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林书评随想录之说明书

 吕杨鹏 2020-09-25

2020年9月22日,本公众号更名为“秋林书评随想录”。按照我酝酿已久的想法,这是一个以书评和读书笔记为主、反思自我思想和探究信仰、兼有些日常随想的个人公众号。我试图复兴我对自己久已提出却迟迟陷于琐事而无甚实质推进的口号:“重新睁眼看世界,重建统一世界观”。

我试图直面那些对生命具有重大实质意义的精神问题,通过阅读学习和深入思考来求得解决——例如这些问题:这个世界有哪些事是有着积极希望的并且真实的、很有价值/意义的?处在当代的自己,可以如何地信靠、指望怎样的精神存在而生活?(或可换成一个更尖锐迫切的提问:请面对自杀者回答,生活是否值得经历、何以值得继续下去,---就像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一开始的提问)。以及,在科学理性(包括合乎理性的人与自然关系)、人的心灵、社会进步之间如何能够达到合理的协调一致与平衡,并且在此基础上共同进步?

我并不指望很快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也不想继续把这些问题束之高阁——我,或者某种意义(还真一时难以讲清是何种意义)的“我们”,其实迷茫已久。也许是能够填补我们庸碌生活的公共活动在老大哥的照耀下陆续丧失殆尽,使得我们的迷茫和内在空缺、分裂暴晒在精神的荒滩上,才让我们越发觉察难以长久地积极平衡地独自与自我相处下去,如此一来,才促使我为了重振精神,重新投入学习、写作和探究。

【首先向本公众号过去的文章做一个精神意义的总结和告别】

本公众号原名“秋火杂谈集”,过去的文章最突出的这两类:观点表达类、支持工运的声援和辨析类,这两类如此突出,以致于原先这个公众号多数关注者都因为我的左翼立场和支持工运的立场而来;公众号上其他的一些个人杂谈反而显得脱节、不搭调了。

作为一个左翼来说,思想宣传和支持工运是应有之义,所以才呈现了上述突出的内容。我可以用几句很简短的话来总结过去几年本公众号和自己其他的相关努力:在本世纪初的工运大势渐退、偶发工潮和斗争热点的那几年(2016~2019),自己已尽力为一个“且战且退、尽量减少损失和投机破坏者的影响”的进程贡献了自己的热情和力气,并帮助工人积累了一些相关经验。(这些经验目前只存在于老工人张军的“沃尔玛中国员工联谊会网站”http://www./ 以及我等人的一些硬盘存档里了,只能等若干年之后的斗争新浪潮再将它们激活了。)

但现在该是告别的时候了。首先因为我想把自己的问题重心转移到在当今新的条件下如何回答上述那些重大的精神问题和价值问题,而不再着重对既有的左翼观点进行宣传。而支持工运这一类文字,本来是在密切配合运动的情况下才发挥了作用,如今运动也好,相应的话语空间也好,都已经在老大哥的照耀下暂时不复存在,一个时代早已结束了(正如我在2019年底的“退圈声明”里已经说过的),而这些条件的重新出现需要很大的社会改变,并非少数人为可以改变。此时我正需要重新启用这个公众号另作为新的学习探索的平台。所以,现在就是向本公众号过去的文章做一个总结和告别。

但我的告别只是精神意义上的告别:只是在精神上不再把思想宣传(观点表达)和社会支持性的表达作为重点,并不意味着我会放弃过去的思想立场,也不意味着我决不再做观点表达。事实上我关注的话题、表达的观点会更加广泛,更加灵活多样,包括打算适时陆续反思我过去一切所思所行。

今后,新关注我这个公众号的人,反而可能会对公众号过去着重的内容感到惊讶。为了向他们解释这种转变,也是我写出上述这些话的主要理由之一。(另,左下角“阅读原文”指向我去年底发的“退圈声明”,声明底下的留言处有我发的文章链接)

【近期新一轮读书的直接动力】

我这个人爱好想象,延续了少年时代的趣味幻想,喜欢用形象比喻的方式来说明自己的活动和计划,比如说把思想和知识的拓展看做一个开疆扩土、发展文明、壮大力量那样的活动(想象一下,就类似PC游戏《文明》《帝国时代》《星际争霸》那样),如果这样的话,我会把这个秋林书评随想录看做是前线作战指挥飞船。它本身是没有作战能力的,而是通过高效链接各个知识载体和精神活动来发挥综合力量;而它的链接能力在于提出有强大驱动力的问题和论点,链接的效率则在于作者我能否对知识载体和精神活动做出贴切、充分的表现和阐发。我认为,阅读质量比阅读数量更加重要得多,比如读一本好书胜过读一百本“鸡肋书”,所以我并不强调链接的数量。而且我相信只有读了一定量的好书,才更有可能延伸出去读到更多的好书,在没见识过高质量的书或很少见识的情况下,也很难追求更多数量的好书。

与近日读书发愿相关的是,我过去多年买的、收藏记录必须读的书太多却没有认真读(似乎不少人都有这样的问题,但我可能尤为严重),所以我下决心要逐一“清扫”我书架上的、收藏夹里的书。我甚至觉得,如果再像过去那样屯着书而不读,就等于把生命放在供奉的桌面上,只是供奉着,却不去好好经历这个生命,只是抽象的赞颂吹捧着,却不去真正体味其中的酸甜苦辣(再“好”的东西不经历自己的认真检视,怎么说得出口这是“好”的?你怎么知道其中没有一些问题、而全是“好”的?)。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荒谬可笑的局面,趁现在我自认为还是一个年轻人,赶紧结束这个荒谬可笑的局面,不要再等到自觉得老了、怀疑人生时才发觉“原来书架上、收藏夹里大部分书却还没读过”。

近期新一轮读书的另一个更直接动力是,我确实读到了一本非常好的历史书(意外地从一个朋友那里得到),这本书的高质量激发了我回归久违的沉静状态从而相当细致用心地读完了那本厚达400多页的书(我读得很慢,累计读了半个多月之久),并且由这本书提供的启示加上我以前已经注意到、还有朋友推荐的一些书籍信息,我圈定了数本自认为质量很高的书,于是我自然就想认真读完再写一些推荐的书评;那么书评发在哪里呢?所以我就想到了把自己的公众号改为一个以发书评为主、推动学习和思考的公众号。我争取近期尽快写出那本我认为非常好的历史书的书评(不是读书笔记,而是书评,就是面向读者推荐的类似导读的体裁),到时我把链接发到这文章底下留言里。

【秋林书评随想录的内容比例、三个任务、划重点】

我希望我尽量克制自己的纯主观表达,而把重心放在书评以及结合书籍、既有人类知识或既有人类思想的学习类笔记上。因为我认为自己还不是一个思想家,而且至少相当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我投入学习比我投入表达更有价值得多。所以我希望书评、读书笔记为主的学习类文字,占本号发布的50%之多。并且这类文字以书评为重心,其次是读书感想、摘抄和札记之类。书评可以锻炼对知识整体的把握能力、对自己阅读和整体思考的概括能力,还可以指出鲜少人指出的该书特点和问题。

第二内容是关于精神信仰探究、自我思想整理、精神反思,而这部分我也希望能凭借、结合着一些既有知识和既有思想来说,而不纯粹是个人观点谈论,这部分我希望占本号发布的30%。

最后是这些:日常随想:途遇、见闻、随感,占10%;以及世事、热点、影视观后感、纯个人感悟,占10%。——这些文字是我过去写qq空间(2007~2017)写得最多的内容,我虽然时不时有些怀念那时写qq空间的氛围(由于话语环境空前恶劣已经回不去了),但我其实还是更希望自己不要沉溺于温室般的小圈子小空间氛围,而要能不断追求广阔思想知识天地和深度的真知、真理、真相。(其实我过去也是矛盾的,我原来的qq空间内部互动明明只是一个小圈子氛围,但是标题下的签名写着“重新睁眼看世界,重建统一世界观 探索真相、真知、真理的解放道路”,这两句话是在2011-2013年时开始确立的,但一直没有在思想知识意义上真正展开,可以说较多是一种空谈)

我不想再只是空谈。而想真正直面这些宏大命题所包含的那些重大关键问题。所以我总结出了我的三个任务:

任务一:刷新和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从而大幅度整合、提高认知能力,发展良好的终身学习系统。(首重:历史、当代世界重要现实、基础科学)

任务二:探究适于当代自我的精神信仰(也意味着需要再确认自我)。

任务三:基于新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精神信仰(方向),重建统一世界观。

或许有人说:实在看不下去,太多宏大话语,太虚了,理解不了!好的,请点左上角的X,关闭网页,取消关注,好走不送!

从今往后这本来就不再是一个为大众服务的公众号了,而是我的个人公众号。我只想关注我内心最想关注的问题,不想取悦谁。如果看到这里就觉得“虚”,那么这个公众号接下来的内容会更加无所顾忌地“虚”下去,虽然这实际上可能只是因为探讨了很多世俗忙人从来都不想想(连想都不想想)的问题。

上述任务里可以划出三个重点:整合、精神信仰、统一世界观。从本质上讲,这三个重点是可以完全畅通贯通的。但我不想把这种理解变为一种海阔天空的玄学,而想说得具体些:第一重点是整合,是通过知识和思维方式的扩展和刷新,达到认知能力的整合,这意味着消除认知中的矛盾和不协调(实际上现代社会诸多活动的理论和实践之间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矛盾和不协调)以及分裂(有不少思潮把分裂合理化为一种自由多元现象,但我不满足这种妥协)。

第二重点是精神信仰。由于这个问题极为重要,近期我就会撰文专门说明“何以重新探究精神信仰”,这里可以简单说明的是,我并不会改变我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立场,但是我也并不满足于传统基于共产主义政治思想所做的信仰解读。

第三重点是统一世界观。是把通过大量吸收新知和更新思维方式得到的整合的认知能力、明确的精神信仰,在一个世界观里统一起来。其表现应当是:自己眼前看到的世界、自己的人生前路,与自己过去所经历的、所认识的都可以统一在一个框架里,对世界看得通透,对自己看得通透,并且也活得通透。

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是:通过两三年的努力,我渐渐地接近上述三个任务的实现。但是什么时候能解决这些问题,或者说基本完成任务,这很难预言。不过肯定不可能的事情是:我突然发现了我的精神信仰,突然发现了全部问题自然自行解决了。不过有可能出现一种糟糕的情况:我陷入了庸碌忙乱的生活并甘于这种生活,不再需要精神信仰——但是从我现在确立秋林书评随想录的目标任务开始,从我近期的学习思考开始,就内蕴了未雨绸缪克服这种精神退化可能性的努力。

【也许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源自“实践出真知”】

有的人也许会批评我说我只凭读书和思考是不足以认知世界的,还漏了实践。我想正好借此提醒一点:我当然不是在头脑一片空白、涉世未深的情况下去读书学习的,而是当然会带着过去我实践的和了解到的各种经验、想法去读书学习的,而且我也不会只读一些纯学术的书(其实我还更倾向首先读有扎实调查研究基础的书)。

但是我仍然很想表达这样的质疑:对于前述提到的重要价值问题、精神问题,我很怀疑实践经验所带来的有利影响更多还是不利影响更多。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如果你只相信你自己的实践经验,那么你根本不可能认知当代世界,甚至你没法只凭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日常常识了解“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个基本事实(不信你试试看,不借助科学理性工具,你就凭你从小到大至今的社会实践经验[再加上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经验也行],如何证明“地球围着太阳转”?别瞧不起历史上的“地心说”,那是有过大量严谨证据的)。这个简单事实说明的是,任何人的(不止是个人的、包括历史上数千万人集体的)实践经验都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迷信实践经验将导致你理解不了现代世界已探明事实里的许多最基本内容。更不用说,这种迷信会禁锢人天性里的好奇心,使你无法考虑超出地球以外的知识,乃至使你无法考虑任何超出日常工作生活经验范围的知识。

实践经验还有另一些弊端值得更深入反思:某些从局部经验总结出来的思想,由于那些局部经验本身就是现实支离破碎的碎片化反映,可它确实是扎根于现实实践经验(从而被认为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因而那些思想也就被带上了固步自封、割裂事物本质完整性的障碍性质。这恰恰将是“重建统一世界观”所面临的深度障碍之一,我将考虑循序渐进从一些既有的哲学思潮批判中去寻找克服它们的启示。

【为什么叫做秋林】

秋林是我对自己所用的名字,从现实角度可以理解为一种内部的笔名,最早可以追溯到不晚于2016年初,至少从那时开始,秋林这个内部名字在我内心响应的频率就逐渐高于秋火这个对外笔名了。自那时起,秋林就是一个更包容的自我概念,相当于“后方”,而秋火只是对外的“前线”,而且还只是前线之一(因为我还有其他笔名)。我不太清楚外界怎么看,我自己觉得秋火这个笔名只能代表我2010~2019年的一些对外“前线”活动,而实际上在2017年之后已逐渐沉寂。尽管我本来想用秋火这个名字表示“性情如秋,思想如火”的意思(其实我觉得我至今仍是这样的性格),但从多年的实际活动表现来看,秋火这个名字更象征了一种锋芒尖锐、义正辞严的斗士形象。但实际上正如我大半年前在“退圈声明”里详细说过的,作为左翼斗士的那些年,我所做出的表现太多地超出了自己的个性;更深入来说,秋火的那种战斗性质确实是我本性的一部分,但由于大环境的压力和越来越少人留在舆论斗争领域等因素,导致我或主动或被动承揽了过多的斗争任务(其实有很多时候是被动的,只是我从未透露,旁人也看不出来罢了),这就超出了我的本性,甚至一度要压垮了我的精神(“退圈声明”里有详述,这里不再多说)。

所以在秋火宣布“退圈”后,为了表达新的主题,秋林这个早已用以自况的内部名字浮出水面,对我而言就是很自然的事。至于外部怎么理解秋林这个名字,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不过,在我“内部”,秋林还不是全部后方,它可以看做一个对外的窗口,一个城市,乃至只是首都的一部分。而秋林书评随想录就是一个以秋林为后方的前线作战指挥飞船。我希望以真实的精神表现来展现出这些想象的内涵的深邃和力度以及精神美感。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想了想给公众号换了头像,顺便多搜索了几张类似图片,这些图片比较接近我对中文词语“秋林”望文生义的想象,同时也是我想象中乐意隐居的一些地方。
上图是第二喜欢的意象,不过我对这种深处密林、紧靠水边的意境缺乏安全感[尤其是下大雨的话这种小溪很容易涨高泛滥,而岸边太矮,所以密林恐怕很容易沦为大片泥潭,是很不好移动的,而且图景整体感觉湿气略重,——虽然只是想象我也会想得很实际],所以我会再想象中间那个房子其实是一艘高科技的前线作战指挥飞船,只在每年干爽秋季暂时停泊于此,只要花点工夫就可以不声不响地悄然起飞、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

本文开头那张图就是公众号头像图,是我这次搜索到的最喜欢的一张,因为看起来在山间想来隐蔽性很好[这是我最看重的特点]、远方泛着神异光彩的雄伟山峦和淡紫天空与近处温馨景象对比起来特别令人心旷神怡、住房简朴而温暖舒适、房前开阔房后紧挨森林、水流富有生机、远处的鹿自带仙气而近处的鸭又显亲切。

【我与读者与有缘人】

我当然希望以优质的书评、独到的见解吸引有见识的读者,并且我希望能通过这些文字媒介在茫茫人海里遇到以类似方向和思维方式来关注思考类似问题的有缘人。

但是我想尽可能地保持这个吸引过程的纯粹、非功利,保持自己的高度独立自主,也就是说我不想刻意为了吸引人而去做什么,只想纯粹地保持自己独立的选题、选书,按照自己内心认为重要的顺序或者正好有想法的某些点去写。尤其是“遇到有缘人”这种事我一向认为不是刻意追求来的,而是往往在自己意想不到的时刻和场合碰到,相比之下,刻意追求的做法常显得愚蠢。

要在外部获得有深度的反应和影响,必然是一件很缓慢的事,主要是随缘;但是内部的努力应当是紧迫用功的,越意识到问题的实质、接近其中脉络,就越会紧迫用功地努力。我会继续在思想领域表达出论战性(近期第一批文章就打算写一篇批评伪科学的读后感),这既是我的自我本质之展现,也促使我加紧用功学习。

2020年9月22日写完
2020年9月24日改定

(上图是我这次搜索到的第三喜欢的图。从长久宜居性来说它其实比上一张图要好,因为房子在小溪边较高的地方,下一场雨就很容易发生的涨水也不会轻易淹到房子,而且房子看起来更实用,但是正因为房子比水面高很多显得不那么亲和,而且溪流看起来较急、较深,岸边树丛灌木看起来也较为复杂,整体来看比较有挑战性。不过有些亲切的是,这种意象有些像我童年时生活的地方[而且我童年时家附近的小溪一带显得更为幽深,也有水流很急的地方,相比起来,这张图要好很多了])


(作为“想象中的隐居地”来说,上图只能排到第四喜欢了,因为场面太张扬了,几乎不适合长久隐居。但如果是短时间的游玩度假,我很乐意住在这里。而且我希望中间那条小溪最好浅一些,最多到我膝盖就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