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简《邦风·秦风·蒹葭》解析 子居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所收《蒹葭》篇,整理者在说明部分言:“简本《蒹葭》三章。第一章八句,与《毛诗》同。第二章七句,与《毛诗》相较,缺失最后一句。第三章,与《毛诗》相较,前五句缺失,仅残存后三句(第六句仅存「道」字,第七句存「从之」二字)。简本章数、章序和句数当与《毛诗》同。”[1]由此来看,安大简《蒹葭》据以抄录的原抄本很可能是缺失了一支简,抄者不查,以致抄成现在的状态。对于此诗,毛传言:“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此说于诗中全无对应,所以后世多不从其说。笔者认为,由《蒹葭》言“蒹葭苍苍”、“溯回从之”、“道阻且右”来看,其诗很可能与《小戎》同为秦穆公使人游说戎臣由余之诗,诗的成文时间盖即在春秋前期末段的公元前625年孟秋。 【宽式释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殹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回从之,宛在水之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㲹。所谓殹人,在水之溦。溯回从之,道阻且荠。溯回从之,道□□□。□□从之,宛在水之中沚。 【释文解析】 兼(蒹)苦(葭)蒼〓(蒼蒼)〔一〕,白𩂣(露)爲霜〔二〕。 整理者注〔一〕:“兼苦苍〓:《毛诗》作「蒹葭苍苍」。「兼」「蒹」谐声可通。上古音「苦」属溪纽鱼部,「葭」属见纽鱼部,音近可通。《史记·宋微子世家》:「子共公瑕立。」《春秋》三传共公名「固」(参《古字通假会典》第八六四页)。”[2]先秦传世文献中继承并使用了“蒹葭”一词的只有《孙子·行军》:“军旁有险阻、潢井、蒹葭、林木、翳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也。”《庄子·则阳》:“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为性萑苇蒹葭。”现代《蒹葭》此诗几乎是被写成论文讨论最多的《诗经》篇章,然而先秦文献中全然不见引用,“蒹葭”的词汇影响范围也仅《孙子》、《庄子》二书,可见《蒹葭》一诗在先秦的受重视程度与传播情况与现代大相径庭。《尔雅·释草》:“蒹,薕。”郭璞注:“似萑而细,高数尺,江东呼为蒹藡。”《尔雅·释草》:“葭,芦。”郭璞注:“苇也。”《尔雅·释草》:“菼,薍。”郭璞注:“似苇而小,实中,江东呼为乌蓲。”郝懿行《义疏》:“《说文》:'薕,蒹也。’'蒹,萑之未秀者。’《系传》云:'今人以为薕薄,疑因此名蒹也。未秀谓其小。’《诗·蒹葭》传用《尔雅》。陆玑《疏》云:'蒹,水草也。坚实,牛食之,令牛肥强。青、徐州人谓之兼,兖州、辽东通语也。’郭云:'似萑而细,江东呼为薕藡者。’'藡’与'荻’同。郭注《子虚赋》云:'蒹,荻也,似萑而细小。’《淮南·说林》篇云:'藡苗类絮而不可为絮。’'藡’即'荻’也,今莱阳人谓之'蒋荻’,以为薄帘,极坚实而中有白瓢。《广雅》云:'藡,萑也。’《说文》以'蒹’为'萑之未秀者’,是萑、藡、蒹、薕为一物。郭云'似萑’,则为二物,恐非。葭者,《说文》云:'苇之未秀者。’《诗·驺虞》传用《尔雅》。《正义》引李巡曰:'苇初生。’郭云:'葭,即今芦’,又云:'葭,苇也’,《诗·七月》传'葭为苇’,是皆一物,随时异名。故《夏小正》云:'苇未秀为芦。’《淮南·修务》篇注:'未秀曰芦,已秀曰苇。’今按:苇空中而高大,其初茁谓之'葭’。'葭’古读如'姑’,与'芦’迭韵。菼者,《说文》'𦵹,或作菼’,云:'萑之初生,一曰乱,一曰杂。’《释言》云:'菼,鵻。菼,薍。’《夏小正》云:'萑未秀为菼。’是皆《说文》所本。《说文》又云:''萑,薍也。’'薍,菼也。八月菼为苇。’'苇’字误,当作'萑’,《七月》传'薍为萑’,是也。《诗》正义引樊光云:'菼,初生葸,騂色,海滨曰薍。’郭云'似苇而小,实中,盖即上注所谓藡也。今验,荻小于苇而实中,菼、薍与蒹、薕实一物,皆即今之蒋荻。荻即蒹,蒹即菼,已秀为萑,未秀为菼。故《诗·硕人》正义引陆玑云'薍或谓之荻,至秋坚成则谓之萑’,是矣。郭又云'江东呼乌蓲’者,《释文》引张揖云:'未秀曰乌蓲’,是亦菼之异名。《硕人》正义引李巡曰:'分别苇类之异名’,非也。葭、芦是苇,菼、薍是萑,故《诗·大车》传以'菼’为'芦之初生’,戴氏震以'芦’当作'萑’,辨其误是也。此诗《正义》引孙炎、郭璞皆以芦、薍为二草,李巡、舍人、樊光以芦、薍为一草,并袭毛传之误,孙、郭说是。”是荻未秀名蒹,苇未秀名葭,也即《夏小正传》所言“雚未秀为菼,苇未秀为芦。”据《夏小正》“七月:秀雚苇。”及前《说文》“八月菼为苇”是《蒹葭》的背景时节大致就在孟秋、仲秋之际。“苍”字未见于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先秦传世文献中最早可见于《诗经·大雅·桑柔》和《尚书·皋陶谟》,先秦出土文献中清华简五《封许之命》中“苍”书为“仓”,笔者《清华简〈封许之命〉解析》已指出“清华简《封许之命》的成文时间最为可能是春秋前期”[3],笔者《先秦文献分期分域研究之二 实词篇(一)》[4]也已指出《封许之命》约成文于春秋前期初段,《桑柔》约成文于春秋前期前段,《皋陶谟》约成文于春秋前期末段,故“苍”字很可能就是出现于春秋前期之初,以此故《蒹葭》的成文时间自然最可能不早于春秋前期。 整理者注〔二〕:“白𩂣为霜:《毛诗》作「白露为霜」。”[5]孔疏:“八月白露节,秋分八月中;九月寒露节,霜降九月中。白霜凝戾为霜,然后岁事成,谓八月、九月葭成苇,可以为曲簿充岁事也。《七月》云:'八月萑苇。’则八月苇已成。此云白露为霜,然后岁事成者,以其霜降草乃成,举霜为言耳。其实白露初降,已任用矣。”纯以节气解读,但《蒹葭》成文时不要说二十四节气,甚至八节是否存在都无可为证,所以《蒹葭》中的“白𩂣为霜”当只是物象。由之前已知的《驷驖》、《小戎》皆秦穆公时诗,而《蒹葭》之后至《黄鸟》才为秦康公诗,是《蒹葭》自然也是以成文于秦穆公时为最可能,其时属春秋前期后段、末段。比较《夏小正》与《礼记·月令》,很容易判断出《夏小正》的成文环境较温暖,笔者在《先秦文献分期分域研究之一 虚词篇》已指出“《大戴礼记》中,《夏小正》、《公符》两篇很可能是春秋后期的作品”[6],所以相对于战国成文的《月令》,《夏小正》的物候当是与《蒹葭》诗更为相近,《月令》中已言孟秋“白露降”,《夏小正》中更是明记“七月:秀雚苇。”所以《蒹葭》的成文时间很可能不会晚于孟秋七月。 所胃(謂) 整理者注〔三〕:“所胃殹人:《毛诗》作「所谓伊人」。「 整理者注〔四〕:“才水 朔(遡)韋(洄)從之〔五〕,道 整理者注〔五〕:“朔韦从之:《毛诗》作「遡洄从之」。「朔」「遡」谐声可通。《说文·水部》:「㴑,逆流而上曰㴑洄。㴑,向也。水欲下,违之而上也。遡,㴑或从朔。」简文正作「朔(遡)韦(违)」。文献中「韦」「回」二声系字音近可通(参《古字通假会典》第五。五页)。”[13]《说文·水部》的“㴑”至今未见于先秦材料,故“遡”当如安大简所见源自“朔”字,而“朔”字不见于甲骨文及西周金文,笔者在《清华简九〈成人〉解析》中已提到:“《春秋》中首次记朔,即前文所引桓公三年的'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而此前的隐公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却并未记朔,因此可推知春秋时期鲁国对于朔日的使用约即始于春秋初期末段,不难判断周王室和各国启用朔日的时间当也大致在这个时间范围前后。”[14]以此故,《蒹葭》篇的成文时间自然也不难推知当在春秋初期末段之后。整理者在“韦”后括读“洄”,当是因《毛诗》的影响,但先秦文献至今未见“洄”字,故当括读“回”才更符合先秦实际用字情况。宋代林之奇《拙斋文集》卷八《上何宪》引《蒹葭》“洄”作“迴”,元代许谦《诗集传名物钞》卷四《蒹葭》、明代董斯张《吴兴艺文补》卷四十《蒹葭舍记》同作“迴”,元代戴侗《六书故》卷六“溯”字条引《蒹葭》“洄”作“回”,而“洄”字条则未引《诗》,也皆可证古代必有作“回”而非“洄”的《蒹葭》版本。 整理者注〔六〕:“道 整理者注〔七〕:“ ◎兼(蒹)苦(葭)萋〓(萋萋)〔八〕,白𩂣(露)未 整理者注〔八〕:“兼苦萋〓:《毛诗》作「蒹葭萋萋」。《说文·艸部》:「萋,艸盛。」《释文》:「本亦作凄。」”[22]在先秦文献中,形容词“萋萋”只见于《诗经》中《小雅》的《大田》、《卷阿》、《出车》、《杕杜》以及《秦风》的《蒹葭》、《周南》的《葛覃》,由此可见这是先秦时期《诗经》特有的形容词,笔者于《先秦文献分期分域研究之二 实词篇(一)》[23]已指出《卷阿》约成文于春秋前期后段,《大田》、《出车》约成文于春秋前期末段,于《安大简〈邦风·周南·葛覃〉解析》[24]也已指出《葛覃》的成文时间上限盖也即春秋前期后段,故形容词“萋萋”目前可见的使用时间范围皆在春秋前期后段、末段左右,故不难推知《蒹葭》的成文时间很可能也同样在春秋前期后段、末段范围内。 整理者注〔九〕:“白𩂣未 所胃(謂) 整理者注〔一〇〕:“才水之 朔(遡)韋(洄)從之,道𠭯〓(阻且)薺(躋)〔一一〕。朔(遡)韋(洄)從之,道【册九】〔𠭯〓(阻且)又(右)。朔(遡)韋(洄)〕從之〔一二〕, 整理者注〔一一〕:“道𠭯〓荠:《毛诗》作「道阻且跻」。「跻」,《释文》:「本又作隮。」「荠」「跻」「隮」谐声可通。”[29]由安大简作“荠”而《毛诗》作“跻”来看,《诗经》原始版本中此字很可能仅是作“齐”。对于“跻”字,毛传言:“跻,升也。”郑笺云:“升者,言其难至,如升阪。”但由“升”引申出“难至”明显很牵强,笔者认为,齐、次相通[30],故“跻”或可考虑当读为“𨀥”,字又作“趑”,《说文·走部》:“趑,趑趄,行不进也。从走次声。”《类篇·足部》:“𨀥,千咨切,趑趄,行不进也。趑或从足。”《广雅·释训》:“𨒮雎,难行也。”王念孙《疏证》:“《说文》:「趑趄,行不进也。」《夬》九四:「其行次且」,释文:「次,本亦作趑,或作𨀥,郑作趀。且,本亦作趄,或作跙。王肃云:『趑趄,行止之碍也。』」并与「趑雎」同。”次、阻皆有止义,《穆天子传》卷六:“三踊而行,五里而次。”郭璞注:“次,犹止也。”《吕氏春秋·知士》:“能自知人,故非之弗为阻。”高诱注:“阻,止也。”故从足的“𨀥跙”得以引申出难行而止、行不进义,读为“𨀥”的“跻”由此即可理解为难行。 整理者注〔一二〕:“道〔𠭯〓又,朔韦〕从之:「从」字上端竹简残缺,《毛诗》此处有「阻且右,遡游」五字。根据每支简字数,此处可容大约五字。参照《毛诗》「道」字上应为「宛在水中坻」,按照简本则应为「宛在水之中坻」。其后为《毛诗》第三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等句。简本《蒹葭》缺第二章最后一句和第三章前五句,是抄者疏漏,还是所据原抄本问题,不得而知。”[31]由这个缺失情况来看,很可能安大简所据原抄本并不是每简三十八字左右,而是每简约二十六字,此处可能遗失一简,而抄者不查,以为全篇完整,所以才抄成现在的情况。《太平御览》卷七十一引《诗》曰:“遡洄從之,宛在水中沚。”明代陈第《毛诗古音考》卷二引《蒹葭》同,由此可见传世《诗经》古本或尚有类似安大简作“遡洄”而与《毛诗》“遡游”不同的版本。对于安大简缺失部分中的“右”字,毛传言:“右,出其右也。”郑玄以如此理解不能和前文“长”、“跻”相应,故认为是引申为“右者,言其迂回也。”然而“右”字并无“迂回”义,因此闻一多《诗经通义》转而提出“右”读为“周”,言“《唐·有杕之杜》'生于道周’,《韩诗》:'周,右也。’周训右,右亦训周,周有曲义,遡洄而行,故道阻而曲也。”[32]但“周”不是上声字,无法与“已”、“涘”、“沚”相协,故所说仍不确。笔者认为,《蒹葭》此处实际上就当按毛传所言“出其右”理解。如前文解析内容的分析,《蒹葭》最可能是秦穆公时诗,则自雍城可逆流上溯的名川,值得考虑的就只有汧、渭二水而已,自雍城出而溯汧、渭,必然是“出其右”,故“道阻且右”才与“道阻且长”、“道阻且跻”并言。 整理者注〔一三〕:“ [1]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106页,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8月。 [2]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107页,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8月。 [3] 中国先秦史网站:http://www./2015/07/16/264,2015年7月16日。 [4] 中国先秦史网站:http://www./2016/07/03/345,2016年7月3日。 [5]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107页,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8月。 [6] 中国先秦史网站:http://www./2011/01/01/247,2011年1月1日。 [7]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107页,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8月。 [8] 中国先秦史网站:http://www./2018/12/09/692/,2018年12月9日。 [9] 中国先秦史网站:http://www./2020/01/26/899/,2020年1月26日。 [10] 《诗经今注》第16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 [11] 中国先秦史网站:http://www./2020/09/09/1064/,2020年9月9日。 [12]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107页,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8月。 [13]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107页,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8月。 [14] 中国先秦史网站:http://www./2020/01/26/899/,2020年1月26日。 [15]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107页,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8月。 [16] 《古字通假会典》第901页“徂与阻”条,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7月。 [17] 《古字通假会典》第532页“夷与游”条,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7月。 [18] 《古字通假会典》第539页“犂与留”条,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7月。 [19] 《古字通假会典》第487页“翳与搜”条,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7月。 [20] 中国先秦史网站:http://www./2020/08/24/1059/,2020年8月24日。 [21]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107页,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8月。 [22]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107页,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8月。 [23] 中国先秦史网站:http://www./2016/07/03/345/,2016年7月3日。 [24] 中国先秦史网站:http://www./2019/10/01/802/,2019年10月1日。 [25]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107页,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8月。 [26] 中国先秦史网站:http://www./2019/07/24/756/,2019年7月24日。 [27]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107页,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8月。 [28]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第15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29]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107页,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8月。 [30] 《古字通假会典》第579页“齐与茨”条,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7月。 [31]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107页,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8月。 [32] 《闻一多全集04 诗经编下》第286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33]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第108页,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8月。 [34] 《文物》2017年第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