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持有伊利24年的吴老是幸存者偏差吗? 我有一位忘年交吴老,今年61岁了,他从1996年开始买入伊利股...

 墨子语 2020-09-25

我有一位忘年交吴老,今年61岁了,他从1996年开始买入伊利股份,以后的日子里,只要有钱就买这个公司的股票,一直持有到今天,已经24年了,现在仅每年的分红就已经是他养老金的好几倍了。

吴老持有伊利股份,有两个特点:一是持有时间足够长,24年。二是90%的资金投在这一只股票上,持仓绝对的集中。

回顾伊利股份的股价走势,就可以看出,在过去的24年里,按后复权计算,公司股价上涨了350多倍。因为吴老是持续投入,可能只有当初第一笔投资回报300多倍,通过后续不断投资和分红再投资,20多年的整体回报也是很惊人的。

不过,伊利股份的股价震幅也是很大的,要想长时间握住这只股票也是不容易的,仅在最近的13年里,伊利股份就出现了五次暴跌:跌幅超过30%的有两次,跌幅超过40%的有两次,还有一次是2008年的行业三聚青胺事件,股价跌幅超过80%。可以说,平均两年多就有一次暴跌的情况。即使优秀如伊利这样的公司,在2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坚定的握住,也是凤毛麟角。

通过和吴老的多次交谈,佩服之余,我也认真思考,吴老这种集中和长期持股的成功,是否是很多人所说的幸存者偏差?是因为运气好吗,恰好买到了过去30年中国股市涨幅前十名的一只股票?是什么原因支撑吴老能把90%多财产投资到一个公司身上,24年痴心不改?

关于持股时间,20多年来,吴老是不是只管持续买入,其它就什么都不关注了呢?和吴老交流,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乳业通,多年来他每周都要写一篇“吾看这一周”的文章。内容主要涉及伊利公司的基本面,股东大会见闻,行业重大商业变动,国外乳业的发展对比,以及公司经营管理业绩分析。多年来,他一直关注乳业行业的发展和伊利的发展,甚至比这一行业的许多专家还要专业。正是因为了解,才能够陪伴相濡以沫20多年。

同样,吴老90%以上的资金集中在伊利股份,也是因为对所投的公司深入了解,才敢集中。我问他你为什么不配置点别的股票,他说,每当有余钱时,也比较过其它公司,但是最后发现,还是投资伊利才能让他更安心。

确实,只有对公司基本面足够了解,才能知道这个赛道是不是有未来?公司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商业逻辑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管理层是不是足够信赖?很多东西需要关注和思考,最后自然会形成自己的判断。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买入,以后才不会对股价波动过于敏感。所以,对股票研究的深入程度对持股时间长短影响非常大。

吴老多年重仓一只股票,至少说明他知道自己能力圈的边界,其它的公司虽好,但是在他的能力圈外,他也不敢重仓。当然,如果能力圈大些,就配置多个非相关行业的公司;如果清晰地知道自己能力圈的边界,即使重仓一只也是遵守价值投资能力圈原则。

象查理.芒格,只投了三个公司: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维,李录的喜马拉雅,零售商COSTCO。段永平不也是重仓两只股票,苹果和茅台嘛。

通过吴老24年持有伊利这个事儿,可以看到,长期持有只是结果,集中投资也只是外在形式,关键在于是否真正理解这家公司。

在自己的能力圈和视野里,知道所投资的公司将来还能不能持续不断地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当然,仅有对公司深刻的了解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洞悉人性,实际上价值投资的进阶,就是一场反人性的修行。

就像投资大师格雷厄姆所说的“投资决策25%取决于智慧、75%取决于心理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克服贪婪、恐惧、虚荣、从众这些人性的弱点,还要有梦想,守纪律,有激情、有学习能力、有信心和耐心。特别是在迷茫看不清方向的时候,有时只能靠信仰来度过难关。最终,市场会用钞票奖励你不断优化的人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