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50年,全球气候难民数量超10亿

 昵称535749 2020-09-24
Diehard @ 2020.09.24 , 16:17

如果地球上的冰川和冰盖都融化了,那么全球海平面会上升大约70米。这么多的水足以淹没全世界几乎全部的沿海城市。升高的气温,融化的极冰,干旱,沙漠化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其他毁灭性影响绝非未来困扰的示例,而是如今的现实。气候变化不仅是关乎环境;它会影响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政府的稳定性到我们健康和生活地区的经济稳定性。

假如洪水摧毁了你居住的地方,你会去往何处?全球数百万人一直被迫回答这一问题。根据布鲁金斯研究所,2017年时有6860万人流离失所——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间点都要多。其中超过3分之1的人是因为突然的气候事件被迫离开家园,包括洪水、森林火灾和强风暴。2018年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聚焦在了3个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南亚和拉丁美洲——发现如果不采取清晰明确的气候行动,那么截至2050年,这三个区域中会有超过1.43亿人会被迫搬移以逃离气候的影响。

但到2050年,全球将有超10亿人生活在基础设施扛不住气候变化的国家。预计影响尤其严重的是太平洋岛屿。这里的海平面已经在以每年近12毫米的速度上升。已经8座岛屿被淹没,还有2座接近消失。到了2100年,专家担忧太平洋中还将会有48座岛屿沉入水下。

生活在这些岛上的人们怎么办?我们该如何称呼这些将要离开家园的人呢?其实很复杂。很难判定这些移民属于哪个种类,因为目前还不存在这样的全球定义。没有一个标准的分类方法,就无法追踪有多少人受到环境或气候事件的影响和背井离乡。所以最常用的术语是“环境难民”。

专家们认为这一术语和其定义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研究员Essam El-Hinnawi的功劳,在1985年标题为《环境难民》的联合国报告中,他将环境难民定义为:

……由于显著的环境破坏(自然及/或人为造成)而危及生存及/或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而被迫暂时或永久离开传统居所的那些人。

这一出不定义是目前讨论的基准线。

但根据1951年的《日内瓦难民公约》,难民的定义是“因有正当理由畏惧由于种族、宗教、国籍、属于某一社会团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的原因留在其本国之外,并且由于此项畏惧而不能或不愿受该国保护的人”。环境难民在法律上不符合这一情况。

环境难民逃离家园的原因是环境退化和绝望的社会经济学状况的复杂混合。人们会在危及生计和安全时离开家乡。什么样的气候变化影响会危及他们呢?气候变化会引起沙漠化和干旱、去森林化、土地退化、海平面上升、洪水、更加频繁和极端的风暴、地震、火山、粮食紧缺和饥荒。

9月份经济与和平研究所(IEP)的《2020年生态威胁登记册》预测受影响最严重的人口将会是:

  •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南亚,中东和北非

  • 阿富汗、叙利亚、伊拉克、乍得、印度和巴基斯坦(位列于全球最不和平的国家)

  • 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和伊朗是最容易出现大规模背井离乡的国家

  • 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所有国家中风险最高的是海地

  • 面临高度或极度水资源压力的国家中有中国和印度

  • 报告也指出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和欧洲这些区域也会受影响。“因2015年叙利亚和伊拉克战争引发的欧洲难民危机见证了200万人逃至欧洲,突出了快速人口转移与政局动荡和社会不安之间的联系。”该报告发现,瑞典、挪威和爱尔兰几乎不会受影响。

    气候变化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影响全球的人和国家地区。当洪水在某些区域肆虐的时候,沙漠正在吞噬其他地区。沙漠化和资源耗尽——包括水资源及肥沃土壤的短缺——是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但最大的威胁之一是粮食不安全。

    “生态威胁和气候变化对全球和平带来了严峻的挑战,”Steve Killelea在2020生态威胁报告中指出,“在接下来的30年中,没有紧迫的全球合作,粮食和水资源的短缺只会加剧。如若不采取行动,发生国内动乱、暴乱和冲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COVID-19已经暴露出全球粮食供应链中的缺口。”

    该报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对粮食的需求会上升50%。这意味着如果粮食供应不增加,许多人会挨饿,会被迫逃离寻找粮食。目前,全球已经有大约超过20亿人口处于粮食不安全。

    当面临逃离的抉择时,大多数人想要留在自己的祖国或地区。离开一个国家需要金钱,也意味着和家人离别;简单的从农村搬到城市寻找工作和资源可能更简单。此外,如果是举家离开的话,回到祖国重新定居的可能性就很低了。在一个区域暂时不宜居住的情况下,比如说经历过一场极具破坏力的飓风,才有可能重返家园。担当沿海——或是整个岛屿——都被海水淹没后,回家是不可能回家的。

    气候变化在未来的影响将会不成比例的影响全球最贫困的人口,但也会通过难民的大量转移而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适应力和恢复力将是降低短期和永久背井离乡风险的关键,可以采用提前预警系统和抵御洪水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和抗旱庄稼等形式,还有其他的保护措施。

    本文译自 HowStuffWorks,由译者 Diehard 基于创作共用协议(BY-NC)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