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无小事▏不能欺负听话的孩子

 张班级管理 2020-09-25

92日,开学第二天,我去五(2)班上新学期的第一节科学课。

还没有进教室,锦浩和月乐、卓宸、臻真几个孩子就围过来,给我递上“善德币”。我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时,锦浩开口说了“这是上学期期末欠您的,现在还给您。”看着我疑惑的眼神,锦浩补充说:“上学期兑换奖品时,我们忘记带善德币……”“哦,我想起来了!谢谢你们还记得。”说实在的,我早已经忘记这回事了。

上学期的最后一天,我到各班“结账”,也就是孩子们用一学期课堂所得的“善德币”来兑换礼物。因为事先并没有强调兑换的日子,有一部分孩子没有带“善德币”。鉴于是我的原因,我便答应他们可以先“赊账”领取奖品,等开学后再把“善德币”还给我。

隔了一个暑假,我和大部分的同学早把这事儿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没想到这些孩子居然记得。为他们点赞的同时,也颇为感慨:“欠账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些孩子只是按照常识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但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感动?觉得他们如此伟大?我想,可能是因为这样的行为太稀缺了吧。而为什么会造成一些原本是正常的普遍行为变成一种稀缺资源?和我们老师和家长的教育不无关系。

其他的且不说,仅以我自己这次行为为例。我如果没有保留当时“赊账”的数据,没有像去年约定的一般,在开学之初向那些写下“欠条”的孩子“追债”,表面上看,似乎是“爱”他们,让他们“获利”了,但实际上却埋下了教育的隐患——

首先,学生会觉得老师讲话随意,不守承诺。那么下次他们便不会再相信我的话,“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

其次,我给了学生很不好的示范。“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教学生要做君子,自己却成为言而无信的人,学生是否会认为教师是言行不一致的人?是否认为自己言行不一致也是理所当然的?

第三,不追究其他人的“债务”,是对信守承诺、主动“还债”学生的不公平,甚至是对他们的伤害。试想,当他们发现老师忘记自己的承诺,同学不遵守承诺也没有受到任何惩罚的时候,他们是否会后悔自己当时的行为?张文宏教授说:“人不能欺负听话的人”我们不能在无意识中亏待善良的孩子。

就教育而言,有些事要大而化小,小而化无;但有些事要无中生有,以小见大。一句话,教育无小事,宜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时时处处事事需谨慎待之。下周一,我就要开始“收债”啦!我有账本,一个都会不少。亲爱的孩子们,请你们准备好“善德币”,一张都不能少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