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露将至,什么是“白露”?农村有“烂白露”的说法,有道理么?

 布衣小农人 2020-09-24

白露是九月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出现在9月7日-9日,当天的太阳会达到165°,作为入秋后的第三个节气,白露有着自己特殊的“使命”,“立秋不秋,处暑热”,立秋按照老黄历来算的话就是进入了秋季,但随着季节特征的变化,现在过了立秋气温依旧非常炎热,而且立秋过后的处暑表面上是说出了暑天,可实际气温依旧是非常高,今年的处暑是8月22日,虽然已经到了8月末,但依旧处在最热的三伏天,所以处暑依然没有真正意义的迎来秋季,而白露却不一样了,“白露过,秋风到”,这是老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也就预示着白露过去之后,真正的秋季就会到来,所以,白露的真正意义就是迎来秋季,送走夏季。

什么是白露?

上面 对白露已经做了基本介绍,但白露的特点大家可能还不太了解。白露节气在古书上记载的是孟秋的结束,仲秋的开始,是一年中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一个重要节气,同时对庄稼的生长也是一个重要的标记点,从白露开始后,农作物开始成熟,预示着人们要开始准备秋收了。白露过后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早晚温差大,相比立秋和处暑来说,这个温差可能会达到12°C左右,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及时增减衣服,以免着凉。

白露之所以叫白露就是因为这个“露”,进入白露后,早晚温差大,由于夜晚的气温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这个水珠就被称为“露”,古书上记载着“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也”,古人以四时配无形,秋季属金,金色为白所以就会把秋季的露称为“白露”。

什么是“烂白露”?有道理么?

所谓的“烂白露“其实说的就是白露节气的雨水,了解农村习俗的都知道,在白露节气的时候是非常忌讳风雨的,老人们常说“白露的雨,剥皮的水”,白露节气后是收获的季节,这个时候需要的是风和日丽,尽量要少雨,如果雨水多会对农作物的收成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比如秋季雨水多会让虫子生多,而且这个时候的虫子生命力非常顽强,这样他们在优越的环境中就会破坏庄稼。还有就是如果收成的时候雨水过多就会稀释土壤的营养成分,或者抑制农作物的养分吸收,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农村还有一句俗语“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如果在白露前下雨,这样对农作物的生长是有利的,因为白露前的温度基本都在25摄氏度左右,配上合适的光照,会让灌浆期的农作物有利生长,但如果在白露后下雨,北方的气温普遍都降到了22摄氏度以下,这个时候是非常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的,还有就是老人们常说“白露雨苦”,主要就是说白露的雨会招虫子,破坏农作物的生长。综合来讲,老人们常说的“烂白露”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结语:老人们对于白露的气候总结都是相对于过去经验而谈的,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就算过了白露,南方的气温也不会低于30℃,而北方可能会相对低一些,所以所谓的”烂白露“在当代农村基本也不会形成,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可以避免这种问题的产生,而白露是否下雨也不是由人为决定的,都是由大气环流决定的,因此,我们只需要了解这个知识即可,一定要活学活用,不能盲目学习,大家认为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