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上海“锦绣中华”音乐会,苗族杨昌杰:一片木叶,一把芦笙,技惊四座……

 三苗网 2020-09-24

招聘  

 乡村振兴 

  图书  

 十佳苗歌 

昨晚(9月23日),作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特别推介演出,上海民族乐团《锦绣中华·共饮江河水》民族音乐会在上海大剧院上演。

作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品牌栏目,《锦绣中华》今年选取湖北、重庆、新疆、云南、西藏、青海、贵州等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的音乐元素进行采风创作,通过全新编创的民族音乐作品、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乐器,一展中华大地异彩纷呈的文化魅力。

来自贵州的苗族演奏家杨昌杰也受邀在疫情后首次登台演出,他身穿精美的百鸟衣,在上海大剧院吹响了木叶和芦笙,技惊四座。九妹也有幸到现场感受了杨老师的演出,和现场观众一起见证了他的惊艳一刻……

【视频▲】

【视频▲新闻报道】

木叶吹起,扎根土地

音乐会的舞台上,藏族传统乐器扎木念,云贵高原的彝族四弦琴、芦笙,新疆的弹布尔,与竹笛、马林巴、笙、琵琶等乐器交融对话。

在多媒体影像与音乐语言的交融呼应中,雪域云端的净土天籁、彩云之南的绿雾金风、大漠丝路的灿烂云霞,在移步换景之间,让观众置身于中华大地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与民族风情之中。

当音乐会来到贵州的专题篇章,苗族芦笙演奏家杨昌杰在观众席现身,他随手拿起一片树叶吹起来,剧场里好像飞来了一群鸟儿,让观众惊喜不已。

一曲木叶恋曲结束,他拿起芦笙,款款走向舞台,和上海民乐团的笙演奏家赵臻、女高音歌唱家王静一起合作了一曲《红土花开》,带领观众一起走进了美丽的云贵高原……

在苗族人心中,芦笙神圣而珍贵,千百年来它见证了苗族的历史兴衰,也陪伴着苗族人走过一生的婚丧嫁娶——可以说“一把芦笙就是苗族人的一生”

杨老师的这场沉浸式的跨界演出非常地成功,它让我看到了民族的文化不仅可以在自然田野间绽放,更能过在高雅之堂上,技惊四座。

对此,来自南京艺术学院的张博士评价说:“杨昌杰的这次苗族芦笙的跨界合作非常地精彩,能和其他民乐进行这样的融合演奏是非常不容易的,很激动能在这里看到他这么出彩的演出……”

音乐会结束,散场的观众都在纷纷讨论“贵州的那场,真的很棒……”九妹在现场看见杨昌杰老师C位谢幕,也暗暗地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

|媒体采访·苗族芦笙演奏家杨昌杰

|《青年报》报道:树叶声悠悠 编钟声浑厚

|《新民晚报》报道·杨昌杰特写

二十五载芦笙梦

传承千年芦笙情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准备这场音乐会,他足足在上海熬了10多天的排演,半年多的线上筹划,和20余年的专业积累。

很多三苗网的老朋友对杨昌杰老师并不陌生,作为杰出的苗族青年芦笙演奏家代表,每年的各大节日活动上,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舞台上的他自信,欢脱,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背后面对反对和质疑,追逐芦笙梦的故事,今天九妹想分享给你听:

人物名片:

杨昌杰,苗名:Diel wul wangx,苗族,贵州省雷山县人,艺术学硕士,苗族芦笙文化传播者。雷山县中等职业学校芦笙专业教师、贵州大学音乐学院外聘芦笙教师,贵州音乐家协会芦笙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贵州芦笙杰笙乐团和贵州大学芦笙乐团团长。曾获“中东杯“首届全国芦笙、木叶,葫芦丝邀请赛金奖;第五届“金芦笙”全国民族器乐大赛(吹管组)铜奖。

杨昌杰出生于黔东南州雷山县大塘镇的一个偏僻小山村——干角村,九岁开始,受家人的影响,开始学习传统芦笙和木叶演奏。

因为父母也是因为芦笙结缘,所以杨昌杰自小就喜欢上了吹芦笙。他说:“即便今天,我在父母面前吹芦笙都是自卑的,他们是我永远仰望的高峰……”

自记事起,每逢过年过节,他总会缠着父母去参加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跟着父辈们学吹芦笙,跳芦笙舞,进入学校后,在很多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接受了更系统的学习。

高考时,他不顾家人反对,报考了贵州大学音乐学院的芦笙专业,先后师从蒋明星、吴呈金、唐生长、杨胜文、杨昌树、杨正平、宋扬等恩师,并一路不断刻苦深造,成为了一名专业芦笙硕士……

2015年,因为专业的音乐造诣,他受邀担任著名歌手李健贵阳专场音乐会嘉宾,合作一曲芦笙版的《故乡山川》,堪称经典!

【视频▲李健&杨昌杰芦笙版《故乡山川》】

最近,正在热播上映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也专门邀请他去录制了一个芦笙片段,里面也可以听到杨昌杰老师芦笙的声音哦!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

多年一路走来,杨昌杰和芦笙如影随形,因为深知山里孩子追逐芦笙梦的不易,所以工作之余除了参加相关的内外文化宣传、比赛外,他还积极回馈家乡、民族,培养了一批喜欢芦笙并希望通过芦笙圆自己梦想的苗族孩子。

2011年,他开始创办贵州芦笙杰文化传播中心,先后担任雷山县中等职业学校芦笙专业教师、贵州大学音乐学院外聘芦笙教师,多年来培养的学生有的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少器班和民族英才班)、贵州大学(音乐学—芦笙)、贵州民族大学(音乐学—芦笙)等高校深造,也有的学生通过学习芦笙走进相关演艺团体,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优秀员工。  

|杨昌杰老师给贵州大学音乐学院本科生教学

|杨昌杰给雷山职校、雷山百年职校学生上课

|杨昌杰老师在西江艺术团实习的学生

杨昌杰说:“教芦笙,育新苗,传承民族文化,助力脱贫攻坚,希望一人吹笙全家脱贫,这也是我不断奋斗的目标。”

|2019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现场

|2019年,参加中国音乐学院“百笙和鸣”专场音乐会

教书育人,贵在以身作则,而他也在用自己不断追逐芦笙梦的深耕和探索,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民族青年。

此番上海“锦绣中华·共饮江河水”音乐会,他作为唯一受邀出演的苗族音乐家,和来自7座大省的其他各民族音乐家的跨界合作,无疑是非常成功而具有纪念意义的。

在接受采访时,杨昌杰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们民族的音乐源自自然大地,我们的芦笙平时吹奏看似简单,其实它有乐、有舞、有词、内涵丰富……能够带着芦笙来到上海和民族乐团的老师们合作,我因芦笙而自豪……”

民族有界,音乐无界,杨老师的跨界融合,和人生路上的攀登进取,值得我们的学习!

杨家有英杰,逐梦芦笙路;苗家有才子,一笙一叶,耀动上海城。

采访的最后,我问了一句:“杨老师,他们都称为你是芦笙演奏家,你有什么感想?”

他笑着说:“那些都是他们对我们少数民族同胞的尊称,我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传承好我们的苗族芦笙文化,影响更多的年轻孩子爱上芦笙,学习芦笙才是我要做的工作。我始终都是一个芦笙的孩子,立德树人,以后也会带着这份单纯的喜欢继续前行……”

END

如果你也有身边的民族作品想投稿分享

文字来源:丁美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