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衣食住行用……说说40年的沧海桑田

 忧郁的妖精 2020-09-25

改革开放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策划

     时值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为热烈庆祝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本刊邀请了几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基层职工,结合他们自身的经历和感悟,来与我们一起追忆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方方面面发生的巨大变迁。四十年共鸣,作者们的讲述,打开了我们那些逝去的回忆。

  “变迁”中,人们的衣着从整齐单调的深蓝和灰,到如今款式多样、色彩缤份的名牌缀满街头;从孩子们节日才能吃到的“母爱牌”杂粮点心,到如今水陆杂陈、菜品花样呈出不穷的大众餐桌;过去的矿山人,一家6口人挤在不足40平米的民房里,如今纷纷住进了现代化的电梯房,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花秋老背背”曾经踏着泥巴地一天走到黑,如今有了公路,有了自己的座驾;旧时的老棉被被科技时代的产物“四件套”“八件套”所取代,人们节省了更多劳力,多了几分享受生活的惬意……细细品读一个个故事,作者们的亲历让我们感叹于生活中的巨大变迁,这些跳跃着时代特征的符号无一不在诉说着衣食住行用的今非昔比。

  且让我们一起将目光停留在此,慢慢品读,细细回味。  

七嘴八舌话变迁

策划 | 神编小妖

从蔽体到美丽 

文|封鸿志

     80后,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山脚树矿通讯员

“天冷了,该买件羽绒服穿了。”这是寒潮到来时,听到的最多的话语。走在大街小巷,人们都穿上了款式各异,颜色纷杂的寒衣抵御寒意。回想起在网上看到的一组《再也回不去的70、80年代》图片,看到的人不禁感慨,满满的“回忆杀”,那是再也回不去的年代,图片上人们的服饰款式和颜色单一,与如今国富民强、物质生活充裕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轻合时光的影集,细细回味,娓娓道来,我们的生活在改革开放这四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来,上世纪80年代初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人们的衣着基本都是统一的款式,中山装加肥大的裤子,颜色也基本是深蓝色和灰色,物资也极度匮乏,服装店里也没有琳琅满目的服饰,最多就是各种各样的布匹。儿时想要穿新衣就得等到过年,父母到商店扯上几尺布,自己在家用缝纫机做新衣,每每这时都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家里孩子多,大的孩子穿小的衣服,小的孩子就会接着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家里的条件也逐渐好了起来,吃穿比之前也有了很大改观,社会改革的浪潮也惠及到矿山,已不是弊衣疏食、物资匮乏,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矿区,商店也多了起来,父母也穿上了当时时髦的白衬衣、喇叭裤,母亲也学着用毛线织各种各样花色的毛衣给我们穿,如今衣柜里还放着母亲织的一件毛衣,每每看到就会想到母亲的不易。母亲是一位淳朴善良的人,在当时的年代,姊妹多,也不是很富裕,但是对自己的孩子很慷慨,自己舍不得吃穿都会给我们兄妹买新衣新鞋。当时普遍的人都是穿军绿色的解放鞋,看到别的孩子都穿上了新款的运动鞋(当时俗称猪嘴鞋),母亲就给我们都买了一双。穿上新鞋心里乐开了花,迫不及待地在小伙伴面前不停炫耀。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也要外出求学,“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走之际母亲怕我在外受冷,给我赶织了一件当时比较流行的花毛衣,回想都是感慨万千。此时,改革春风席卷着祖国大地,中国人民不断向前、不断跨越、不断崛起,逐渐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从服饰的变化,就可窥见一二。什么牛仔装、健美裤、羽绒服、“皮草”……各种颜色和款式的潮流服装纷纷点亮街景;什么香奈儿、LV、劲霸……全国乃至世界名牌服装,都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人民安居乐业,国富民强,世界变得五彩斑斓,再也不是整齐单调的深蓝和灰色。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中华儿女多奇秀。40年时光在历史的滚滚长河前,好似弹指一挥间。2018年,我们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四十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今,国富民强的中华民族,再也不是紧衣缩食的年代,随时随地都能穿新衣、戴新帽,中国人民穿衣也不仅是满足于暖和,更加注重健康、环保和美丽。

打开记忆的闸门,回首自己走过的这几十年,如同翻开了时光的影集,每一页都记载着一段难忘的记忆,想着想着便心潮澎湃。感慨在这些时光的剪影里, 见证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一刻我们更有信心相信、更有能力确信,我们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儿童节的杂粮点心

文|向阳梅

     70后,安顺市水务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职工

前几天老家摄协的朋友发来几张照片,惊醒了我的眼眸。顿时,我的内心,带着时光的温度回到了记忆的长廊。

这是一组70年代末拍摄的,母校举行“六一"儿童节的黑白照片。黑白的色彩,没有修饰的纯真,穿过眼底的隧洞,我想追回那列远去的列车……

县里的中央广场,一队队手拿花环,脸庞涂得红红的孩子们,洋溢着童真的笑脸,那是幸福的一刻,那时肯定没有想到,今天的日子,四十年后的孩子们会生活在这个物质无比丰富,资讯如此发达的幸福王国。一条花布裙子是母亲亲手缝制的,那时的“六、一"不仅是孩子的节日,也是每个母亲的重要节日,每到这个时侯,母亲们都会提前按学校要求准备好服装。那时,尽管家里非常困难,母亲们也不会让我们的节日蒙上阴影。

记得有一年的“六一"节,太阳火辣辣的,游行了几个小时的队伍到达广场,围观的群众挤得水泄不通,冗长的仪式让每一个孩子感到煎熬,孩子们开始燥动不安。忽然,我的肩被一只手轻轻地拍了一下,掉头一看是母亲,母亲满头大汗,一只手拎着一个布包,肩上挂着家里的那个军用水壶。母亲轻轻地说:喝点水吃点东西。我惊异地看着母亲变出什么好吃的东西。

我很清楚地记得,那时粮食的供应制度,70%的杂粮(大多是发霉的红薯片,偶尔会有些包谷),20%的面粉,10%的白米,每次我都会和母亲淘洗发霉的杂粮,然而拿到老乡家里用碓舂成杂粮面,可以做窝头或其他的粗粮点心。

家里唯一能吃白米饭的人,只有父亲一个,因为母亲说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不能亏了他;而对于我们,母亲总是变着花样,用那些杂粮给我们弄出好吃的麻花、油条、窝头。

母亲拿出一包麻花,让我和周围的几个同学一起吃,那天的麻花炸得又脆又甜,同学们羡慕地看着我直夸好吃。至今那份甜蜜仍保留在我的心里,成为每一次同学相聚必然回忆的一个场景。

那个年代,多少个母亲靠她们的勤劳、智慧不断为我们创造惊奇,种下希望,在我们的人生长河中留下引航的坐标。

相机拍下的光影,固化了无数个我和母亲的身影,浓缩了一个时代的背影。虽然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每一代人的每一个故事都已成回忆,但这样的人生经历,都会变成永远无法抹灭的印记。

蓦然回首,在时针转动的这两万九千多圈中,我们的生活无时不在改变,从票证制,定量供应到全面放开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革,我们的餐桌日益丰富,菜品花样呈出不穷,从10%的白米饭到现在变着花样吃粗粮,从一年难吃一次肉到现在野菜价格的暴增,我们可以看出,温饱问题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特别是我们的父母,在每一次的感叹中都带着感激的泪花,感恩这四十年来,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十年的飞速发展,让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幸福生活,是我们中华民族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一步创造的,每一个收获都倾注着人民的期盼。我忍不住要高呼:我是中国人,我为祖国而骄傲!

矿山人的安居梦

文|毕丽

     80后,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山脚树矿职工 

前不久,姨妈家搬到了股份公司新建的福泽家园小区。她在山脚树矿居住近三十年,看着她从拥挤狭窄的民房搬到矿区廉租房,再搬到今天110平米宽敞明亮的电梯房,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安居梦,我由衷为她高兴。回望改革开放40年来,矿区人居环境的变化,我不禁心生感慨。

一个时代的变迁总与无数人命运牵连,同样,矿山人居住条件的改变也见证着矿山的发展。二十多年前,同许多矿工家庭一样,我们家刚到山脚树矿时,一家6口人只能租住在不足40平米的民房里;所谓厨房客厅根本没有一个功能区划分,厕所也是公用的,家里偶尔来亲戚,根本没有地方住宿,下雨天出门总是满脚泥污。随着时间推移,如今我们大多都有了自己的新房,有了宽敞明亮的客厅、饭厅,父母再不用为没有地方招待亲戚而发愁了。记得我们家第一次搬进楼房时,母亲和我们兴奋得好几天都睡不着,崭新的门窗,宽敞明亮的客厅,温馨舒适的卧室,整洁干净的厨房,搬进新家,我们生活的信心足了,对未来更充满了无限希望。

是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但矿区职工的收入在提高,企业也日益重视对职工家属的住房保障工作,在矿区环境及住房改造上加大投入。从搭建的简易房到矿自建公租房到经济实惠的棚改房,矿区职工的居住条件越来越好。就拿山脚树矿来说,40年来,从矿建楼到大学生公寓,再到宽敞的廉租房,滨江、迎新、紫荆等一个个文明小区的建设,无不是矿区职工人居环境日益提升的见证。尤其是近年来的棚户区改造项目,为许多职工家属带去了住房福利,不仅大家的居住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也让许多普通职工实现了在城里买房的愿望。如今,矿区很多人都住进了电梯房,不但上下楼不用爬楼梯,坐在家中便可欣赏城市的高楼林立和华灯璀璨;同时也让许多退休职工有了一个更好的养老生活环境,更好地享受晚年生活。

安居乐业,是我们许多普通人的愿望。40年来,无数矿山人都经历了从狭小脏乱的公租房到宽敞明亮的楼房;从无房到有房,从有房到优房,从最初的生存空间到如今的生活空间,这种质的飞跃与矿山的发展同在。如今,走在平坦的矿区路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望着碧蓝的天空,看高楼耸立,绿树成荫,听着各个广场和活动中心传来的歌声、笑声,看着跳着广场舞摇曳生姿的大叔大妈们,工作生活在这矿区,沉浸在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里,一种幸福感不禁油然而生。

是的,改革开放40年来,矿山人通过自身努力不但实现了自己的安居梦,也将矿区变成了一个整洁干净、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家园。当然,这一切的变化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好政策的实施,更离不开一代代矿山人呕心沥血的付出。因此,我们今天更要珍惜拥有的一切幸福,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干好工作,为矿山的发展继续添砖加瓦,为过上更加和谐幸福的新生活不懈努力。

“老背背”也有了座驾

文|王宗伦

70后,桐梓县公安局辅警

第一次进城那年,我十六岁。

天不见亮就起身,从老家出发,经风水、走岔水、到高桥、过恩滩、穿石门、入葫芦坝、从南台垭口进入桐梓县城。

“老背背来了。”

 我们一起进城的有七八人,都背着背篼,背篼里是土鸡蛋、大公鸡,全是土特产。叫一声“老背背”,非常形象。但是,在“背背”前面加一个“老”字,就像我们称呼“老师”“老人家”“老先生”一样,太尊重了,反而弄得我很不自在。

走在街上,偶尔听到大人恐吓小孩:“花秋老背背来了。”“你看,老背背来了。”那啼哭的小孩果真就不哭了,就像我们在老家,只要说一声“狼来了”,小孩就不敢哭闹了一样。

我想,“老背背”一定很凶,要不然怎会吓住小孩?

曾听大人们讲,有老二(土匪)经常在恩滩沟头抢“老背背”,他们把背篼放在背杵上,老二一来,他们把身上的钱抓出来,扔到地上,趁老二弯腰捡钱的时候,“老背背”挥起背杵,一下就把老二打扒在地……

我听得毛骨悚然。“老背背”果然凶,难怪一句“老背背”来了,城里的娃儿就吓闭嘴了。

其实,“花秋老背背”是有来历的。花秋物产丰富,人民勤劳,他们背扫帚、背土鸡、背鸡蛋等土特产到县城卖,卖了过后,又背盐巴、背煤油回去,其实就是做生意。因为来回都背着东西,是富有、充实的象征,所以城里人就叫花秋人为“花秋老背背”。虽然有些嘲谑的成分,但花秋人背东西进城的路,一直没有中断过。

直到后来通了公路,通了客车,“老背背”的历史才算基本结束。大家吃够了交通不便的苦头,政府号召修路,大家就踊跃参加。一条土石公路,在花秋人的不断维修中,成了花秋连接县城的脐带。

“要想富,先修路。”尝到公路甜头的庄稼汉子,在政府组织下,修通了通村公路,后来又修通了通组公路,现在又修通了连户路。

干部下乡来,笑呵呵地说:“一天走到黑,脚上泥巴都不沾一颗。”

许多人买了小汽车、摩托车、自行车,走村串户,车来车往,有的购买了小四轮、小三轮跑运输,哪家要搬点小东小西,打个电话,“嘟——”的一声就拉到了,村里的时鲜蔬菜和水果,个把小时就运进城,转手趸给打菜卖的城里人,然后就可以潇洒去了。

忙完农活,一家人出去旅游,晒景点,晒幸福,秀恩爱,以前城里人才有的潇洒,如今农村人玩得更火。

现在的花秋人,再也感受不到“老背背”那顶帽子的酸甜苦辣,反而物以稀为贵了。

翻了日头不翻被头

文|余嘉

     70后,苏州市第四中学教师

周末上午,难得的休闲。美美地睡个懒觉,起床,心情愉快地出门买早点,天空也是也一副心情舒畅的灿烂模样,让人会心而笑,脚步也越发轻快起来。

路过一户人家,看到小院里铺了一张大大的塑料纸,女主人手里捧着一条棉花胎正往外走。我不由得停下脚步:这是要“翻被头”了吧?好久不见的场景了啊!

我们的小时候,物质匮乏虽不至于少衣缺食,但生活确实不富裕。床上用品一般是够用就好,春夏四季,有薄有厚几床被子也算是一份家当,并且也不像现在鹅绒、鸭绒、丝棉之类的品种繁多,基本是统一的棉花胎。棉被子用久了,棉胎会板结、不够保暖,勤俭的主妇们当然不舍得把它扔掉,用机器重新弹一下,就又是一床松软绵柔的好棉胎了。所以每到秋天,就会有弹棉花的手艺人走街串巷,生意红火。

这里必须要跟年轻人解释一下什么叫“弹棉花”,简单地说,是指把棉花压成棉被、或者通过机器拉扯把旧棉被翻新的手艺。现在的孩子大都听说过“弹琴就像弹棉花”这样揶揄的说法,但是真正见过弹棉花的,恐怕真是不多了。

重弹了棉花,或者仅仅是隔了一阵子,要把被子洗晒一番,都需要“翻被头”。在那个年月,这是生活中的常事,也是皮孩子的大事。

老式棉被由三层组成,外面是一层色彩艳丽的被面,中间是棉胎,里面又是一层棉布的衬里(俗称被夹里),用针线缝起来固定。被夹里的尺寸最大,因为它需要把四边折起来包裹棉胎;棉絮居中;被面则因为有被夹里的包裹,尺寸最小,以至于老家乡邻们有“要了面子没有夹里”的俗语。

挑一个晴朗的好天气,把被夹里和被面洗净晒干、把棉絮晒松拍软,勤快的主妇们在堂屋或者院子里张开一面宽大的竹席,铺上被夹里,摆上棉絮,再放上被面,站起来端详片刻,再左拉拉、右拽拽,以保证被夹里四周余留的尺寸基本一致,省得到后来翻边时宽窄不一。要是有人帮忙,两人合作就能将被子拉得挺刮,让翻好的被头更美观舒适。

大概那时的每个小孩,都是奶奶、妈妈们的好帮手,一会儿帮拉个被角、一会儿帮穿个针线,忙得像煞有介事。实际上,孩子们在趁机玩耍呢,在柔软的棉胎上调皮地翻个跟斗、或惫赖地躺下身来,都觉得快活无比,妈妈们则一边笑骂,一边就随他去了,毕竟孩子们难得疯闹一次,被子么……乱了再拉拉就行了。

翻好的被头柔软暖和,还有阵阵太阳的香气,在冬天理给家人带来多少温暖,但是翻过被头的人都知道这温暖背后的付出——虽然这个活不像绣花那样精细,但是同样地消耗体力和时间呢,往往翻了被头以后,主妇们的腰眼,都需要老半天才能伸直。

新科技带来新的生活方式。如今翻被头的情景今已难得一见,床上用品大都买现成的了,不仅保暖轻柔,而且在质地和色彩上更加精致炫丽。换洗也更简便,各种质地、花色的四件套、八件套琳琅满目,只需把被芯往被套里一塞,拉链一链就万事大吉。甚至有些人家,被套都不用,直接把被芯盖在身上,以享受被子贴身的柔滑——脏了,有店家可以提供清洗服务,轻松便捷。

而一些怀旧的人还是喜欢用旧式棉被,但现在所翻的被头,少了过去重要的一环——弹棉花。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人们可以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那年月,一条被子在会过日子的主妇手中往往会几经翻拆,即使棉絮破了,被单旧了,被面色彩不再鲜亮了,也依然多次洗补翻新,缝得四角棱棱、方方正正;而现在,棉胎旧了,就直接买新的,大街小巷都难以找到弹棉花的店了。

四十年的日头翻转,带来了天翻地覆,可是被头却不用翻了,家庭主妇们“解放”出许多的时间,可以带着孩子郊游踏青,陪着父母聊天叙旧,跟着闺蜜喝茶逛街,平凡的日头,就这样被翻出新意,被点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刊发于2018.12.21《劳动时报.周末》


相关链接

版主介绍丨神编小妖是何方妖孽?

疑问解答丨常见问题,小妖对作者们的统一回答

投稿方式丨《妖风》杂志栏目撰稿人征集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