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是存在断层的,我也不得不承认,这就像一个折叠空间,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层次。而往往信息的传达也会断层,因为不同层次的人他们会选择不同的信息源,接受不同的信念观点,甚至接受不同的人给自己洗脑。 就像洗脑,我们或多或少的都被洗脑,关键在于我们被谁洗脑,如果今天马云来,比尔盖茨来,巴菲特,查理芒格来。他们给你洗脑,你愿不愿意? 我特别想给那些打骂孩子的父母洗洗脑。可是,在我能想到的方式里面,这种传达其实特别难。就像前面我说的断层,或者说信息的错位。 信息和资源常常会错位,很简单,就像经营企业那些特别需要贷款的小企业,往往贷不到钱,而那些可以贷到钱的很多都是有着良好的现金,流良好的资产状况,贷款对他们来说更是锦上添花。 看标题,这注定的是一篇带有情绪的文章。 可我难过的是,那些真正需要看到的人,他大概率不会看到。这也是这样一篇文章迟迟没有写的原因。 可是今天当我想要写一篇文章的时候,那个父亲打儿子的场景再一次浮现。我很想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一,动物园打骂孩子的父亲。 就在上个周日带女儿去北京野生动物园玩儿,在户外拓展区。一个大概六七岁的男孩儿不敢走平衡木,他可能是第1次走平衡木,他没有找到平衡感,站在边上不敢往前迈,结果爸爸在旁边一直骂骂咧咧。自己急着拍大腿说你往前走啊,你干嘛不走?你能想象到那是一种暴露的口气,孩子站在平衡木上总要优化,还是没有勇气向前迈,这位父亲直接就使劲照着后背就是一巴掌。孩子直接就哭了,抹着眼泪去找妈妈。 结果这位爸爸跟着走到孩子身后,骂骂咧咧,照着屁股又是一脚。 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描述那种感受。不仅仅是心疼,就是内心有一种悲凉。一方面感慨投胎是个技术活,遇到这样的爸爸毫无选择。但另一方面,实在为这位爸爸和孩子感到难过。 一个男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会留下很多心理创伤的。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伴随着尝试,挫败,再尝试,直到成功解锁新的技能。 不会走平衡木难道不是再平常不过的吗?而这位爸爸,他只让我看到了他的弱小,他的无能。在一个他可以很好做到的事情上走平衡木,他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孩子做不到就打骂,这算什么能耐呀? 首先这种比较就是不对等的,他小时候还说不定赶不上他儿子呢。在这样的事情上,因为自己强,因为自己是大人,孩子是弱势就用暴力。 可以很不客气地说,他在其他的事情上也未必做的怎么样。又或者说他对孩子的愤怒更多是源于深层的对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又把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投射和迁移到了孩子身上。 二、街头骂哭女儿的母亲 那一天,是19年12月12日,看着骑电动车远去的母女,眼泪就这样差点掉下来,在眼里转了几圈,终于,在寒风中让眼角感受到一丝丝凉意。 那天把女儿送去英语班,我去附近的酒店大堂读书等待,在路口被一个大声训斥孩子的声音吓到。 我听到的是:“下去!我能让你上来,我也能让你下去!” 等红绿灯的间歇,一个骑着电动自行车的妈妈正在训斥车座上八九岁的女孩。 “快把帽子带好!我告诉你现在还轮不着你不听话的年龄了,现在就不听话,以后还了得。你快点给我道歉,说:'妈妈对不起!' 坐在车后座上的女孩边擦眼泪边说:妈妈我就是困了。 妈妈接着说:“都这么大了,还闹什么觉!”声音特别大。 看着那么可爱的一个女孩子就在这样的氛围下,特别心疼,可是我又做不了什么。我平静的看着那个妈妈,心里默默一直说一直说:对不起,请原谅,我爱你,谢谢你。 那个妈妈注意到,我在看她。 看了我一眼。 绿灯亮,他们骑车走了。我掉泪。 我不知道这位妈妈有怎样的人生怎样的故事,甚至今天经历了怎样的压力,只是那一刻好心疼好心疼那个女孩。 三、写给打骂孩子的父母们 做一个打骂孩子的父母,在我眼里。这是一群很可怜的群体,更是一群可恨的群体。 可怜在用这样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很可能他们从小也没有感受过真正的关爱,也许他们从小也经历了甚至更为严苛的成长环境。 可恨在有本事把自己活明白,打骂孩子算什么本事啊?除了证明自己是个弱者。除了显示自己没有教养,没有最基础的素质和品质,更重要的是在孩子最需要被关爱的年纪,给了拳头和恶语。这样的结果就会让这样的伤害,一代一代传下去。 我的题目是说,觉醒吧,那么如何觉醒? 第1个原则:就是保持自己的品质,坚决不打骂孩子,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如果能够基于这个原则,在孩子没有达成你期待的表现,在孩子调皮捣蛋或者做错事的时候,停下来却看到自己的怒气,去看到自己想打骂的冲动。 只是停下来,跟自己说,我真是好想打他,我看到了我心里的怒气和想打人的冲动。 只要有这样一份看见,就可以让行为不再完全自动化反应。在这几秒钟的空间里,就可以重新选择一份新的态度和行动。 第2个原则:尊重孩子的独特性,给他充分的空间,让他长成自己的样子。 这一条对于打骂父母的孩子来说,我感受到还挺难的。正因为不明白这些道理才会打孩子。 沉睡在冰川千年的莲子,依然会长成莲花的样子。每一颗橡树果子都蕴含了它长成一颗像素所有的潜能。 就去看看自己的孩子,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苗,只要给他安全的环境给他关爱,他就会长成自己的样子。 在孩子对一些事情一些事物,开始展现出好奇尝试和探索的欲望,你要做的就是保证安全的前提之下,让他自由地去探索,自由地去尝试,自由地去感受,挑战挫折甚至失败,然后你在旁边给他鼓励,给他支持,给他加油。 这样,他就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当中,明白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长处,真正的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很多很多人在长大以后特别特别不爱自己,内在总有一个暴君在批评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这些往往都是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导致的。 最后总结成一句话,特别享受那些还在打骂孩子的父母,停下来。去关照一下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内心,去看看你打骂孩子的这份冲动里面有多少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和对自己的不满。 当你去面对这份真实,当你能够停下来去看见自己,看见对自己的不满,看见对孩子的期待,再去看见他自己孩子自身,本来就有的那份生命力,如果你能够换一个态度换一种方式。更好的去支持孩子成长为他们自己的样子,那又会是怎样不同的人生呢? 每一个打骂孩子的父母都曾经是一个孩子。很多很多无法选择的经历造就了他们的行为模式。但是,已经成为父母了,就可以有自己的担当啊,就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啊。 无论小时候受过怎样的伤害,作为大人的自己,作为父母的自己,是不是有一份选择的自由呢? 在这份自由里面,你有选择,你可以决定要做一个怎样的父母,你可以选择去用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