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顶级生物大会 抗疫英雄再集结

 君临天下100 2020-09-25

第十三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现场。

钟南山院士视频演讲。

李兰娟院士视频演讲。

王福生院士视频演讲。

国药中国生物董事长杨晓明演讲。

华大集团董事长汪建演讲。

中源协和董事长龚虹嘉演讲。

9月24日,第十三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武汉举行,总结科技抗疫,探讨产业赋能。

因为这场盛会,钟南山、李兰娟、王福生、高福、张定宇等多位生命健康产业领域的院士专家,再度集结。

这是中国生物产业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产学研盛会。除国家级院士专家团,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刘敬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明、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中源协和董事长龚虹嘉、中国医药集团联合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奇等业界领军人物,也联袂出席。

中国疾控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以大会执行主席的身份,3次向“英雄的湖北人民、英雄的武汉人民”致敬。

他说,这次疫情百年不遇,伟大的湖北人民、武汉人民面对疫情做出了巨大牺牲,正是千万人的英勇奋战、全中国人民的紧密团结,才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胜利,也为中国战胜疫情奠定了坚实基础,令我国疫情防控走在全球前列。

“科学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福表示,如果科学研究、技术发展不能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不能服务于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重大需求,是没有价值的。也要感谢湖北和武汉对生物产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建了这么多好的平台,但我们还要进一步推动政产学研用,向科技要答案,让产业扎根、为人民服务。(李溪)

钟南山

中国4款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

在第十三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作大会报告。他预计,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还需要1年至2年时间。

钟南山在会上再次回顾了我国疫情防控的过程:从发现不明原因肺炎,到组成专家组赴武汉考察,确定“人传人”;从对武汉采取关闭进出城通道措施,到向全国实时播报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数量;从对患者进行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到对所有密切接触者、包括无症状感染者开展核酸检测……我国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最终扭转了战局。

他说,新冠肺炎疫情传染性强,从世界范围看,情况是比较严重的。对于严重呼吸道传染病,一般处理方式是希望采取有效措施,把疾病控制在国家卫生系统可承受范围内。疫情突发时,武汉成为焦点。当时,中国面临两种选择:缓解病情或强力压制。前者对经济影响不大,但可能会因为病毒传染性强导致失控,而后者则可能带来经济损伤甚至重创。最终中国选择了后者。

钟南山介绍,世界上一些专家曾经寄希望于人群的自然免疫,但这需要一个时间周期。在这个周期内,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会导致全球范围内很多人死亡。因此,自然的群体免疫不可取。面对疫情,中国秉持“生命至上”,坚决采取强力抑制措施。事实证明,这些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钟南山预测,新冠肺炎疫情在今冬明春会继续存在或发展。他建议,局部地区一旦发现疫情,社区层面应联防联控,社区全民核酸检测,追踪密切接触者,第一时间隔离核酸检测阳性患者。特别是对无症状感染者,也必须采取隔离措施,因为他们在出现症状前5天和后5天传染性非常强。

“对于普通民众,防控传染病传播关键要做到三点:一是保持距离,二是佩戴口罩,三是勤洗手。”他说,经此大战,大家也不必过于恐慌和害怕。

钟南山认为,面对疫情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抓紧研发疫苗,但完成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预计需要1年至2年时间。目前,中国已与40多个国家保持合作,并已获批在巴西、俄罗斯等国家开展三期临床试验,4款疫苗已与国际合作进入临床三期试验。“我们相信、也期待有一个更好的结果。”(李思辉)

李兰娟

那张照片我至今难忘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在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表示,中国已基本控住了本土疫情传播,为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贡献。

疫情期间,李兰娟院士曾带领团队,加入专门收治重症患者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秉着“减少重症化、降低病死率”的信念,以“四抗二平衡”作为主要救治策略。她介绍,“四抗”,是指抗病毒、抗休克、抗低氧血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抗继发感染;“二平衡”,则为水电解酸碱平衡与微生态平衡。在此次新冠肺炎救治中,“四抗二平衡”再次得到验证。

李兰娟分析,新冠病毒复制强、传播快,病毒使患者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细胞因子风暴,从而使患者肺部和全身有关组织受损。新冠肺炎患者治疗宜早,阻断细胞因子风暴刻不容缓。针对发生细胞因子风暴、病情快速发展的患者,李兰娟团队使用了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进行治疗。

一张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竖起大拇指“点赞”的照片,令李兰娟至今难忘。她说,这是她此前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救治的一位59岁危重症患者。这位患者住院期间突然呼吸困难,每分钟心跳仅35次,血氧指数低到测不出来,情况非常危急。医疗团队给他做了紧急气管插管,用上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抗休克治疗、小剂量激素,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此后又接连进行两次人工肝治疗后,患者病情平稳,住院43天康复出院。“我们去病房看他,他知道自己捡回一命,冲着我们竖大拇指,非常感激。”

李兰娟表示,当前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累计报告病例仍在不断增加,总结和找到更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应对疫情、减少死亡的重要一环,全世界还需不断探索研究。(李思辉)

王福生

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安全有效

9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在第十三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公布了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Ⅱ期临床研究结果。他表示,干细胞对治疗新冠肺炎安全有效,病人在住院早期及后期重症和危重症阶段,均可接受这一疗法。

疫情发生后,王福生带领团队,在北京迅速完成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Ⅰ期临床研究,取得初步研究成果。紧接着,他们又在火神山医院和湖北省妇幼保健医院光谷院区,开展了Ⅱ期临床实验。

“Ⅱ期临床实验是一个随机对照双盲前瞻性的多临床研究,原计划入组90例病人,按2:1的比例进行入组,观察3个月时间。”王福生说,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他们在相关部门的鼎立支持下,成功入组100例病人。

28天后,接受干细胞治疗的患者均没有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肺部病变得到了有效的吸收和好转。在90天后的随访中,治疗组患者的病情也明显好转,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

“我们还评价了患者整体的脏器的储备功能,发现无论是在28天和90天后,治疗组患者脏器的储备功能和对照组相比而言,都有明显增强。”王福生介绍,在Ⅱ期临床实验中,他的团队采用了临床实验用药编码以及全程追溯系统、中央随机化系统等新的实验方法,保证了临床实验高质量、高标准地进行。

王福生表示,新冠肺炎患者在发病期以及后期均可接受干细胞治疗,“在后期重型和危重型阶段,仍然有50%以上的病人有明显的非炎症病变以及组织发生纤维化,这时接受干细胞治疗,可起到免疫调节抗疫作用,同时促进组织的修复、加快患者的康复。”

除王福生团队外,全球还有50多个项目在进行新冠肺炎患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和欧洲。这些项目的研究成果也初步证实了干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王福生表示,干细胞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未来还需国家从法律、法规、资金、项目等方面统筹推进。(杨康)

杨晓明

疫苗离成功只差“最后一公里”

在第十三届中国生物大会开幕论坛上,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明宣布喜讯:新冠灭活疫苗的试验进展,离成功只差“最后一公里”。

疫苗是当前最行之有效的传染病医疗卫生预防控制手段。对于公众关心的何时能够最终摘除口罩,恢复正常社会生活,杨晓明透露,随着新冠灭活疫苗第三期临床的顺利进展,这个日子指日可待。

据了解,目前国内共有30多种新冠疫苗在投入研发,涉及5个技术路线。进展最快的是灭活疫苗,已进入第三期临床应用。4月中旬,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推出了全国首个二期灭活疫苗,临床试验在国内最早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

杨晓明说,灭活疫苗抗原全面,保护性好,国内拥有成熟的技术平台和可参照的质量控制指标,具备大规模制造的生产工艺和团队。他比喻灭活疫苗的研发就像跨栏,每一次跨越,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虽异常艰难,但眼下已跨过99%。

杨晓明介绍,三期临床正在阿联酋展开,入组人员包括来自欧美、非洲、亚洲等不同种族、持125个不同国家护照的4.2万人,安全性、进展速度与效果都好于预期。为确保获得更准确全面的数据,在阿根廷、秘鲁也同步开设了三期临床。武汉与北京已快速建设了生产车间,总投资20余亿元,为规模化量产做好充足产能准备。(刘畅  严芳婷)

汪建

武汉“火眼”走向了世界

“火眼实验室从武汉发端,已经覆盖了30多个国家,建起了107个实验室,成为新冠病毒防控关口前移的硬核屏障。”在第十三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感慨万千。

大年初二,65岁的汪建逆行来到封城后的武汉。在他主导下,华大与武汉市政府及机构合作建设全球首个新冠病毒检测大型实验室,命名“火眼”。从设计到施工完成,仅用5天时间,日均检测产能达到万例,最高日均达25万例。

汪建说,武汉的经验表明,快速饱和检测对于大面积筛查和预防意义重大。病毒核酸提取人工操作,是制约检测提速的最大瓶颈。通过在武汉的实践经验,华大智造成功提供一站式核酸提取解决方案,上机后全自动化操作,对于万例检测产能起到关键作用。华大智造的自动化样本制备系统整体检测超过亿份。“这是一个完整的工程系统,把先进制造业和医疗服务业连接起来,而且全部是自主研发。”

“火眼”模式正在输出海外。“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已与我们合作实验室的建设。”汪建表示,来自武汉的“火眼”模式,为全球“战疫”提供了技术和经验支持。目前,华大还在与武汉市疾控部门合作,推进大型“产学研+资本”的基地建设,助力武汉成为全球“战疫”防控的未来技术中心。(刘畅)

龚虹嘉

正在研制新冠病毒防控新药

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特效药物,是防治新冠病毒的重要手段。

“在武汉疫情期间,我们湖北团队紧密配合,吸纳了200个新冠病毒患者入组的严格随机临床实验,这是全中国最大的针对新冠病毒的临床试验,也是全世界目前为止最大的随机双盲实验。”中源协和董事长龚虹嘉说。

据介绍,该项目严格按照随机双盲进行一期和二期测试,武汉项目属于二期,有机会成为显著治疗新冠病毒的创新药物。他表示,中源协和愿意在武汉正式申报启动首个针对新冠病毒治疗和治愈的创新药物,“为我曾经生活和成长的英雄城市贡献力量”。

1982年,龚虹嘉考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曾经参与创办的海康威视,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安防企业。龚虹嘉也成为享誉业内的天使投资人。

他认为,防控新冠病毒有多种维度。目前,中源协和正在尝试创造一种鼻腔喷剂,杀死附着在人体细胞黏膜的病毒,达到便捷阻止人际传播的效果。(刘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