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珍藏宝物,越路双鸟纹锦夹袍,宋代的织锦衣物,珍贵实物资料

 晓明国学 2020-09-24

【越路双鸟纹锦夹袍】

北宋(960-1127A.D.)/彩织/身长138厘米 通袖长194厘米 袖口宽15厘米 摆81厘米

锦是中国著名的高级丝织传统品种。它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公元前11至8世纪)。据考古发现,从西周到唐朝以前的锦,都是用经丝显出花纹的,称为“经锦”;唐代初年始见有由纬丝显现花纹的“纬锦”,以后纬锦就逐渐取代经锦。

这件用纬锦制作的夹袍,是在古代“丝绸之路”途经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木乃伊墓出土的。锦袍为半掩襟,交领,窄袖;后身开禊,高于臀部。全袍以毯路双鸟纹锦作面料,用素绸作里,鹅团花锦镶领边,袖口镶接一段双雀栏杆锦袖头。领、袖、襟的外缘,镶着羊皮“出风”,出土时羊皮已残留无几。

所用锦地面料越路双鸟纹锦,经丝为黄色,纬丝有淡黄、黑、黄绿、白四色。由纬丝显花,基本组织是三枚纬面斜纹。花纹的骨骼是圆形的交切与重叠。这种格式是宋代丝绸图案中流行的式样,称作越路纹。在越路纹的圆环中,填充背向对称的双鸟。鸟的姿态举翅昂首,似在奋翼起飞,背靠直立的花树。圆环的周边,饰以几何连钱纹和古波斯式的连珠纹。在圆环的交切处和空隙部位装饰的连珠四叶和四鸟纹团花,也都带有波斯风格的影响,融合了中西方的装饰特色袍领用的鹅团花锦花纹,鹅在圆形中间回旋穿花飞翔,团花外围以四面对称组合的花叶布地,是中国唐、宋间流行的图案格式。两袖口缝接的双雀栏杆花纹锦,也是唐以来工艺装饰花纹中常见的式样。

这件锦夹袍出土时穿在一个身高1.9米、头部蒙着白绡的男性木乃伊身上。死者是维吾尔哥萨克族的一名武将。从袍长和木乃伊身长的比例看,夹袍比木乃伊身长短62厘米,与唐以来“胡人俑”立本《步辇图》服制比例相合。在唐阎所绘西域来使身上,可以看见和这件夹袍式样及图案格式十分近似的服装图像。

中国古代生产销往西方的丝绸,常常选取符合西域人习惯穿用的花纹。例如新疆吐鲁番阿斯坦那出土的北朝时期的“胡王锦”在连珠纹中织着胡王牵骆驼;唐代有在连珠纹中织着两个胡人围着酒壶饮酒的“醉佛林锦”,都能说明这个情况。通过经济的交往,西方艺术,也给中国的民族艺术带来了影响。这件球路双鸟纹锦夹袍,正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象征。宋代的织锦衣物留存至今的很稀少,这件锦袍能够保存得这样完好,对研究宋代织锦技术、装饰花纹和兄弟民族的服装样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