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明心学“悔之道”:悔悟是去病之药

 京都闻道阁 2020-09-25

文丨陈道

甭找后悔药,悔过就是良药,改之即是疗效!这就是阳明心学的“悔之道”。

心学经典《传习录》有一段王阳明教导门人“侃”的语录:“侃多悔。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药,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侃”,即王阳明的学生薛侃。薛侃年轻时没得过名师指点,更没有学术交往的圈子,科举更是屡试不第,直到28岁时在南京遇到并从学王阳明,命运改变,登科进士第,讲学中离山,《明史》列传第九十五“薛侃”条称“自是王氏学盛行于岭南”,世人称“中离先生”。《传习录》收录有薛侃记录的三十五条王阳明语录。

《传习录》的这一段话大致有三层意思,第一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为过失而生后悔、悔过之心,是好事,重要的是要在后悔、悔过之中有所领悟,有悔有悟;第二层: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只有悔有悟还不够,还要知行合一,躬身实践去改正过失,才是最为可贵的;第三层:滞而变色,淤而成病。如果只将“后悔”留存于心,只悔悟而不改正,这剂药不仅不会治病,而且会成为发病的毒。宋代李觏《易论第九》言:“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积滞是百病之源,淤积成病再无良方。王阳明直指心之端。所谓“断肠皆因相思故,一念相思亦成殇”,多悔也是如此。泰戈尔《飞鸟集》有句名言:“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对于“悔悟是去病之药”的认识,并不独见于这一段语录。《王阳明全集》之悟真录收录有一篇《悔斋说》,记载了一位姓崔的朋友以谋求“无悔”之意,而给自己的斋舍命名为“悔”,王阳明对此有一段论述:“悔者,善之端也,诚之复也。君子悔以迁于善;小人悔以不敢肆其恶;惟圣人而后能无悔,无不善也,无不诚也。然君子之过,悔而弗改焉,又从而文焉,过将日入于恶,小人之恶,悔而益深巧焉,益愤谲焉,则恶极而不可解矣。故悔者,善恶之分也,诚伪之关也,吉凶之机也。君子不可以频悔,小人则幸其悔而或不甚焉耳。”这段话与《传习录》的那段话,未去深究先后顺序,仅从语义来说,这一段有更为深入认知。大致意思是说:无论君子小人,知悔就是好事,圣人无悔,因为圣人已经圆满;君子有了过失,悔而不改或文过饰非,那些过失早晚会酿成恶之深渊,小人对此会更严重,不管如何遮掩或愤恨诡谲,小恶会积累成难解之极恶。所以,能不能悔过,即是区分善恶的起点,也是辨别真诚与虚伪的关键,还是判断未来吉凶的关节点。君子不能总干那些事后又后悔的事儿,而是争取把事情做好,无悔言行;小人知道悔过,是很值得庆幸的事,或者会因此而不至于走向极恶。

对于过失和过失之后的思考,一直是我们这个善于自省的民族的长项。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廉颇与蔺相如,廉颇负荆请罪,悔的及时,悟的到位,改的端正;秦穆公闻李斯“谏逐客书”而悔己过,收回逐客成命;长孙皇后之言使李世民生悔悟之心,而有以魏征为镜的千古佳话。主张“知行合一”的王阳明,尤为重视悔过之功,曾对朋友说:“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传习录》之门人薛侃录3)从少年王阳明豪迈不羁,去居庸关转了一圈,雄心勃勃形成了《平鞑靼策》,被状元老子“龙山公”批评为太狂傲,开始有了反省的意识,到面对竹子“格物致理”格了七天,让他的心性有了向内用功的走向;刚刚出仕时,天真地做着“得君行道”梦想,旋被四十大板杖责、流放贵州龙场为驿丞所敲懵,以生命的体验,日夜反省,而有“龙场悟道”:提倡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不盲从权威,人人都可以为圣人,讲究个人的对内自省和对外实践的统一。

深入领悟王阳明心学之“悔之道”,大有醍醐灌顶之感,让人生大受裨益,成功学不可或缺。当然,学之要学深学全,譬如,学生杨士德求教王阳明朱熹聪明绝世,何以未深入关注“格物”之说?王阳明说:朱熹朱文公早年便著了许多书,临去世方才后悔是做倒了。叹息朱熹虽然功力深厚,但是“一悔便转。可惜不久即去世。平日许多错处皆不及改正”。在我看来,这言下之意:知道了悔过是良药,就该明白:良药有时效,吃药要趁早!

9月23日札记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 作者简介:陈道,河南许昌建安区人,道行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