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雷峰塔之行
今年的暑期,持续一个多月的高温,整个大地像火炉一样,蝉儿在枝叶里有气无力地叫着,闲暇的人儿一般是呆在空调房的。
我原本是去上海的,受学生之邀,下车在杭州逗留了两天。一睹了西湖全貌,踏上了雷峰宝塔,收获多多,感慨颇丰。
自古有谚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间天堂之一的杭州,其灵魂就在西湖。而今西湖周围三十里,山依然青秀,水却不敢恭维。历代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厚。西湖十景千载传,而雷峰夕照就是十景中较富传奇色彩的一个。
雷峰塔之所以闻名天下,一源于《白蛇传》凄美的爱情故事;二源于杂文大师鲁迅先生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先生笔下的雷峰塔并不见美,西湖十景不全倒使他有点畅快。他写道:“破破烂烂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雷峰夕照’这西湖十景之一并不见佳'。“点心有十样锦,菜有十碗,音乐有十番,阎罗有十殿,药有十全大补,连人的劣迹凑合起来要拼十条'。白娘子是勤劳善良,感恩图报的象征,法海是封建压迫势力的依附。初论表现了作者对于代表封建压迫势力的雷峰塔的倒掉之快意,“再论'却表现一种比初论更为深沉的悲哀。它所针对的是那些患有“十景病'的奴才们。
我们来到雷峰塔脚下,正是烈日当头,气溫估计在38度左右。可这里是游客海洋,摩肩接踵,人头攒动。人流随自动浮梯来到塔基遗址层。我们看到的老塔遗址,受到新塔的保护。这种建筑方式既避免了老塔的自然风化,又表现出“塔中之塔'高超的建筑艺术。在这里可以找到老塔的缘由来:老塔建于公元977年,由吴越国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祈求国泰民安而建。而不是法海镇压白娘娘而建。当时的杭州寺院佛塔数不胜数,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南佛国'。历经战乱,屡遭毁损,1924年雷峰塔轰然倒塌,直到2002年开放盛世,千年胜迹重建落成。雷峰新塔是一座八面五层的楼阁式塔,全塔通高71.68米,占地面积3133平方米,既体现了高超的建筑科技工艺水平,又体现了时代特征的审美理念和人性化设计,是一座传承杭州历史风情的文化之塔。
我们没有登上去塔顶的电梯,而是逐层往上参观。当我们登上雷峰塔顶层时,已是夕阳西下。我们先在塔外的檐台上迎风站立,缓解登塔的疲惫。放眼望去,视线好像被抬高百米,夕阳映衬下的西湖全景尽收眼帘。暮色紫山,众山环抱,长松古翠,横空凌波,令人心醉。这里有断桥不断,孤山不孤,长桥不长”的优美传说。原句出自:明末·冯梦龙《警世通言》断桥不断,肝肠断 ;孤山不孤,君心孤;长桥不长,情谊长。 断桥是指许仙雨中赠伞给白娘子之地。孤山是指林和靖梅妻鹤子。长桥是指梁祝惜别,于长桥十八相送。
回到雷峰塔顶层内,便可看到金碧辉煌的穹顶。穹顶是用金箔和纯金粉打造而成的,中央有一朵硕大的莲花,莲花内有暗阁,放置着流传给后人的纪念物品,包括:雷峰夕照重建大事记、雷峰新塔仿真模型等传世物品。穹顶的内壁设有2002个小佛龛,寓意着雷峰新塔是在2002年重建落成的。每个佛龛内安放着一座金涂塔,是根据地宫出土的镇塔之宝纯银阿育王塔仿制的。在穹顶下方,悬挂着八幅东阳木雕作品,以壁画的形式再现佛祖释迦牟尼的一生。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回到西湖游船,坐船返回。回头再看雷峰塔,在夜西湖的映衬下,更是璀璨夺目,恰似西湖中的夜明珠,给人“月亮之下,天堂之上'的感觉。我不觉吟起宋人尹廷高的诗句:'烟光山色淡溟濛,千尺浮屠兀倚空。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
晚上回到旅馆,思绪万千。古迹尚能重修,圣贤今又何在。随年数增长,怀旧之情弥深。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超前人。社会在向更鲜活的层面迈进。新建的雷峰塔胜过当年多少?如今的人才又强过古之圣贤多少?杭州西湖之行让我欣慰。想我耕耘四十余年,默默无闻,甘为人梯,守望麦田,一心向善。现如今,老之将至,疾病出头。终身的执着,换来余生的衣食;家庭的眷顾,成为无效的劳动。哀哉!人生苦短,处处凄凉。处境让我的脚步放沉;处境让戏曲进入低八度;处境让心志泯灭。我只是想多抽点时间,融合在山水之间,排遣我的愁绪。
写于2019年国庆长假
更新于 2019-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