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月不仅有国庆长假,其实也是痛风高发月!

 痛风医生陈建春 2020-09-24

炎炎夏日已经逐渐离去,秋高气爽的十月也即将到来,大家印象中的秋季都是桂树飘,香硕果累累,但对于一些疾病的患者来说气候的变化需要格外的注意。十月是秋冬交替的季节,大家都知道秋季早晚的明显转凉,昼夜温差比较大。人体也还处于上一个季节的代谢平衡状态,换季时温度的骤降会使得身体的抵抗力和适应性都有所下降,为了适应季节的变化,身体各方面的数值指标也会相应产生变化,如果在这样换季的时候再遇上压力过大、劳累过度等,就很容易引发痛风的发作。

那么换季时 到底是哪些因素对于痛风发作有影响呢?

1、温度对尿酸盐结晶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痛风最容易在天冷之时侵犯人体的跖趾关节、踝关节及腓间关节等。因为这些部位大多是肢体末端,远离心脏,平时血液供应不足,普遍的温度偏低,对于尿酸盐结晶形成并沉淀比较有利。实验表明,当体温下降7摄氏度时,尿酸盐在血液中的溶解度下降了约34%,由此可知体温越低,血液中所能溶解的尿酸越少,那些由于低温无法溶解的尿酸盐会从血液析出形成结晶,沉积在我们之前所说的肢体末端,血流缓慢的关节处从而引发痛风。

2、饮食/饮酒对尿酸结晶的影响

十月本就有国庆长假,再加上气温适宜比起炎炎夏日,朋友聚会更乐意选择在较为凉爽的秋季。而由于天气变冷酒类、火锅更常见于餐桌,火锅内容丰富,高嘌呤、高脂肪、高热量的食材也较多。这样的聚会,就易使大量尿酸在体内代谢不出去,从而增加尿酸结晶的生成,而饮酒则会加速尿酸结晶的沉积,诱发急性痛风。

3、劳累对尿酸盐结晶的影响

十月是个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除了农民们秋收农忙,将近年底各个公司工厂也事情较多。不管是工作压力大、剧烈运动等都非常容易造成关节疼痛,这样过度劳累会影响肾脏的排泄功能,导致尿酸在体内聚集无法排出,而这些无法排出的尿酸沉积在关节处,就会导致痛风的发生。

秋季是个美好的季节,但不管是温度的变化还是昼夜的温差过大,过度劳累等都是会引发痛风的关键因素。在这样的季节痛风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尤其肢体末端的关节处,同时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健康的饮食习惯等,这样可以预防尿酸盐结晶的生成与沉积,预防痛风的反复发作。痛风患者一旦发现身体关节出现不适症状应当及时去专业医院进行正规治疗,避免病情加重造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