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识不足则多虑 威不足则多怒 古训“八不足”告慰人生缺憾真谛

 木桩指路 2020-09-25
识不足则多虑 威不足则多怒 古训“八不足”告慰人生缺憾真谛

古人的智慧沉淀总结出的嘉言、懿行,对后人有很好的启发、警示作用,因而被远久流传并视为遗规。清代乾隆时期的东阁大学士陈宏谋编著的《五种遗规》,就是这样的读本。

并且在清末至民国年间,被定为官员们从政的必读书籍,陈宏谋本人也在贤臣名宦众多的乾隆时期,和文华殿大学士尹继善并列为最贤者。

陈宏谋在其五种遗规之一的《养正遗规》卷一中有:

“才不足则多谋,识不足则多虑,

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勇不足则多劳,明不足则多察,

理不足则多辩,情不足则多仪。”

此“八不足”,几乎囊括了人们生活中种种求而不得的困苦原由。

识不足则多虑 威不足则多怒 古训“八不足”告慰人生缺憾真谛

才不足则多谋

一、 才不足则多谋

才能不足的人,遇事没有章法,就会费力谋算。

才能,是通过提升品德格局及通过才学积累,才会拥有明辨是非曲直的决断能力。

二、 识不足则多虑

一个人见识不足,内心没有主见,做事易瞻前顾后,就会思虑过度,陷入惶恐茫然的担忧多虑中。

然而,见识是自身学识和生活磨砺而来的一种品质,也是标志着一个人的分辨能力。

三、 威不足则多怒

有威望的人,不怒自威。

威信不足难以服众的人,做事容易暴跳如雷,妄想借此立威压制对方,却暴露了自己的无能和品德欠缺。

《韩非子》中有 “主多怒而好用兵”。多怒的君主缺乏理智威德,争强冲动喜好用兵。

从中医的角度看,多怒是一种病态,有“多阴者多怒”、“质弱多怒”、 “木气不充,故多怒”的说法。

一个人以致国家均是如此,威德是由德行而来,德者,上顺天意,下顺民心,天必佑之。

老子讲的上善若水的品德,自然能善化他人、善化矛盾,动怒反倒会增加对方怨念,为自己埋下祸端。

四、 信不足则多言

以现在人的理念看,有信用的人降低沟通成本,诚信就是他的名片标签。

反之,缺少信用的人,即便好话说尽和四处送礼撒币,更像给人灌输毒鸡汤的传销骗子。

所以,信用不足的人,就要费尽唇舌,甚至花言巧语去说服对方。

《周易》中有:“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污善之人其辞游。” 美好有德之人,做事多,说的少;

浮躁之人说辞多;污蔑善良的人,将假相包装得跟真的似的左右游移,浮而不实。

在曾国藩《长傲多言 凶德致败》文中,也有总结: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由于不好的品德而导致失败的,大概有两个方面:

“曰长傲,曰多言”,纵观历史上有名的公卿大臣,“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

识不足则多虑 威不足则多怒 古训“八不足”告慰人生缺憾真谛

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图片:〔清〕焦秉贞绘孔子圣迹图)

五、勇不足则多劳

勇,是一种面对各种风云变幻,依然坚守良知本份的坚而不屈的能力和美德。

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是说有仁德的人必然勇敢,而勇敢的人不一定会有仁德。

无德之“勇”,就是那种情绪失控后不计后果的匹夫之“勇”,反而是一种无力脆弱。

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事尤为突显这点。

反之,则劳心劳力的苟且,甚至会是一败涂地的结局。

恐惧和勇敢是不同的两端,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态势。

六、明不足则多察

明,是敏锐有远见的明智。《孟子·梁惠王》中说: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能做到观察入微后的理性判断,就是一种明智了。

曾国藩的“能明而断谓之英断,不明而断谓之武断”,也是告诉后人“明不足则多察”的道理。

七、理不足则多辩

生活中,越是无理的人,越喜欢争论辩解,甚至是无理搅三分式的欲盖弥彰。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巧言令色,鲜矣仁!”

四时运行、万物生长,上天何须说什么吗!天不言而功成。

那些花言巧语的人很少有善心。真正的君子仁者,会直言正色。

八、情不足则多

礼仪,是待人接物的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安全的社交距离。

然而,亲近的人之间,往往是坦诚相见。

王维在《积雨辋川庄作》诗中写道:“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以争席的动态,勾画出朋友间轻松愉快的相处氛围。

如果亲朋之间依然是客气有礼,其实表现出的是一种感情浅淡的疏离。

识不足则多虑 威不足则多怒 古训“八不足”告慰人生缺憾真谛

杜牧诗云“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

综上,杜牧诗云“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人生由于不知足,所以常爱叹息自己的不幸遭遇。

古今之人都经历过“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事与愿违,也有“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无奈。

这也正是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千古叹息。

在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就很好的诠释了人生不足,所显露的差距成败。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中记载,在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官渡之战前,曹操不足二万兵力对战袁绍十万精兵,谋士郭嘉以其超强的识人洞察力,提出了十胜十败论,很好的鼓舞了士气。

郭嘉对曹操说: 袁绍有十个战败的诱因,而您有十个必胜的优势。因此即使袁绍兵多,却不能把您怎样。

之一,“道胜”,袁绍“繁礼多仪,” 常为形式所困,曹公“顺应自然”,这是道胜于他。

之二,“义胜”,袁绍以叛逆汉室为名而兴兵,曹公则以复兴汉室之义而征战,这是义胜于他。

之三,“治胜”,袁绍管理上过于宽松,缺少震慑力;曹公“以严治军”,上下皆循法度,这是治胜于他。

之四,“度胜”,袁绍表面宽宏内心多猜忌,“用人而疑之”,重用亲戚子弟;曹公,“用人无疑”,用人不问远近、唯才是举,这是明断气度上胜于他。

之五,“谋胜”,袁绍“多谋少决”,往往事后才能意识到应该采取的策略,容易贻误战机;曹公“决策果断,应变无穷”,这是谋略胜过他。

之六,“德胜”,袁绍累世公卿,喜受吹捧,因而投靠他的多是善于恭维他的人;曹公待人以诚,不务虚名,刑赏分明,因此那些忠正、真才实学的人都愿为其所用,这是德行上胜于他。

之七,“仁胜”,袁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他看不见的贫困之人,就考虑不到了,这是妇人之仁;曹公对于眼前的小事,时有忽略,至于大事,施恩于人皆超过所望,虑之所周,没有不周济到的,这是仁政上胜于他。

之八,“明胜”,袁绍不会用人“大臣争权,谗言惑乱”;曹公用人得法“御下以道,浸润不行”,这是在明智上胜于他。

之九,“文胜”,袁绍是非不分,赏罚不明;曹公对于正确的“进之以礼”,对于错误的“正之以法”,这是文治上胜于他。

之十,“武胜”,袁绍“好为虚势”,用兵不得要领;曹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将士都仰仗您,敌人都惧怕您,这是武略胜于他。

从官渡之战中几次大的转折决断上可以看出,官渡之战很大程度上是曹操和袁绍为人德行、眼界胸襟的对决。就如“木桶理论”的短板效应,往往限定人发展和容量的,正是由不足之处所决定的。

常言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尽心尽力而为,之后坦然面对,不局限于眼前或一时得失,这珍贵的历练过程才是人生财富。待我们有了一定的阅历和高度后,回头来看,方能体会到,能一切顺其自然,是上天给人最完美的安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