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生于清光绪年间,曾声名远扬,历经百年沧桑

 皓皓说吧 2020-09-25

百年沧桑的洋涨小学

□潘 建 韩国文

洋涨小学位于河口镇太阳庙村东端。该校始创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时值废科举兴学堂之际,梓里贤达尤永之、尤星船等受张謇、沙元炳的影响,走兴教救国之路,将古寺洋涨庵(海潮寺)庙内的张仙楼等部分建筑改为校舍,创办了“斐成学堂”。

据《如皋县志》载,(斐成学堂)辛亥革命后易名为“如皋县双甸市第二初级小学”,时有王禄峰等三名教师,每月拨薪二十六(银)元。民国二十八年(1939)增设高级班,正式建制完小,更名为“洋涨小学”。

当时,整个校园共分三进。第一进是大门堂,两侧置有一对石鼓,门楣上悬有“学校重地,闲人莫入”的匾额,门堂两侧的房间为工友宿舍和体育器械保管室。第二进是敞厅,东有竹苑,西有花厅,构成一进三堂。敞厅改作教室后,前后墙换上玻璃大窗,格外敞亮。敞厅前后向东向西均有冬青篱笆、卵石甬道。循此甬道,向西直达台式花厅。花厅前、左、右三面都有明瓦屏风为障,内设红木炕桌和大理石太师椅,为会客之用。循甬道向东直通竹苑,微风吹来,竹枝婆娑起舞、沙沙作响,令人确有“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优敞明珠晖”之感。第三进原为张仙楼,两层六间。改造后,楼上明间为礼堂,房间为图书室;楼下三间分设教室、音乐室和办公室。楼房两侧各有两间平房分别做厨房和储藏室。楼前庭院一侧还有三间瓦房,明间作饭厅兼学生成绩陈列室,房间为教师宿舍。前后三进的院落之间均有回廊相通,晴天不晒,雨天不淋。大门前,有古柏一株,参天耸立,旁有银杏两棵,相映成趣。进入校门,中间甬道两侧均以冬青或蒲草作篱,将庭院隙地划成不同款式的花圃,或种春梅、腊梅、辛夷等花木,峙立园中,倚墙翘望,千姿百态;或置放杜鹃、迎春、金丝竹等盆景;或栽植各色秋菊,构成五彩缤纷的图案,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楼前牡丹、芍药穿插于夏荷秋桂之间,红绿相映,香气袭人,沁人心脾。校园外是大操场,四周梧桐与香椿相间,桃李、杏柳嵌入其中,四时八节,花香鸟语。当时洋涨小学声誉远播,远近学子慕名而来就读,培养出了大批栋梁之才。

抗日战争期间,为粉碎日寇“清乡”阴谋,洋涨小学校舍连同洋涨庵庙宇全部拆除,师生们辗转于枪林弹雨之中,授课于青纱帐内。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仍然坚持游击教学。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时任如东县县长魏志田等领导同志积极筹划,用拆除孙吴两家祠堂和大地主部分庄园的材料在原址重建校园,附近的老百姓搬的搬,运的运,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洋涨小学终于得以重建。整个校园占地十三亩六分,一至六年级全部双轨,另附幼稚班一个,学生700余人,教职员工近30人。校舍一共四排,前排正中是大门,门楣上横书斗大正楷字“洋涨小学”,大门堂为两层楼,两侧仍有体育器材室和教工宿舍,还各有一个教室,东端与东厢房相连,南端是校长室,北端是厨房、工友宿舍,中间是餐厅。中间两排是教室、办公室、图书室,琴房等。最后一排正中是大礼堂,内有主席台兼戏台,化妆室兼后台,能容千人开会或看戏。大会堂两侧还有教室与教工宿舍。前排到后排,除了有房子或设便门外均有院墙连接,构成三大天井,又由中央甬道划成六大花圃,除幼稚园前安装有三角滑梯和跷跷板等体育设施外,其余均栽有花草树木,并加以山石点缀,各圃中又有曲径小道,错落有致。校园南边、东边是倒L字形的大操场,双甸区儿童体育运动会多在这里举行。

“文革”期间,一度将校名改为“如东县江海五七学校”“如东县江海学校”。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1984年,增设的初中部独立建制为“如东县洋涨初级中学”,1992年被撤并到他校。1987年、1997年曾经分别隆重举行过“80校庆”“90校庆”纪念活动。

洋涨小学2006年被撤并,她像一只饱经沧桑的航船,在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运载着一批批莘莘学子奔赴新的征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