观苏公祠时题写了这副对联。此上联讲述的故事乃是定慧寺僧住持守钦和尚派人给东坡送家书之事,当时东坡被贬谪到广东惠州,而其家人大多安顿在了常州的宜兴,两地之间距离遥远,守钦为此派定慧寺的工作人员卓契顺带着东坡家人的所书之信前往惠州。

停车处的小书亭


在那个时代,苏州到惠州交通并不便利,路途遥远,守钦能如此重情义,令后世歌咏不已。林则徐在此联中谈到他来到定慧寺内的苏公祠时,想到当年岭海传书的故事距今已有七百年,但定慧寺僧如此重情义,也同样令其感动。虽然此处不远还有为白居易所建的白公祠,但在林则徐看来,守钦的所为更让定慧寺有了大名。

林则徐所书下联中的“岷峨”乃是指四川的岷山和峨嵋山,以此来代指东坡的出生地,虽然岷峨距惠州有四千里之遥,但东坡生性豁达,他在黄州的几年创作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面对苏公祠让林则徐感慨当年东坡的境遇。

穿过吴王桥就是定慧寺巷


后世广泛流传这个故事,以至于不少的文献都说定慧寺僧守钦与东坡关系十分密切,东坡被贬到岭南,令守钦十分想念,于是有了派徒前往岭南送书的佳话。然当时卓契顺除了送家书外,还送上了守钦给东坡写的十首诗,东坡得见此诗后颇为感动,于是他又回赠了八首。东坡在“定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的引言中说:

苏州定慧长老守钦,使其徒卓契顺来惠州,问予安否,且寄《拟寒山十颂》。语有璨、忍之通,而诗无岛、可之寒。吾甚嘉之,为和八首。

巷口的标牌

可见守钦派卓契顺送书之事绝非传闻,东坡在第一首诗中有“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似乎是赞赏守钦有爱怜一切生命的慈善之心,也似乎表明了东坡与守钦稔熟。然而《苏轼文集》卷一三○中东坡又写了这样一段话:

苏州定惠长老守钦,予初不识。比至惠州,钦使侍者卓契顺来,问予安否,且寄十诗。予题其后,曰:“此僧清逸超绝,语有璨、忍之通,而无岛、可之寒。”予往来三吴久矣,而不识此僧,何也?

小桥流水


东坡明确地说,起初他并不认识守钦,等他被贬到惠州时,守钦派手下人卓契顺前来送信,东坡颇为喜爱守钦的诗风,他感慨说自己在江苏等地往返多次,却没有见过守钦。言下之意颇为遗憾。

以上是东坡所言,可以说明他起初并未见过守钦,后来是否见过,则无相应文献记载。但东坡确实多次去过苏州,其实两人不相识而守钦能有此举,这更加显示出他对东坡的尊重,而卓契顺不负守钦所托,历尽艰辛徒步走到了惠州,同样令东坡十分感动。为此,东坡特意书写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赠给卓契顺。

《苏轼文集》中有东坡所书“书《归去来辞》赠契顺”一文,东坡在此文中首先称:

余谪居惠州,子由在高安,各以一子自随。余分寓许昌、宜兴,岭海隔绝。诸子不闻余耗,忧愁无聊。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契顺谓迈曰:“子何忧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当为子将书问之。”

定慧寺山门


东坡讲到他被贬到惠州时,苏辙住在江西的高安县,他兄弟二人身边均有一子相陪伴,余外苏辙的家属留在了许昌,而东坡的家人则基本在宜兴。那个时代通信不方便,家人分别惦记着贬谪在远方的父亲、兄弟。当时苏州卓契顺在苏州定慧寺内做杂务,但他认识东坡的长子苏迈,卓契顺看到苏迈整天忧虑父亲的状况,他跟苏迈说你用不着担忧成这个样子,惠州又不在天上,无论多远总能走到,我愿为你送去家书。

如此说来,卓契顺从苏州送家书前往惠州,乃是其主动提出者,而并非住持守钦所派,这更显其为人之仗义。这句话说来容易,做起来却艰辛异常,东坡在此文中接着写道:

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得书径还。余问其所求,答曰:“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苦问不已,乃曰:“昔蔡明远鄱阳一校耳,颜鲁公绝粮江淮之间,明远载米以周之。鲁公怜其意,遗以尺书,天下至今知有明远也。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

余欣然许之,独愧名节之重,字画之好,不逮鲁公。故为书渊明《归去来词》以遗之,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

定慧寺文保牌


卓契顺风餐露宿,翻山渡江,受了许多的苦,等他走到惠州终于找到东坡时,东坡看到卓契顺肤色被阳光晒得黝黑,脚底板也走出了厚茧。然卓契顺一点都没有表功之意,他呈上苏迈的家书以及守钦的所写之诗,接着又拿到东坡的回信,转身就要离去。东坡不忍,问其有何所求,卓契顺回答说,他来惠州一无所求,如果另有目的的话,那就不如前往首都了。

东坡不忍就这样让卓契顺空手而返,一再问他想要点什么。看来卓契顺也是读书之人,他竟然讲出了蔡明远的掌故,当年颜真卿与安禄山作战时,蔡明远曾帮过颜真卿,为此,颜真卿写了《与蔡明远书》来表达他的谢意。卓契顺说当年颜真卿弹尽粮绝时,蔡明远给他送去了救急的粮食。颜真卿在当世已是名满天下的大书法家,他特意给蔡明远写了作品,因为此作品流传下来,故天下人皆知蔡明远之名。而我卓契顺虽然没有米送给您,但是往返万里之遥给您送家书,是否能效仿颜鲁公赠蔡明远书法作品的方式给我写幅书法作品。他的要求立即得到了东坡的同意,虽然东坡谦称无论名节还是书法水准都比不过颜鲁公,但他还是愿意为卓契顺书写这幅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他也真心希望通过这幅作品令卓契顺的仗义之名不朽。

因疫情而取消的活动

东坡的愿望果然实现了,今人正是通过东坡所写此文而知卓契顺之名。这件事也被李之亮写入了《苏轼文集编年笺注》:“绍圣三年,岁在丙子,清和月,眉山苏轼录于惠州白鹤峰所居思无邪斋,以遗卓契顺。”

然而《东坡志林》中对于这件事却有另外的说法:“苏台定惠院净人卓契顺,不远数千里,陟岭渡海,候无恙于东坡。东坡问:‘将甚么土物来?’顺展两手。坡云:‘可惜许数千里空手来。’顺作荷担势,信步而去。”

定慧寺天王殿


这段记载颇具禅宗意味,卓契顺跋涉数千里去给东坡送信,东坡见到他时却问卓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土特产,卓契顺摊开两手,意思是什么都没带。东坡遗憾地说:可惜你走了数千里却空手而来。卓契顺还是没说话,他做出了挑担状,转身离去。

这种写法太过洒脱,像是禅宗话头,不如东坡在跋语中的所载更显得真实。更何况,苏州的定慧寺内确实藏有东坡给卓契顺所写《归去来辞》的刻石。

上面谈到了东坡与此寺的因缘


正是这个故事使得东坡与苏州有了密切的关系,而今定慧寺仍在,苏公祠已无,但按资料记载,当年为纪念东坡所建的苏公祠被拆掉之后变成了苏公巷,而苏公巷就处在定慧寺与双塔寺之间。

关于定慧寺的历史,江洪等主编的《苏州词典》中介绍说:“定慧寺位于苏州市区凤凰街定慧寺巷34号。唐咸通间为盛楚所创般若院之子院,五代吴越钱氏时仍属罗汉院,北宋雍熙间称西方院,大中祥符间赐额‘定慧禅寺’,始与寿宁万岁禅院(双塔寺)分为两寺。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中僧泽藏山、景新、惠泽,永乐中僧净因先后重建。宣德九年(1434)得知府况钟捐助,僧妙玹于正统二年(1437)重建大雄宝殿。清康熙初渐形倾圮,十一年(1672)僧大休驻锡,里人唐尧仁捐资重建观音殿,重修大殿、弥勒殿。道光间殿宇又失修,十六年(1836)邑人顾沅、胡珽等集资修葺。咸丰十年(1860)至同治二年(1863)毁于兵火。同治三年(1864)僧本修师徒相继募修地藏、天王各殿。民国十五年(1926)僧灵馨复募修。1991年对大殿进行全面修缮。”

古建筑石构件


可见定慧寺初创于唐咸通年间,之后几毁几建。该文中还记载了定慧寺与东坡的关系:“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与定慧寺住持僧守钦友善,往来苏州必寄寓寺中。明正统四年(1439),巡抚周忱为苏轼所书陶渊明《归去来辞》墨本题跋,命住持妙玹摹勒上石,嵌于寺壁。知府况钟又建啸轩,纪念苏轼。清道光十四年(1834),由按察使李彦章倡议苏州官绅集资,于寺北建苏公祠,咸丰十年(1860)毁;同治七年(1868)重建,光绪十九年(1893)募修;今废。”

从这段记载可见,后世在苏州为官者都希望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写明东坡与当地的关系,明正统四年,巡抚周忱命定慧寺住持妙玹刊刻了东坡为卓契顺所书的《归去来辞》,而后将此石嵌在定慧寺的墙壁上,以此让更多的人知道本寺与东坡有着这样一段奇特的因缘。后来苏州知府况钟又在寺内建起一座啸轩。

继续寻找东坡遗迹


对于此事,苏州人蒋赓埙写了篇《新建啸轩记》中有详细记载,关于周忱和况钟的所为,此记中写道:“况公见寺圮,葺而新之,始祀文忠于此。文襄摹《归去来辞》墨本勒石。天下事之成败兴废,天事居其半,人事亦居其半。人定胜天,两贤相辅以成,亦两贤相得而彰。其周、况二公之谓乎!”

乾隆年间,定慧寺内明代所刻的《归去来辞》原石就不见了,但后来却无意间被人找了出来,为此,苏州人金祖静写了篇《重立苏碑序》,金在此序中首感慨说:“古人名迹留天地间,未有终于沦弃、久而弥晦者,然必待其时,亦必待其人而始彰。”

大雄宝殿前的银杏树


显然这句话有一厢情愿的情绪,因为天地间的名物究竟被毁被留,难以寻得规律,但是所有好古之人都希望已经失传之物仍然密藏在哪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一旦时机已到它就会再现人间。发完这通感慨,金祖静接着写道:“同郡万子恬怡,躭奇好古士也,与定慧寺住持朴庵为方外交,假其寺以诵经。经非儒者事,万子旁通内典,墨名而儒行焉。”

侧殿


苏州有位叫万恬怡的人,乃是一位好古之士,此人与定慧寺住持朴庵关系密切,万恬怡虽然是位儒生,但他很喜欢读佛经,故其常到定慧寺读经。某天,万恬怡在寺内游览时有了意外发现:“万子于寒烟落照中吊古兴怀,匪朝伊夕一日者,于败风颓垣中拾得片石,乃苏文忠公《啸轩记》。感兹遍觅,复得公遗像与手书《归去来辞》。异哉,数百年埋没荆榛,一旦洗涤出世,因缘有得,岂偶然哉。”

瓶颈


虽然定慧寺创建于唐代,然其几毁几建,有很多地方并未完全得以恢复,故在寺院的角落里堆放着一些刻石残件,万恬怡在那里翻捡,无意间翻出一块残石,上面刻的是苏东坡的《啸轩记》。得此宝物令万恬怡大喜,于是他继续翻捡,终于从残石堆中又翻出了刊刻的苏东坡像以及当年定慧寺刊刻的东坡手书《归去来辞》。

定慧寺图书馆


这真是一个大发现,故有几位名人为此写了碑记,其中就有苏州人金祖静。他在此文中又写道:“昔公守杭,守湖,往来吴郡,其在定慧盘桓,无可考据。今观其书,虽与公平时翰墨稍殊,而郡人邹亮凿凿记载,谓公于惠州书寄寺僧卓契顺,传其法裔,妙玹摹勒上石。按《弇州山人稿》及《西山集》《墨林快事》皆载苏书陶辞跋语,则此碑固久为识者所赏,非耳目未及之物,独怪其久遭委弃,忽遇剔爬为可幸耳。”

图书馆内景

禅堂内的瑞兽

看来金祖静是一位客观的人,虽然他特别希望自己的家乡跟东坡有密切的关系,他也相信东坡在杭州、湖州任太守期间,应当多次往返于苏州,但金祖静也承认他查不到东坡前来定慧寺的历史资料。同时他也认为刊刻的《归去来辞》字体与惯常所见的东坡书法略有差异,但苏州人邹亮明确记载有此事,余外有不少的文献都收录了东坡为《归去来辞》所写的那段跋语。

告示栏


如今万恬怡无意间发现了三件与东坡有关的刻石,这令金祖静也十分高兴,于是他在序文中大为夸赞万恬怡的所为:“甚矣哉,士之不可不好古也如是!向使恬怡无心搜采,寂处僧寮,虽曰诵《楞严》《维摩》,复何益于身名乎!一时盛举,功载艺林,而其雅人深致,亦从此见称于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