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原文】冬,十一月,己酉,废太子荣为临江王。太子太傅窦婴力争不能得,乃谢病免。栗姬恚恨而死。 【译文】冬季,十一月,己酉(疑误),景帝废掉太子刘荣,改封他为临江王。太子太傅窦婴极力劝谏,未能改变景帝的决定,就自称有病,请求免职。栗姬愤恨而死。 【解析】最直接的就是历史故事,再深一些就是了解历史脉络,再厉害一些就是以史为鉴。以史为鉴能够鉴什么呢?职场、商场、政治自然少不了。今天看上面这段材料,如果单独的看太子刘荣被废,或许不过是权谋斗争。如果将汉惠帝母亲吕后、汉文帝母亲薄太后、废太子刘荣母亲栗姬、汉武帝母亲王太后放在一起却能看出,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能够起到个什么样的作用?1.汉惠帝之母吕太后,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对于惠帝来说,他成长过程刘邦在打天下,靠着吕太后带大。后来惠帝和刘邦相会,又碰上了彭城之战,刘邦为了逃命,三次把惠帝还有鲁元公主丢下马车。而吕太后面对天下大乱,既要照顾刘太公和孩子,更要活命,不得不刚强起来。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评价吕太后: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与其说是“佐高祖定天下”,倒不如说是为了给儿子争江山。惠帝虽然被立为太子,但是刘邦好几次动念头想废掉他。惠帝这个太子位置要是没有吕太后帮他维护,早就废了。吕太后如同一个被压迫许久的弹簧,一旦上面的压物没了,反弹注定激烈刘邦死后,吕太后开始清算戚夫人、赵王刘如意,手段极其残忍。也真是因为这个事情,让惠帝心中对母亲形象的崩塌,成为早逝原因之一。在惠帝心中,可以猜测,吕太后某种程度也扮演了父亲的角色。但是吕太后的刚毅,让她将惠帝承受的风雨都给遮蔽了。或许惠帝能够安然成长,但是不经历风雨的树苗安能成长为苍天巨木?2.汉文帝之母薄太后,大巧不工不争而胜结果魏豹死了,刘邦娶了薄太后,儿子成天子在刘邦这成了,这就是汉文帝。吕太后是什么样的人薄太后是知道的,所以在压根就没想过参与争夺太子之位。在刘邦平定陈郗之乱后,刘恒(汉文帝)封代王就藩,薄姬也跟过去了,算是彻底远离了朝堂斗争。刘恒的代地不是什么富裕之地,吕太后甚至提过让刘恒改封赵地,但是婉拒了。这里是否有薄姬的建议不知道,但是从这点看出,当时刘恒并没有因为赵地富饶而动心,而是保持谨慎和低调。在诸吕之乱平定后,面对长安让刘恒入京的消息,刘恒也是第一时间保持了警惕。这其中,就不得不说刘恒能够如此谨慎,和薄姬的教导离不开。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母家驷,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於天下,便。”备选人中,淮南王、齐王都提到母家不行,唯独说到薄太后用了谨良(谨慎善良)。后面,薄太后的弟弟薄昭被逼杀自杀,她都没有出来说话,要是换了吕太后、王太后、窦太后试试,那不得闹翻天!而再看形容刘恒的“仁孝宽厚”,这个何尝不是薄太后教的呢?历史上对于汉文帝刘恒的评价极高,这个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刘恒性格塑造过程中,薄太后起了关键作用!3.粟太子之母栗姬,先发优势自己作死但是,既然被立为太子,那就有了先发优势,可惜被他的母亲栗姬全给作没了。因为馆陶公主经常给汉景帝找女人,栗姬觉得自己不再受宠就是因为馆陶公主的原因。当时栗姬儿子刘荣已经是太子了,馆陶公主提出联姻,在栗姬看来是攀高枝。不但放弃了一个强有力的政治盟友,而且还生生把对方弄成自己的敌人。其二,汉景帝有一次生病,觉得快不行了,正好栗姬在边上侍奉。要知道,汉景帝是皇帝,是权力生物,他更是一个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要换吕太后或者王太后,现在必定是说好话,赶紧说一定会好好对待他们,让他们衣食无忧。可是栗姬就脑子缺根弦,《史记》这样说“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栗姬当场就怒了,不但不答应(或不回答),而且还对汉景帝出言不逊。可以说情商极低!吕太后屠戮刘氏诸王前车之鉴犹在,汉景帝怎么可能让这个事情再发生?后位空缺,加上刘荣已经是太子,栗姬自然也想当皇后。虽然没说要立栗姬,但是都知道现在的太子是刘荣,母以子贵,必然是要立粟姬。按照谁获利谁就是嫌疑人的原则,汉景帝认为这是栗姬的手笔。一方面,景帝之前想起栗姬的话,深怕吕太后之事再发生。另一方面,现在栗姬就已经开始干涉朝政,前驱大臣为自己造势,要是自己死后,妥妥的就是另一个吕后啊。当场下令杀建议立后的大臣,其实这个动作就注定了要废太子。只有从韩安国在劝梁王的时候,说话这样一句话:“临江王适嫡长子,以一言过,废临江王。”就因为说出一句话被废是不大可能的,这句话不过是一个切入点,更多还是栗姬造的孽。4.汉武帝之母王太后,饶有心计不亚吕后联手对付栗姬,想把当时还是叫刘彘的汉武帝立为太子。王太后的厉害在于知道饭要一口口吃,搞栗姬和刘荣要慢慢来。《史记》中这样记载:“长公主日誉王夫人男之美,景帝亦贤之,又有曩者所梦日符,计未有所定。”长公主就是馆陶公主,王夫人就是王太后,这个男就是刘彘后来的汉武帝。这就扯淡了,刘荣被废时刘彘不过7岁不到,这个材料发生时,刘彘也就4~6之间。就算看的出,谁又知道,会不会“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关键还是,馆陶公主不停的在给刘彘造势,当然王太后那个做梦太阳落到肚子里的梦也是造势。而当汉景帝厌恶栗姬被王太后捕捉到时,第三步的时机就到了。至于,刘荣被废之后没过多久就册立刘彘为太子改名为刘彻,其中还不是也是靠着馆陶公主处理。要知道当时比刘彻更大的皇子也有,为什么不选他们?至于金屋藏娇的故事,当时不过是四五岁的小崽子哪说得出,更多还是王太后教的。更何况,四五岁的孩子哪懂夺嫡,还不是靠王太后的谋划。可以这么说,王太后这个母亲,或许在汉武帝幼年成长未必起到作用,但是在为汉武帝争资源、资格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出力颇多。吕太后、薄太后、栗姬、王太后,其实分别代表4种典型的母亲形象。就拿我自己来说,小时候家里条件很不好,我爹不务正业,整天就是打牌,从来没有正经工作过。我是母亲带大的,这个家都是我母亲撑起来的,当真是任劳任怨。写作业圆珠笔堵了,我开玩笑给我妈说吸一下笔尖就好了。我妈当真就嘬了一口圆珠笔笔头,搞得满嘴油墨,当时我是哈哈大笑。用上面四个例子,其实更多是因为,这四个例子中,几乎把父亲的影响给弱化到了极致,母亲的作用就能看的更清楚。多学学薄太后,做好王太后,适当客串吕太后,千万别做栗姬。对于孩子而言,母亲更应该关注孩子性格的塑造,这叫多学学薄太后。然后,尽可能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其实应该是和父亲一起),提供资源,助跑而不是带着跑,这叫做好王太后。再者,关键时刻需要顶上去,但是别一直做保护伞,适当的让孩子面对困难,这叫适当客串吕太后。最后,别所有事都帮孩子决定,更别因为自己意气之争伤害到孩子,比如那些妈宝男的母亲,其实基本上和栗姬差不多,说是爱儿子,其实爱自己,最后却都是害了儿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