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网红减肥神药涉毒的新闻,在网上引起热议。 上海的黎女士,为了减肥,找代购下单了一款泰国网红DC减肥药。 没想到因涉嫌吸毒,被警察找上了门。 一心想着靠神药减肥的黎女士,此时还被商家蒙在鼓里,不知所措。 警方介入后,发现黎女士花重金购买的这款泰国减肥神药,含有国家明令管控禁止的精神药物成分。 眼前这些花花绿绿的药丸里,大都被添加了一种名叫“芬他明”的有毒物质。 它对人体具有极强的成瘾性。 长期滥用的结果,轻则出现认知障碍、精神障碍,重则影响心脏功能,导致猝死。 你以为吃的是减肥药,实际上是在吸毒。 此前,上海禁毒委员会召开禁毒工作专题发布会,正式将“泰国DC减肥药”划分在毒品行列。 掺杂着毒性成分的网红减肥药,再一次敲响了新型毒品的警钟。 然而,不仅仅是黎女士,还有很多人在遭受这款网红减肥药的荼毒。 知乎上一个姑娘,分享了自己吃DC减肥药的经历。 这个姑娘花了6000块,吃了两个疗程的减肥药后,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 情绪暴躁、手脚发麻,浑身哆嗦、眩晕呕吐…… 她每天都在情绪失控的边缘徘徊。 含有毒性成分的DC减肥神药,让她精神失常,面如死灰。 后来,姑娘不得已又花了10万块,做了神经递质调控手术,整个人在鬼门关走了一趟。 年轻的姑娘不知道,在她吃第一口减肥药的时候,一只脚其实已经踏进了吸毒的漩涡。 减肥少女,变成了吸毒少女。 总之一句话,别碰! 毒品减肥药,残害的不仅仅是为了减肥、不惜以身涉险的女孩,更折射出了减肥药涉毒这张大网背后的现实。 新型毒品,正以迷惑性的面目,入侵年轻人的生活。 除了减肥药,还有很多新型毒品寄身于花样百出的外包装。 前几天,南宁警方在一家KTV的厕所马桶里,查获了一包毒品。 而这种特殊毒品,从外观看来好像只是一包普通的奶茶。 它的毒性虽小,却极易成瘾。 吸食的短时间内,就能迅速刺激人的神经,过度则会引起休克。 两个多月前,海南警方也破获了一起特殊的毒品案。 犯罪分子将毒品伪装成一种时兴的饮料。 这种看似无害的饮料里,却含有我国一类精神类药品γ-羟基丁酸,不慎服用后,轻则导致眩晕呕吐,重则直接猝死。 除了奶茶、饮料之外,在以往接连被爆出的新闻里,不同的毒品甚至被伪装成各种零食。 有的被制作成曲奇饼干,一旦孩子吃下去,后患无穷。 而伪装成跳跳糖的毒品,竟然也瞄中了00后的好友圈。 遇水即溶,即冲即饮,毒性超强。 毒品伪装的最高级伎俩,莫过于“派对小树枝”。 这种看起来普通的树枝,里面却含有大量的海洛因。 毒贩把它们混在香烟里,卖给少不更事的年轻人。 最可怕的是这种碰上皮肤就会沾上毒瘾的新型毒品:“致幻邮票。” 只要舌头舔一舔,就能让人产生长达12个小时的幻觉。 “邮票”里面添加了一种叫作LSD的新型毒品成分,量小,毒性却是一般摇头丸的3倍! 贴在身上或者含在嘴里,就会沾上毒瘾。 网上有位画家,把自己“吸食邮票”的全过程画了下来,以警示后人。 从一开始的正常状态,到最后整张脸都变形扭曲…… 一旦长期使用,会诱发精神分裂,甚至产生自残、自杀的冲动。 上面列举出来的这些看似寻常的物品,都是当今新型毒品的代表。 它们以各种面貌和状态,通过“变形记”“隐身术”,混迹在年轻人的生活圈。 这些新型毒品,普遍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外包装更新换代 变化多端的外包装,不仅增加了警方对毒品打击的难度,还让更多深受蒙蔽的年轻人吸了“人生第一口毒”。 2、传播方式极其隐蔽 不同于传统毒品,新型毒品甚至无需注射,它以更多不为人知的方式在年轻人群体中流传。 3、危害性不可忽视 新型毒品,被统称为“第三代毒品”,与传统的一二代毒品不同,它们大多是由合成型精神成分构成。 能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吸食后会产生兴奋感,直至迷幻状态。 更让我吃惊的是,一位缉毒警察曾说: “在发现的吸食新型毒品人员中,有75%是青少年。” 有调查显示,第三代新型毒品的对人体的损害,是一代毒品(大麻、海洛因等)的1000倍。 而青少年稍不留心,就会被带进坑。 2019年,杭州警方曾破获一起“致幻邮票”新型毒品案件。 20岁的杭州小伙,无意间从同校好友的朋友圈里得知了这种邮票毒品。 于是,两人合谋做起了毒品贩卖。 他们最先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挂卖,还特地为“邮票”附上了详细的使用方法。 为了扩大销量,他们甚至把贩卖对象对准了学生。 两人合力贩卖出去的“邮票”有上百张,而大部分都是被20岁左右的年轻人买走,买家中不乏一些00后的孩子。 一张小小的“纸片”,在未成年人的世界里染出一片阴暗的角落。 邱同学就是“邮票”毒品的受害者。 刚开始接触“邮票”的时候,她的身体并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但整个人显得精神异常亢奋。 加大使用量后,小邱才开始觉得有点不对劲。 记忆力出现明显衰退迹象,手脚发抖严重,甚至走路都会突然摔跤。 医生后来断定,由于长时间吸食“邮票”,小邱的中枢神经遭受损伤,可能一生都要在轮椅上度过了。 一个15岁的少年,第一次跟朋友外出聚会,不小心沾染了新型毒品“彩虹烟”。 起先,兄弟递给他一根图片里这种五颜六色的烟。 出于好奇,也不敢拒绝,以为跟普通的香烟没什么区别,少年犹豫着接下了。 万万没想到,这支烟,竟然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这根本不是普通的香烟,而是能产生幻觉的新型毒品。 15岁的孩子,从此沾染上了毒瘾,一发不可收拾。 上海一位19岁学生,因吸食笑气长达三年,四肢逐渐萎缩。 他的双腿甚至无法行走,出行只能依靠轮椅。但即便是坐在轮椅上,没多久,他就会感到疲惫。 体质不如一名老年人,生活无法自理,新型毒品夺走了他最后的尊严。 “别人靠氧气活,他靠笑气活。” 一次沾染,要用一生的代价去弥补。 在不知不觉中,许多青少年被不怀好意的人利用,不慎经历了骗局,付出惨痛代价。 以为是一场正常的社交,没想到因为一个无法拒绝的“好意”,染上毒瘾。 以为只是一次无心插柳的“尝鲜”,整个人却被拽入新型毒品的圈套。 商家的黑心,父母的忽视,年少的无知,给新型毒品打开了侵袭年轻人的口子。 然而,让青少年免于新型毒品的危害,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来人间一趟,应该多看看太阳。 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加强立法,严厉打击新型毒品非法商家。 父母给予更多的关注,别再亲手把毒品“喂”给孩子。 青少年自身提高防毒意识,保持警惕。 知乎上有个问题:一二十岁的年轻人,绝对不要碰什么东西? 高赞回答只有一个字:“毒。” 然而,毒品根本不分新型旧型,任何能让人上瘾的物质,都该避而远之。 稍有不慎,一步踏错,就会万劫不复。 美国戒毒网站Rehabs曾公布过一张吸毒者前后的样貌对比图: 吸毒前,面容正常,精神健康。 沾毒后,整个人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这,仅仅是源于第一次涉毒时的不以为然。 太多的“我只是想试一下”和“我不知道那是毒品”的背后,是无数人上当受骗的现实。 我想用今天这篇文章,提醒所有人: 1、学会分辨不同外包装的新型毒品,从根源上杜绝吸食。 2、陌生人带你尝试新鲜事物,无论是什么,一律拒绝。 3、警惕酒吧、迪厅这些第三代毒品容易广泛传播的场所,尽量少去不去。 4、最重要的一点是,时刻保持警惕之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