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益民老师评征文稿件,谈新闻写作

 皓皓说吧 2020-09-25

2018年10月21日下午,如东县作家协会文学沙龙活动在县规划馆北楼如东文艺家之家举行,会上县作协副主席汪益民老师对“如东农商行征文”来稿进行了讲评,并对如何进行新闻写作做了专业指导。下面是对汪老师讲话内容的整理,挂一漏万,仅供参考。


首先,采访准备尽量充分。新闻写作,第一步就是要做好采访。“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采访前,我们要对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根据采访的目的,设定采访的问题,问题要准备得尽可能充分。对于初学者来说,提高获取材料的能力很重要,在采访过程中,宜灵活机动,见缝插针,因势利导,以获取更多的信息量,要让被采访者言无不尽,避免出现被采访者意犹未尽,你却无题可问的尴尬局面。比如你要采访运动员,有人喜欢在比赛间隙进行采访,有人却选择在运动员休息的宾馆进行采访。如果想对运动员的成长过程,比赛体验做深度报道,无疑后一种采访时机的选择显得更有意义。这次征文来稿中,有的内容比较空洞,可能与时间紧,有的人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有关。


其次,追求事实的魅力。这次“如东农商行征文活动”,从大的方面来看,支行行长、客户经理和柜组人员的工作大同小异,都是为客户服务,但从细微处来看,他们各自着力点、特点和亮点却各不相同,我们要多抓取新闻人物的语言,行动,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呈现在大家面前,而不是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去发假大空的感慨,或者对获取的素材进行简单的粗暴的加工。有的人,费尽心思写出假而空的长篇大论,结果吃力不讨好。好文章不一定是长文章,有一篇新闻,写的是一位公交车司机,在工作岗位上突发心绞痛,他忍痛将车慢慢地滑行到路边,拉起手刹,停车,艰难地举起手,招呼乘客下车,然后趴在方向盘上昏了过去。几百字,一条名副其实的短新闻,在这篇作品中,记者并没有用太多的笔墨去发感慨,只是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做一个真实的呈现,这就足够了,没有一句空话费词,司机的人格魅力四射。


第三,充满人文关怀。每一个普通人的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值得书写的故事。对卑微的丰满的生命的关怀,不仅是采访者文采盎然的推动力,也是治疗文章假大空的一剂良药。


第四,要有责任意识。在改稿过程中,我们看到有的稿件是应付任务式的,或者是因不喜欢而不屑写,写的东西干巴巴的。如何让我们写出来的东西有血有肉有灵魂,这里有一个责任意识的问题。如今,在我们周围有一个如东文化的老年现象。一部分老同志,比如郑文光老先生,比如顾光遂,吴尧、陈有清、谈声华、许天祥老师等等。他们对文化、文学孜孜追求,对如东文化充满反思,对社会动态极其关注,笔耕不辍,文笔老道,思想深邃,他们用心用血,奉献出一篇篇文化底蕴深厚的好文章,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采写寻常事,前后故事多。只要我们问题抓得准,策划细,采访精,写作巧,是能够写出精品力作的。

大家都在看这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