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策划】高考年代秀之60后:一生中的两次高考

 忧郁的妖精 2020-09-25

刊发于2015年7月3日《劳动时报·周末》

前言

      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闻。又是一年毕业季,火伞高张的6月,莘莘学子内心也燃着一把熊熊烈火。一束束希望的火光,点燃了一盏盏梦想的明灯,同时也勾起了许多“过来人”的回忆。

       在这个书卷气浓郁的夏天,本刊推出特别策划——职工家史之高考年代秀,通过十位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老牌”和“新手”考生的讲述回顾,见微知著,为我们展开一幅感人至深的中国高考近代史画卷。

策划:神编小妖


肖敏,生于1968年,1986年考入贵州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现任贵州省财贸金融工会副主席

作者简介

一生中的两次高考

文/肖敏


    高考经历对我来说刻骨铭心,虽已很遥远,29年前的那些事、那些人,一直徘徊脑海,仿佛就在昨天。它是我一生的“痛”,因为我是一个高考的失败者。

  我1986年参加高考,不知什么原因,考试那几天一直不在状态。考完当天回家,妈妈让我把洗好的蔬菜在砧板上切碎,我试了两下,感觉都没力气完成。等待分数那几天,一直在祈祷,其他科目不奢望了,只希望语文改卷老师能看好我的作文。我的担心成真了:423分,成绩是我高中三年最差的一次。当年文科本科线424分,一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我把自己关在家里偷偷哭了几天,一个假期基本没去见同学和老师……

  因为我高中三年成绩一直较好,排名从未下过班里前十名,还任团支部书记和好几个科目的课代表,老师对我寄予厚望。志愿填报是在高考前,自认为成绩不错,贵州的学校都不考虑。回想起来,当时的年少轻狂让我吃了不少亏。本来有更保险及补救的选择,我都没有实施。如报考“外兼文”,即外语专业兼文科,录取分数线会低一点;“定向委托培养”,主要是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招办老师已通知我们学校让我再填一份表就可以录取到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条件是毕业后要到黔西南州中学任教;或复读一年,而我是家里老大,下面还有几个弟妹,家庭环境不宽裕……只能带着很多不甘去读了大专。

   两年的大专生活,我没敢放松自己。我时常在想,我要怎么才能再出现在老师同学面前?怎样才能走出失败阴影?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是唯一出路!于是暗下决心,毕业后还要继续参加高考,早日拿到本科文凭。短暂的大学时光很快结束,毕业时在80年代末,属计划经济年代,还能包分配。我放弃了分配名额,选择到相对自由的新闻单位,一边工作一边备战成人高考。

  成高要求也很严格,为了考一所心仪的学校,这次不能掉以轻心!当时工作还很忙,常出差。无论在去遵义的火车上,还是在惠水县委招待所,我都在看书、背单词。终于,我以较高分数,考取自己喜欢的英语专业,开始了我的第二次大学生活。

再后来,我自费读研,还多次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种短期、脱产培训,从不放弃每一次提升机会。高考的失利虽是心口永远抹不去的一道伤疤,但也激励着我不断向前迈进。


妖精的诡异视界

一个有品格的原创文学+新闻自媒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