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们的孝心意识引发的话题

 大豫坊 2020-09-25

孩子们的孝心意识引发的话题

我一直认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具文化味儿。这是我多年来形成的观点,我无意否定西方的节日,但我更喜爱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加上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日都是一段美丽的传说,每个节日都有一段涵义深远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传统节日集吃喝玩于一体,更多的是都有文化文学味儿,每个节日都可以玩出文化来。元宵节吃元宵、赏灯、猜灯谜,文人举办诗会。清明节祭祖,不忘先祖功德,传播先祖遗风。端午节纪念诗人屈原,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中秋节是团圆节,也是诗人的节日。而每年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因为这天满月当空,象征团圆,所以又叫“团圆节”。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史料记载,“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又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之夜,月色皎洁,据说是一年中最晴朗的时候。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节日期间有祈求团圆的民俗,宋苏轼有《水调歌头》,早在宋代,人们就借月抒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赋予了中秋“祈盼团圆”的主题。后世中秋节的主要民俗活动都围绕着“团圆”这一主题来进行,故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一年那么多节日,最好的就是中秋节。天气不冷不热,在外奔波劳碌的人,也能顺利赶回来团圆,吃团圆饼。中秋节是“人月双团圆”,寓意家庭团圆庆丰收。

 今年的中秋节前夕,适逢学生放假,我发微信要求家长把学生向老人长辈献孝心(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图片发回班主任备档,留存资料,体现“团圆”的主题,以此健全孩子人格。我想人的意识有时候是休眠的,需要一种形式或者一种力量激活一下。我的这种要求也许就是激活了学生的孝心意识。学生放假回家后,我陆陆续续收到了家长发来的孝心照片。孩子们或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捶背、洗脚,或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夹菜喂饭。我感觉这是最美的照片,这是孩子们最本真的表现。孩子的举动也得到了父母们的点赞。不少父母来信说,孩子自打上了初中,懂事了,知道孝敬老人了,生活可以独立了。他们很感谢初中学校的培养,我说他们的孩子很争气。

         对于成年人,成家立业后,我想,对父母最好的孝敬就是陪伴,尤其是在团圆的节日里,如果有机会有时间能够陪父母一起过,那么这就是最好的爱,最大的孝敬。现在父母似乎对物质需求少一点,孝心更多体现在精神上。中秋佳节虽不能在家陪伴父母,但可以给远方的父母打个电话,问问他们的身体状况,问问他们缺什么东西,让他们知道你在关心他们,让他们知道你在惦念他们,因为衰老的父母已经变得十分敏感、多疑,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你的关心、你的惦念。同时,跟他们讲讲自己的事情,听听他们的意见,虽然可能他们提的意见有点可笑,但你一定要说。有的时候,对待父母,我们需要有难得糊涂的心态。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糊涂一点,又有什么不可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最好的尽孝时间就是当下。千万不要相信什么来日方长,千万不要相信什么水到渠成,千万不要相信自己功成名就才可以从容尽孝。因为“时间是残酷的,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本身有不着堪一击的脆弱”。

我们都知道这个道理,有些事情,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懂得的时候,却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教师的作用在于唤醒一种意识,激发一种潜在的活力,使其落实在行动上。想到这里,我为激活我班孩子们的孝心行为点一个大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