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霜草微吟】祖母承上启下的好家风

 皓皓说吧 2020-09-25

文/韩国文

  从小祖母就宠爱我,带我睡,给我讲故事,讲家史,讲如何做人。她的教诲我一直铭记在心,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她承上启下的勤俭、刚毅、智慧、勇敢、孝敬、和谐、诚实、劝读的家风。

  祖母韩刘氏,直到她将近80岁,在第一次登记选民时,登记者才给她取了一个学名叫刘克珍。她生于1877年,逝于1959年,这个16字家风是她80余年生涯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是我家几代人信守的行为准则。

  我祖母出身于贫寒之家,也嫁于一个贫寒之家。她生前再三对人说,她进新房后,揭过盖头朝上一望,瞟见天上云走马。但是她没有埋怨,没有气馁,尽心配合丈夫,凭着勤劳的手,千方百计地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翻盖了砖墙元宝朴屋,抚育着一子三女,过上了吃穿不愁的小生活。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她华年的时候,一个爱女夭折了,唯一的爱子也夭折了,失女之痛连着失子之痛,简直要让她痛不欲生了,可是雪上又加霜,年轻力壮的丈夫突然又一病不起,两房本家子侄闹着来争嗣。之所以有两房本家子侄,是因为祖父是出继到我这个曾祖父家来承嗣的,除了这个曾祖父的紧房子侄外,还有祖父本身的紧房子侄。又因为那时候女儿无继承权,紧房子侄有争嗣的特权。还因为当时夺得这个家庭的继承权有利可图。

  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情况下,我祖母毅然决然地到如皋育婴堂抱回一个官家之子来平息这场纷争。所谓“官家之子”,就是领养育婴堂之子,有官方文书为“护身符”,受法律保护。祖母常说,我父亲出世18个月,抱家来第18天,我的祖父就撒手人寰了。争嗣的风波依然激烈,我祖母强忍着丧夫之痛,一面妥当地料理丈夫的后事,一面毫发无损地保护孱弱的养子。她与对手巧妙周旋,据理力争,使这个闹剧终于圆满收官,令一些名流也不得不承认,这件事显示了一个普通农家妇女高度的勇气和智慧。

  祖父过世了,上奉公婆、下抚儿女的重担就落在祖母一个人的肩上,她再也不让公婆下地干活,还精心料理他俩的吃喝拉撒,让老人家安度晚年,延年益寿。大姑妈比我爸大17岁,二姑妈大7岁,我祖母让她俩当劳动助手,让我父亲上学读书。

  我祖母还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不管是谁遇到困难,她都伸出援助之手,里里外外和和睦睦。好心有好报,记得小时候,沟西俞三奶奶为掩护我爸蹓“情况”(反动派下乡扫荡),被敌人打伤,我祖母带着母鸡、鸡蛋去看望她、感谢她。我亲耳听见俞三奶奶说:“老嫂子啊,是我应该谢谢您呀,这几年要不是你关照帮助,我的儿孙能全活下来吗?我的孙子掉在河里,不是你救得及时,不早就没有了嘛!”沟北徐二奶奶调土离开十多年后,有一次我路过被她撞见了,她一眼认出了我,硬是拉我到她家去,招待了我一顿丰盛的晚餐,给我絮叨了许多有关我祖母的好事,倾吐了她对我祖母满腔的感激之情。

  在祖母的言传身教之下,我的父母都忠厚踏实肯干。我母亲虽然裹过脚,但是干活既快又好,我学干农活时,她总是帮我带一半,还能赶在大伙的前面。她挑过如泰运河,当过生产队里的饲养员、保育员。我父亲虽然学业无成,但是上社后成为看大场的专业户,全大队十多个生产小队,差不多看过遍,他不但把粮食晒得好,保管得好,而且把工具也都收管得井井有条。

  祖母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我虚龄7岁的时候,祖母亲自领我到一家私塾启蒙,请先生给我取了一个与读书相关的名字。她把叔曾祖的遗物-砚台、笔筒、铜框镇纸交给我,告诉我,叔曾祖因为家贫,从小到庙里当和尚,由于他勤奋好学,后来当过塾师,当过住持,得到学生、徒弟、僧侣们的爱戴与敬崇,去世多年后,仍有徒子徒孙前来祭拜他。那个笔筒与铜框一直陪伴着我,看到它就会想起祖母的殷切期望。1958年夏天,由于家庭经济陷入困境而高中辍学,我的祖母为我伤心得几个月茶不思饭不香。我一边务农一边自学,当上教师后,立即参加函授进修,退休以后,又自习电脑,自习创作,但是无论如何终未将年轻时的损失补回来,只得聊以告慰祖母的在天之灵。

  我们在家兄弟三个(另有一个给杨家收养),我的体力最小,我又有三个孩子,我的弟弟、弟妹们处处帮助我,一大家子十余口,和和气气,兴兴旺旺。就在这时,我重返教育岗位,兄弟们也随之分居,好好一个家,顿时四分五裂,妈妈唉声叹气,劝也劝不住,谁知辛劳一辈子的她竟然连气带病,到南通附院也没有治好。子欲养而亲不待,兄弟堂儿在为慈母丧痛之后,就将全部的深爱倾注在爸爸身上,让他安心养老。可是勤劳善良的父亲觉得闲得慌,就自备了两套工具:一部䌁车和一堆巴络桩儿,一把铁抄瓢和一把尖齿钉耙。那时正是搬上住宅线翻建房屋的高潮期,盖草房子要鞔巴络,防止风吹草飞。巴络是用䌁子结成的,䌁子是用䌁车绞稻草而成的绳状物。爸爸平时绞了许多䌁子放在家里,谁家要用,随时来取。要是砌砖墙盖瓦屋,我爸就带着铁抄瓢与尖齿钉耙去打泥灰、抄泥灰,有求必应,不收工钱,客气的人家留一顿饭算事。他就这样活到86岁,无疾而终。

  祖母离开我们快60个年头了,她留给我们的这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我们一大家子的传家之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