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官员在任不能卖字,看古代书法家如何花样吸金

 真水无香zwn009 2020-09-24
原创 带刀客说话 2020-09-16 10:52:50

1665年4月何绍基在致家人的信中说:“人都劝我写字要笔资,老年窘状,不能不犯既衰之戒,不想笔劳而资不速集,致成留滞。日内已截止来纸,但了案头残债,即可往浙矣。”大书法家何绍基写字居然不收费,以至于囊中羞涩,写字都没有积极性。6月份,他在另一封信中说:“此次沪上笔资,足资盘费。”仅仅过了两个月,写字又收费了,而且收入让他很满意。

古代官员在任不能卖字,看古代书法家如何花样吸金

何绍基像

古代官员在任不能卖字,看古代书法家如何花样吸金

何绍基书法

古代官员在任不能卖字,看古代书法家如何花样吸金

何绍基书法

为什么短短两个月,何绍基书法收不收费的问题有这样截然相反的变化呢?一句话解释就是,现任官员不卖字,无官一身轻了就可以。这是当时士大夫约定俗成的“潜规则”。为什么要用这条“潜规则”束缚自己?因为他们要脸,不想看到自己的作品被人当作商品卖来卖去,有节操的官员不想留下借权位谋私的嫌疑。

那么,在书法成为商品以前,那些古代书法家是怎么挣钱的呢?其实,古代书法家挣钱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人可能把钱看得重些,有的人是完全无所谓的态度,因为他们毕竟不同于后世的职业书画家指着手艺吃饭。

师宜官“直播带货”,王羲之换鹅

师宜官爱喝酒,但口袋里似乎没什么钱。他进酒馆第一件事就是写字,当时流行在白墙上写字。一看到师宜官书法表演,围观者就会蜂拥而来。

师宜官是东汉末年的大书法家,他能写一字径丈的大字,也能书方寸千言的小字,当时他的书名很盛,他本人也很狂狷自负。他与酒家达成协议,用一种类似现在“直播带货”的方式喝免费的大酒。他是书法明星式的人物,到哪里写字都引来众人围观的。有人围观就能给酒家招徕生意,使酒家多出售酒菜,这不就是带货吗?当计算利润足以抵偿其酒钱时,师宜官就将字铲去,然后开怀畅饮。

古代官员在任不能卖字,看古代书法家如何花样吸金

师宜官

师宜官这种做法是间接的将自己的才华变现,也不过是换一顿酒钱。

师宜官的后辈王羲之出身名门,酒钱是不差的,他喜欢白鹅,所以留下了王羲之书《黄庭经》换白鹅的故事,其实是山阴道士给王羲之做的一个局,特地养了一群白鹅到处宣传,把王羲之引来,因为王羲之书法不是商品,只能以物易物。

古代官员在任不能卖字,看古代书法家如何花样吸金

王羲之换白鹅

欧阳询书法能挣“外汇”,皇帝一句感叹有内涵

唐朝书法家欧阳询的字声名远播海内外,《旧唐书·欧阳询传》载:高丽使者向唐朝廷求取欧阳询的真迹。这种求取不会是免费的,肯定要表示一下,是用钱还是用物史书上没有记载。可能是求取欧阳询书法的使者很多,唐高祖李渊心理有点小感触,他说:“欧阳询的书法声名远播,连夷狄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书迹,都认为他是一个容貌魁梧的人啊。”

古代官员在任不能卖字,看古代书法家如何花样吸金

欧阳询楷书心经

古代官员在任不能卖字,看古代书法家如何花样吸金

欧阳询书法

这话说得很有内涵,因为欧阳询的实际相貌与他书法的风貌完全不一样,唐高祖才有此感叹。《旧唐书》描述欧阳询“貌甚寢陋”,《新唐书》也说他“貌寝侻”,寢陋、寝侻都是丑陋的意思,竟然能够让史书特别记载其相貌丑陋。到底能有多丑呢?有个故事说贞观十年,唐太宗的文德皇后长孙氏去世,按照礼制,百官都要为其服丧,在此间的百官聚会上,有人因欧阳询相貌丑异,指指点点,而宰相许敬宗竟然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在为皇后服丧期间不能守哀,当众大笑,严重违背了朝廷礼制,御史随即弹劾了许敬宗,许敬宗被罢相,出为外官。套用一句电影台词:“我们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无论多好笑都不会笑,除非忍不住。”所以书如其人,如果机械的理解,肯定是不对的,欧阳询第一个不同意,当然这是题外话。

欧阳询书法能帮他挣来多少外快,现在已经没法知道了,他本人是什么态度,史书上也不见记载。

李邕撰文、书写一条龙,吸金能力一流

唐代书法家李邕曾任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他的书法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的美誉,是能把姓名与书圣排在一起的书法大咖。他的文才也是当时遗留,许多高官和各地寺庙的住持.经常花巨资请他写文章,然后书写。他是个非常善于进行价值交换的人,写过八百多篇此类文章,撰稿加书法,其积累的财富可想而知。所以,李邕花钱出手很大方,当时的人都一致认为,自古以来卖文获利者,没有谁比得了李邕。在追求经济效益上,李邕的意识还是比较强的。

古代官员在任不能卖字,看古代书法家如何花样吸金

李邕书法

古代官员在任不能卖字,看古代书法家如何花样吸金

李邕书法

请不到柳公权书写碑志,会被认为不孝

李邕之后,柳公权的字在当时非常值钱。他和欧阳询一样,“外夷入贡”都另外带了钱来作为买柳字的专款。这当然由于他写得好,但也由于连着几个皇帝的称赞,更增加了声势。文宗曾和他联句,文宗是“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他接的是“熏风自南来,殿阁生余凉”。其他学士也有作的,但文宗佩服他的诗句。于是叫他写在殿壁上,每字大五寸。文宗认为即使钟王复生也不过如此。

宣宗叫他在御前写字,是由军容使季玄捧砚,枢密使崔巨源拿笔的。只叫他写了真书“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十个字,草书“谓语助者焉哉呼也”八个字,行书“永禅师真草千字文得家法”十一个字。然后赐他锦彩银器,不到三十个字收获颇丰,当然更关键的是荣誉。

当时公卿大臣家的碑志,如果求不到柳公权来写,会被人骂为不孝子孙。书法与主流社会价值观直接挂上钩,想不大卖也是不行的。他是怎么收费的,是史书一般不会记载这种形而下的琐碎事,心知肚明即可。

古代官员在任不能卖字,看古代书法家如何花样吸金

柳公权楷书

古代官员在任不能卖字,看古代书法家如何花样吸金

柳公权草书蒙诏帖

柳公权在书法上的收入应该是相当可观的,他收到的珍宝货贝异常之多。但他对钱财不那么在意,他更在乎写字。笔砚图画他自己收存,而将财物交给两个仆人,一叫海鸥,一叫龙安。这两人不是好人,一边收藏,一边吞没,监守自盗。有一天,柳公权有所察觉,就问他们,“为什么箱子锁得好好的而银器都不见了呢?”海鸥说:“不晓得。”他笑道:“银杯长了翅膀,飞升成仙了。”原来老先生并不糊涂,他心中有数,只是敲打敲打这两个小人而已。

在古代,书法只是士大夫文人生活的副产品,可以收藏、欣赏,但作为商品明码标价的意识是没有的,但求人写字一毛不拔也是一种不尊重,书法家得到的回报建立在一种尊敬的基础上,而不是对其作品价值的衡量。这也造成书法名家书债高筑。五代书法家杨凝式,家中堆积求字之纸如同墙垣,了却书债之望遥遥无期,于是长叹道:“无奈许多债主,真乃尺二冤家也。”尺二冤家后来成为求索字画者的代称。

其实,书画作为商品流通是在明朝在开始的,是和商品经济的萌芽发展几乎是同步的。有人考证说,以明朝正统年间为分界线,在正统之前明朝文人的润笔,更多象征性收取,文风浓重。到了正统年间以后,明朝文人的润笔,则就是很明显的商业化了。作为商品属性的书画开始渐渐兴盛起来,职业书画家开始出现,吸金能力就看自己的艺术才华和炒作能力了,这个以后细谈。

最后说句闲话。最近,在现任书协主席苏似澍退下之后谁来接任成了热门话题,据说几位有望上位者明里暗里争夺相当激烈。有网友出了个主意我觉得挺有创意,“担任书协主席之后不给卖字,看还有没有人争?”引来点赞一片。书协官员凭借职位之便卖字牟利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也为社会长期诟病。

还真别说,这个主意是符合古例的,中书协倡导“继承传统”。既然要继承传统,就应该做戏做全套,在位时不得卖字,离任了可以。

《疯狂书法史》系列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