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母亲的买菜钱想开去

 大豫坊 2020-09-25

由母亲的买菜钱想开去

墨海文心

      父亲己于五年前不幸病逝。母亲今年八十六岁了,常年累月繁杂的家务加上艰苦的劳作,落下了肺心病和双膝关节疼痛,现在生活很多方面都需人照应。而她坚持住在老家,任何人改变不了她的生活方式。

       父母生养我们姊妹七人。我和六个妹妹数不清多少次劝母亲到各家分别住个十天八天,一是尽自己的孝心,二是让母亲图个新鲜。我是父母的长子,妻子、儿、媳更想接母亲到郑州。农村几千年的传统习惯,就是父母跟着儿媳在一块生活。再说郑州条件毕竟好些,洗涮都方便。可母亲很执拗,铁了心的坚持住在农村老宅里。母亲说,我在家惯了,随便咋着都中,这下难为了三妹桂贞在老家天天陪侍母亲。其他妹妹时不时回来看看,带些果品食材。我是东奔西忙,在郑待几天,回老家为母亲做饭拿药几天。我常去镇上超市购买油盐酱醋瓜菜米面,有稀罕食品,不讲多贵,也要买一点让母亲尝尝。看我花钱多,母亲不容商量,非要掏钱给我,并说,你拿着买菜用吧!母亲的钱用一个破红布条捆着的,母亲说这是六张五元的。

      接着钱,我鼻子忽然一酸,热泪盈眶。我的心中杂陈着母亲对儿子至爱的情深和儿子对母亲的殷殷怜悯!我的母亲啊,幼而苦命、倔犟要強、辛劳无怨。是母亲用这破红布条捆着的六张五元的钱把我的思绪拉的很远很远。

      母亲藏钱有两种方式:一是把钱卷成卷,用线或布条捆起来,随便再找块破布包几层子,装在衣兜里;二是如果钱稍多些,便握成卷,用手帕包起来塞在只有她和父亲知道的墙缝里。这种习惯的养成恐怕缘于以下原因:一是母亲小时候命苦,从未讲过她的出身,我也从未问过。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走姥姥家,从未见过姥爷。姥姥一间小屋,一个用麻绳攀的小床,一个小灶锅,一个带独抽屉的小桌,从屋檩上悬下根绳子上,吊着一个竹篮,放的是锅饼什么的。每想起这情景,觉那吊着的篮子,还在我头上晃悠。妗子好像并不搭理姥姥,所以舅舅妗子从未让我在他们家吃过饭。姥姥上了年岁,就跟着我母亲生活,我也因上学、工作就再也未去过姥姥家。妗子前年辞世,母亲安排我备礼奔丧,听姨母家的比我母亲长五岁的大表兄叙道,才知大致。前姥生有两个女儿都过世啦,姥爷为后继有人,收一养子。姥姥是续娶的,就生养我母亲一个女儿。姥爷过世后,姥姥又是个哀不会怨,气则难言的人。母亲就处在这种靠山山已倒,四面淡情的氛围中。

      母亲倔犟要强,学会了纺花织布,裁剪缝衣。母亲和父亲结婚后,因爷爷也是早逝,奶奶一人操持四个儿子,家里贫穷。随着我和六个妹妹相继出生,生活越来越窘迫,父母为家庭生计拼命劳作,衣食常难以为计。不知道母亲有多少不眠之夜,纺棉织布,以换些食粮;不知道母亲磨多少茧子,拣坏红薯,挖野菜,镪榆树皮,以代饭食;不知道母亲忍多少屈辱泪水,到外乡讨些剩饭以养我们姊妹……家里哪有钱?偶有余钱,想母亲生怕有失,就采取这种捆包的方法。

        我和妻子共知,父母这辈子从一九三三年生止二OO五年共积藏一万元。当时要翻新三间瓦房,父母从原房梁下土墙缝中,掏出一个破手卷交给我备房料,我把裹着卷的钱展平数完,整整一万元。直到二O一年父亲病逝,再也未见到什么钱。

        如今我已经到了花甲之年,回想起过去的事情。父母亲对儿女,尤其母亲对儿女的执著坚韧、殷勤朴厚、无私无畏的爱,或许是一种天性,但更大层面上是骨血凝铸的血缘情愫。既然父母为了儿女,可以付出一切,那么,当父母年老需要儿女照应时,儿女有什么理由不殷勤尽孝呢?

(作者授权本微信平台原创首发)

       张万功,笔名墨海文心,太康县人,先后毕业于周口师专、河南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政治文学、政治教育、经治经济学专业,在淮阳工作四十余年。工作之暇,爱翻书,喜文学,好书法。著有《读懂淮阳》(合著)《沉醉与飞扬》、《张万功诗词书法集》。书法尤重榜书,八尺龙被甘肅:龙文化园收藏,编入《古今龙字大典》。草书、隶书自成风格,曾被评为“中国书法百杰”。部分书法作品由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播出。并被选印为邮品发行。楹联创作曾荣获全国大赛铜奖。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华全国职工书法家协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