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刚刚传来噩耗:中国巨星陨落

 雨吻花开 2020-09-25

慕容韶羽

作者:华人星光

就在刚刚,

中国一颗巨星陨落。

中国国防这道万里长城,

他是筑基者;

更因为他,中国有了一张“王炸”底牌。

可9月22日,他走了,

做过那么多惊天动地事,

然而这么多年,

我们从不知他的故事,他的名字!

他,就是李东英。

1920年12月14日,

李东英出生于北京市,

家境殷实,父母常常教育他:

家有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

李东英自此奋发图强,

考上民国顶尖学府:北京辅仁大学。

这所学校,

曾和北大、清华、燕京,

并称“北平四大名校”,享誉海内外。

从这里毕业后,

他从事有色金属研究。

那是1949年,百废待兴的年代,

各地有色金属选矿厂逐渐恢复生产,

但非常缺乏选矿捕收剂黄药。

刚刚参加工作的李东英被委以重任,

而他只用了短短两周,

就研制出了新中国第一批液体黄药!

这是一个十分了不得的成就,

接着,

他再一次惊才艳艳,

研制并生产出固体黄药的工艺和设备,

基本生产工艺,

传承近百年,到今天还在沿用!

这一年,

只有29岁的他,在有色金属领域,

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1957年,我国国防建设面临巨大压力,

生产各类国防武器,

有色稀有金属是必需品,

但是,

我们有40多种稀有金属不能生产。

国外垄断了一切,

而研发“两弹一星”稀有金属不可缺,

高价进口?人家不卖!

中国人的命脉,被别人死死捏着。

怎么办?

迫切形势下,

已经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

总工程师的李东英,

扛下研究稀有金属的这份重担。

他说:“中国人有能力、

有信心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在一无所有的时代,拿什么拼?

没有技术没有人才,那就拿命干!

经过紧急筹备和调研,

李东英设计出技术发展路线图,

一个个不眠之夜过去,

他逐渐建立起稀土半导体材料、

稀有金属加工研究课题组织和实验室。

美媒说过:“稀土会影响到一切,

小到手机、照相机,

大到精确制导导弹、火箭卫星,

都离不开稀土!”

如今,

中国稀土出口占美国稀土进口的78%

稀土,绝不仅仅是一张普通牌,

简直就是“王炸”!

建立稀土实验室,

李东英走出的这一步,

给中国未来半世纪拓荒!

接着,一系列精良专用设备,

像魔法一样从李东英的实验室里诞生:

如真空热还原炉、真空电弧炉、

区域精制炉、单晶硅炉、细硅芯棒炉......

这些比肩国外技术的真空冶金设备,

属国内首创!

就这样,五年艰苦时光过去,

李东英带领下,

我国全部解决了过去不能生产的,

40多种稀有金属的工业生产方法,

并筹建稀有金属冶炼厂、

稀有金属合金加工厂,

和半导体等新材料生产基地。

此后从这些基地生产的某些稀有金属,

打破了国外封锁垄断,

为“两弹一星”国防安全,

构筑了材料的基石。

李东英,为我国国防铺平了一段路,

被称为我国稀有金属工业的开拓者。

他说:“我的命运,

和国家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

大丈夫,

当以满腹才学和热血许国。

1960年粮食紧缺,

李东英把目光移向基础农业,

他有一个特别大胆的想法:

将稀土资源运用于农业发展。

稀土,素有“工业维生素”的美称,

大家都知道,

它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

不过在60年前,

我们对稀土的开发有限,

主要用于钢铁、石油化工等领域,

而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尚未开展。

李东英破天荒提出:

在粮食、

经济作物上使用稀土元素。

这样的想法,被普遍质疑“不可能”,

可1972年,

李东英还是离开了“科学殿堂”,

化身为“乡村农夫”,

他穿着粗布衣,

蹲在农田做施用稀土元素,

和不施用微量稀土元素的对比试验,

一遍又一遍的重复,

直到结果表明,

施用微量稀土元素的作物,

获得了显著增产,并取得优质效果。

他是中国第一位,

在粮食、经济作物上,

使用稀土元素的奠基人。

1980年,稀土农用,

得以在全国大面积示范和推广应用,

遍及30个省、市、自治区,

增产粮棉达100万吨

年增加经济效益6亿以上,

并已向林业、牧业、养殖业发展扩大,

累计获经济效益近百亿元。

目前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地位,

已经是世界领先。

民以食为天,

稀土农用延续至今,

这一切,因李东英而生。

60岁,李东英到了退休年龄,

但依然奔波于祖国各地,

他说:

“只要我还有用,我就不会回避工作。”

1999年,“两弹一星”元勋授勋后,

有记者曾问李东英:

“您是材料学家,

您研发的材料是两弹一星的基础,

但只能做无名英雄,

很难享受到自己的科研成果,

瞬间成功的喜悦,

对此,您觉得遗憾吗?”

79岁的李东英说:

“能够利用技术来增强祖国的国防力量,

促进经济发展,已经是很高兴的事了。”

这位老人,只知耕耘前行,

从未在意世间声名。

80岁,

这位老人仍未停下奔波劳累的脚步,

他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主编大型丛书《有色金属进展》40卷;

主持钛应用推广工作,

在他的关注助力下,

遵义钛厂,

成为国内第一家5000吨级的海绵钛企业。

2001年,遵义红花岗,

81岁高龄的李老,

看到遵义钛厂发展红红火火很高兴,

举着酒杯说:

“今天我借主人的酒敬大家一杯,

我这么大年纪,基本上不给别人敬酒。

今天是个例外,

你们遵义钛厂这两年干得不错,

是我们国家唯一够得上规模的钛厂,

我们国家的海绵钛工业,

寄希望于你们这帮年轻人。”

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最后说的一句是:

“拜托诸公了。”柔桑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无限期许,尽在此间。2005年,炎热的夏天,

85岁高龄的李东英,

再次风尘仆仆来到遵义钛厂指导工作;

2009年,

89岁高龄的他担任中国工程院,

有色稀有金属发展战略项目顾问,

学到老,干到老,

祖国有色金属的未来,他放不下,

这,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2020年9月22日,

沉痛消息传来:

这位为中国奋斗了一辈子的老人,

寂静而安详的离开,

享年100岁。

国有脊梁,热血满腔,

这一生他拉扯着祖国有色金属,

一路拼搏前行,

看着这个领域,

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成长、壮大”。

他背负了太多,过的太累,

建树良多却不为人知。

可这样的人生,沉寂却光芒万丈,

遗憾的是,当我们终于知道他的故事,

却是在他离去的今天,

以这样沉痛奠念的方式!

一生为国”炼金“,

一声”居功至伟“。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您虽离去,精神永存!

李老,走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