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点:近乎完美之身的汉文帝,为何偏偏同功臣周勃过不去?

 耕心堂书屋 2020-09-24

论点:近乎完美之身的汉文帝,为何偏偏同功臣周勃过不去?

上图_周勃接旨

人物评价: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司马迁:“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

阐述论点背景:

首先说说汉文帝刘恒,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四子,母亲薄姬是魏王豹的妃子,后被刘邦宠幸生下刘恒,由于并不是嫡子,而且因为薄姬的身份,所以刘邦对他并没有太多的重视,只是在他八岁的时候封他为代王,由母亲陪同管理代地。

上图_薄姬(汉文帝生母)

刘邦去世后,朝廷大权掌控在吕后的手中,刘氏子孙多数被屠戮殆尽,刘恒因为远离京城的是非漩涡,加之母亲的智慧,让他在血雨腥风中得到很好的自我保护。

刘恒在代地在母亲舅舅和藩国臣子的帮助下,代地的老百姓日子一天天的殷实起来,老百姓可谓是安居乐业。

上图_薄姬

由于刘恒在代地治理的很好,所以,这也为他日后当皇帝提供了经验,更成为大臣迎立他为皇帝的最大砝码。

而迎立代王刘恒为帝的最关键人物就是周勃。

上图_周勃(西汉名将)

刘邦在临终前曾经说过一句话:安刘氏者必勃也。

吕后去世后,周勃等朝中忠于刘家的老臣联合起来,一举除掉诸吕势力,并且经过评估之后,选中了宽厚仁慈、名声很好的代王刘恒,最终周勃拍板迎立代王刘恒来长安继承皇位。如果不是周勃拍板的话,皇位很有可能就不是他的了!

既然周勃拥有拥立之功,为何汉文帝即位之后要收拾他呢?

上图_仿汉朝宫殿

编者总结了一下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No.1:周勃居功自傲,引火烧身。

据史料记载,周勃因是汉朝开国功臣,又是文帝的拥立大臣,所以文帝刚刚即位后,周勃每次上朝都很骄横,甚至有时都不把刚刚即位的汉文帝放在眼里。

No.2:汉文帝对周勃礼遇太重。

汉文帝刚刚即位时,对老臣周勃可谓是礼遇有加,二人谈话之后,汉文帝都会目送他离开,这就给周勃产生了错觉,好像汉文帝很害怕自己,所以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后来有人劝谏汉文帝,天子怎可对臣下如此重礼,岂不有伤君主的身份。

随着汉文帝的权力越来越集中,越来越稳固,他对周勃的表情也越来越严肃,让周勃每每都背后发冷。

自此,周勃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功高震主必定引火烧身,还是小心服侍就好,要收敛一些了!

上图_将军出征

No.3:位高权重,皇权与相权之争。

周勃在汉朝由于具有极高的威望,并且担任丞相,丞相是为百官之首,处理日常政务是他分内的事情。

但是,这样就对皇权构成了挑战,因为汉初的丞相权力太大,这让汉文帝心中很是不满。

相权与皇权之争似乎是这场博弈的最关键因素。

No.4:杀鸡儆猴,强制迁民。

上图_刘邦

汉朝初年,刘邦大肆分封,很多王侯都居住在京城而不在自己的封国,随着京城的人口日益增加,粮食的供应就成了一个大的难题,给朝廷增加了很大的负担。

此时,汉文帝就让很多王侯回到自己的封地,但是,大家都是各种理由不愿回去,这可惹恼了汉文帝。

汉文帝杀鸡儆猴,直接拉出来周勃,让他辞去丞相职务,带头返回自己的封地,从而减轻京城的粮食供应压力。

No.5:身披盔甲,文帝多心。

上图_周勃

周勃回到封地后,眼看皇帝对自己越来越刻薄,心中自然万分恐惧,所以有朝廷的人前来之时,他总是身披盔甲,手下武士持刀而立迎接,以防止自己遭杀身之祸。

有人把事情报告给汉文帝,汉文帝勃然大怒,立即抓周勃下大狱,后经汉文帝舅舅求情重新调查,周勃这才保住一条性命。

举例论证:周勃的儿子周亚夫就没这么幸运了,虽立有大功,却被汉景帝给活活饿死。

上图_周亚夫(周勃之子)

结论或启示:

其实,汉文帝这样处理并没有错,那周勃有错吗?似乎错误也不是很大,那到底是谁错了?

人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无论你怎么努力你也翻不过去!

做好当下,做好自己。居高位之道, 不与, 不终, 不胜。

历史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东西,所以不能不了解历史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2】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