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家将征战史上最烈一战 可惜由他幕后操纵而败埋下大宋亡国祸根

 人众众人 2020-09-25
(说历史的女人——第433期)许多年后,当你听到刘兰芳在慷慨激昂地演说杨家将为国杀敌的英雄传说的时候,面对1000年前那个风云叱咤的古战场,相对于岳飞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大明英烈传等,你会产生一种浓浓的异样的感觉,就是:悲凉。这种感觉多年来挥之不去。是的,杨家将的故事,甚至杨门女将的故事都很令人振奋,但相对于岳家将、隋唐十八条好汉、关张赵马黄五虎将等,你会觉得少了点什么,总觉有点冷。似乎,上苍在冥冥之中,就注定了杨家将的悲剧色彩。即便杨家将征战史上最烈一战,也是以失败而告终。而此战的悲壮惨烈,也埋下了大宋王朝亡国的祸根。不过导致它失败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杨家将不行,而是可惜由他的幕后操纵而败,这个幕后的操纵者是谁?他究竟有什么资格来操纵这场关乎一个朝代甚至整个大汉民族命运的战争?欲知详情,本回分解。

先说这场战争。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雍熙北伐。公元986年,也就是宋太宗雍熙三年,为了收复后晋石敬瑭割让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派出20万大军,兵分四路北伐辽国。命名将曹彬为全军主帅,并兼东路军统帅,向雄州、霸州方面推进;命米信为东路军的辅助部队统帅,率军出雄州(今河北雄县)配合曹彬;以田重进为中路军统帅,率部从定州 (今河北定县)出发;同时,又以潘美、杨业为正副统师,统西路军,率领云、英、朔诸州宋军出雁门关向前推进。四路大军气势汹汹,大有一举吞并辽国之势。
事实上,宋朝初期并不保守,赵匡胤建宋之后,天下并未统一,所以他称帝后并没有去享受皇帝的富贵安逸,而是为于统一全国付出了不断的努力,他先后带兵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到976年,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前赴后继,接着发力,先后使用强大的压力,迫使吴越王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可以说宋初,朝廷对外采取的是主动进攻的策略。
此次北伐,兴师动众,当然也是绝对主动的。因为在3年前,辽国侵宋,辽景宗亲征,被宋朝大败;之后不久,35岁年富力强的辽景宗在六州游猎途中忽得重病,不治而亡,战争失利,又丧失国君,辽国可谓元气大伤。然而,这对宋朝,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宋朝确实胜算很大。历史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所以宋朝此次北伐,几乎是顷全国之力,意欲同对手一决雌雄。若此次获胜,宋朝不但能收复燕云十六州,而且会让辽国从此一蹶不振,甚至亡国,那么大宋将真正成为大宋,而不是后来被称为的弱宋,则宋朝完全可以与之前的汉唐相比了。
看看辽国方面。辽景宗驾崩后,辽圣宗耶律降绪继位,当时才十二岁,凡事皆由萧太后与大臣韩德让等做主。不过萧太后还是很有能力的,他们面对宋朝的出兵并不慌怯。马上下令让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军迎曹彬,以耶律轸为都统,率兵迎击潘美、杨业的宋军。萧太后带同自己的儿子辽圣宗,御驾亲征。
宋太宗命曹彬为东路军为主力攻取涿州,以牵制耶律休哥所率辽军主力,宋军名将大多集中在东路军。而潘美的西路军与东路的田重进负责攻城略地,最后再由汇合的三路大军与辽军在幽州城下进行决战。由于宋军在东路是分两路推进,所以,这次北伐实际上是四路进兵。东路军的兵力有十万多, 是进攻幽州的主力。
战争一开始,宋军诸路大军皆取得大胜:曹彬部一路攻克固安南城,田重进部于飞狐北破辽兵,潘美杨业在西陉痛击辽军,克辽朝寰州。不久,曹彬又克涿州,潘美克朔州,应州,云州。米信方面,宋军又于新城大败辽军。

但辽国萧太后在先败后,并不惊慌失措,反而镇定指挥,以骑兵之长和平坦广阔的有利地形,集中主力先功宋东路军,然后再打算移师进行对宋军各个击破。先命耶律休哥率部到涿州阻击,然后以东京留守耶律抹只率军驰援幽州;萧太后与辽圣宗率精骑数万进抵驼罗口应援。同时,以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率军进援,阻击宋中、西两路军东进。可以说,萧太后这个老太婆绝非平庸之辈。

宋军在第一阶段的胜利之后,很快出现了问题。曹彬的十万大军攻下涿州后,待了仅仅十几天,就吃尽了军粮,于是曹彬决定便退兵到雄州。宋太宗闻报,大惊,哪能退兵等待军粮?忙遣使制止曹彬,并告诫曹彬不要再向前进军,应率军与米信宋军会合。宋太宗本意是,想等潘美杨业军、田重进军取胜后,再东下与曹彬、米信会合,与辽军大军决战。
但是,这时事情又出现了意外。曹彬统下诸将听说潘美、田重进等部连战连捷,为了贪功,就想回师再夺回涿州。老将曹彬一时无策,便顺从了诸将的意见。于是只凑了5天的军粮再度杀回,然而此时辽军已经有所准备,就在半路截杀宋军。宋军边急行军边迎战,路上足足用了四天时间,才得以到达至涿州。当时天气炎热,粮草又不能跟上,宋军虽又得了涿州,但又无法坚守,只有再度弃之而去。等于瞎折腾了一回。
曹彬先遣人率涿州百姓退走,他自己率大军殿后。由于人多兵疲,缺粮少水,宋军战斗力极度下降,连个象样的殿后军阵都组织不起来。耶律休哥率辽国主力骑兵一路追杀,一直追到歧沟关,辽军发动总进攻,宋军大败,损失巨大。
由于东路主力大败,宋太宗合围幽州的战略意图基本破灭。而辽国方面开始反扑,耶律斜轸统十万大军赶至安定西,与宋朝雄州军队相遇,双方大战,宋军又败,被杀一万多人。辽军乘胜攻陷蔚州、寰州等地。宋太宗于是下诏指示潘美,让他与杨业一起引兵护送云州、朔州、寰州、应州四州百姓内迁。
当时辽军已占据寰州,副帅杨业见斜轸军已据寰州,兵势大振,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征战经验,若宋军直接与辽军交锋,胜算不大,于是向潘美等建议道,“现在辽兵士气正旺,应先避其锋芒。朝廷让我们护送这几个州的百姓,现只需带领部队从大石路出发,先派人秘密告诉云州、朔州的守将,等到大军离开代州的那天,命令云州的部队先出发。我的部队驻扎在应州,必诱辽军来攻,此时趁机下令让朔州百姓出城,直接进入石碣谷。我们再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谷口,命骑兵在中路支援,如此便可阻挡敌军,那么三州的百姓,便可万无一失安全转移了。”
如果按杨业的建议,那么事情会发生很大的转机。可是,西路军监军王侁反对他的建议,说:“你带领好几万精兵却如此畏首畏尾?不必多虑,你只需直奔雁门北川,大张旗鼓进军就是了!”护军刘文裕也赞成王侁主张。杨业说这样很难取胜。王侁便挖苦杨业说:“你不是一直号称杨无敌嘛,现在大敌当前,怎么怂了?呵呵。”杨业说辩解说,“将士为国杀敌,何惧死哉!只是时机对我们不利,岂能白白让将士卒送死,而寸功不立?”
“住口!”王侁怒道,“违令者斩!”杨业无奈,转向元帅潘美,可潘美只低头无语,于是杨业只有说,“好吧,既然如此,我奉命迎敌!”将要出发时,他洒泪告别元帅潘美说:“这次行动一定对我们不利。我本是前汉的降将,皇上有恩于我,让我领兵打仗,我当为国效忠!不是我杨某怕死,放过敌人不去攻击,只是想等待最佳时机。现在王监军说我懦弱怕死,责怪我躲避敌人,那么我杨某当率先以命相拼了!”接着他指着陈家谷口说:“烦请元帅命各路军马在这里摆开步兵、弓箭手,支援左右翼的兵力。若苍天佑我,我败敌后,必当转战到此,与你们会合,咱们再来夹击敌人。元帅保重,杨某告辞!”
潘美应允,于是和王侁率领部下在谷口布阵。可是过了大半天,仍不见杨业回来,王侁便派人登上托逻高台眺望,以为辽军被打败撤走,便打算争功,不顾杨业嘱托,立即率兵离开谷口。潘美以为不妥,但他也不能制止王侁,于是只有沿着交河向西南行军。可过了不久,前方来报,说杨业战败,但潘美没有领兵前去救援,只是带领全军退走。

果然如杨业所料,辽军士气很盛,且军力是自己数倍,杨业孤军奋战,不能取胜。他从中午到傍晚,经过血战,才奋力拼回谷口。可谷口却冷冷清清,死一般宁静。没有自己的军队!于是他捶胸顿足,仰天长叹,“天不助我,大事去也!”但他没有放弃,继续续率领部下苦战,身上受了十多处伤。部下士兵死亡将尽,连自己的儿子杨延玉和部将王贵都已战死。杨业毫不怯懦,依然亲手斩杀了数百名辽兵。此时的杨老将勇猛如当年的西楚霸王项羽。但终因寡不敌众,战马也受了重伤,再不能前进,于是只有向树林之中撤退,想暂避一时。可此时辽将耶律奚底一箭射来,杨业不幸中箭,落马被擒。辽兵也感杨业英勇气概,遂欲劝降他。面对敌人的诱惑,杨业大义凛然道,“我主待我不薄,可叹我杨某再不能为国家效力了。想我杨门忠烈一世,却落到如此地步,我还有何面目见中原父老?”他拒不投降,遂绝食三日而亡。
至此,这次北伐大战以宋军的全面失利而告终,只有中路田重进军损失较小,全身而退。此次大战,投入兵力之多,作战范围之广,是宋朝战争史上少有的,可以看作是宋辽双方的一次总决战。然此战宋军从开始的一路告捷,到中途的不利,再到最终的惨败,不能不令人惋惜。是宋军无能吗?还是怪敌人太强大?应该承认辽军威猛,而且萧太后指挥有方。其实此次战争,辽军并无太大优势,甚至可以说,优势的一方在宋军方面,但最终失败,究竟为何?
究其原因,应有以下几点。其一,宋军虽势大,但相对于辽军,并无绝对优势。其实,不要说在汉唐时,即便在三国时,20万大军这样的规模并不算太大,曹操的大军动不动都号称80万。而且这20万宋军被分为四路,显然太过分散。还有,被认为是牵制敌军主力的东路军曹彬部就分去一半10万人,而且聚集了大量的名将;反而担当攻城拔寨的西路军潘美杨业部势力过小。
其二,宋朝各路大军各自为战,互不配合,且有担心别部立功大,有贪功冒险的做法。此为辽军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正中下怀。
其三,做为主要的东路军曹彬部居然发生粮草不足的情况,导致攻下涿州没有粮草而撤军!可谓战争史上的笑柄。尤其是在粮草不足情况下,粮道还被辽兵切断,这是搞什么事情?此乃犯了兵家大忌。
其四,做为全军统帅和东路军主帅,曹彬居然没有绝对指挥权,谁是绝对的指挥者?一定幕后有人操纵。尤其是曹彬连本部都不能操控,当他因缺粮从涿州撤出后(此招是对是错,暂且不论,反正已经撤出),居然因部下的决断而再次徒劳地回师二次攻取涿州。此次行为是部下贪功所致,曹彬居然为部下所左右。但此次行动,可不是第一次,敌人早已防备,所以遭到敌人惩罚,造成几乎全军覆没。东路军的失败是此次战争的转折点。宋军开始全面溃败。
其五,即便东路军打败,还有三路呢。若能把握好,也不至于完败。尤其是西路军,有杨业镇守,仍有取胜至少是局部取胜的可能。但是,身为副帅而且作战经验的杨业却没有指挥的权力。当然主帅潘美不是没有能力,他曾在公元980年,同杨业合作共同打败辽景宗的10万大军,但是他也不能掌控西路军。他对王侁的策略其实也不满意,但是没有态度坚决地阻止老王,或者没有能力阻止他,西路军居然被一个没有军事才能和作战经验的王侁把控,而此人嫉贤妒能,不仅否决了杨业避敌锋芒,分兵应州之计,又贪功,不尊带兵据守阵地之约,即便杨业个人有通天之力,又焉能不败?作为一路大军,元帅没有权力,让监军胡搞,是什么情况?而这个王侁又是何方神圣?
答案很简单,老王是宋太宗的心腹。这个结论有点冷。王侁是因为其父的功绩被宋太宗重用的。王侁是后周名臣王朴之子。王朴因向周世宗柴荣献《平边策》,首先提出“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攻伐方略,并有规划开封、修订历法、考证雅乐的功劳,所以深受柴荣的器重,官至枢密使。王朴对柴荣的作用,就好比诸葛亮对刘备那样重要。只是此人性格刚愎自用,锋芒毕露。而王侁并没有其父之才,却有其父的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宋太宗用此人,如何不败?
以上几点失败的根本原因是造成的?很明显,当然是宋太宗赵广义。他作为这一切的幕后操纵者,难辞其咎。本来赵广义跟随其兄赵匡胤也是久经沙场的人,为统一天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他不是个贪生怕死之辈。事实上,他之前是很喜欢御驾亲征的。但在公元979年,他御驾亲征伐辽,在高粱河大战中,被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軫夹击,遭到惨败,还险些被耶律休哥俘虏。所以这次他虽然要为此战复仇,可是毕竟心有余悸,就不敢再御驾亲征。不过他不死心,不上前线,却坐镇汴梁,遥控战争。
不过赵广义可不是张良,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甚至比其兄赵匡胤的战略战术都差得远。但是他刚愎自用,大权在握,妄图在家就指挥千军万马。还有,更重要的是,古时通信技术落后,战场上的局面瞬息万变,等你接到前线的战报,再做决策时,可能战场上的走势已经改变,你如何能把控好数十万人的战斗?还有,曹彬当时已经是60多岁的老将,还有没有统帅大军的精力?即便有,作战最讲究用人不疑,你既然让曹彬做主帅,为什么没有给他充分的权力?致使曹彬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为部下所左右。还有,既然重用杨业,这个没错,即便重用潘美,也没有错,但为什么把自己的心腹,没有真才实学而且嫉贤妒能的王侁派做监军,掌握一军最高指挥权?

所以导致雍熙北伐最终失利的罪魁祸首,显然是赵广义这个幕后操纵者。而作为杨业,杨家将的最优秀代表,他这一战,不仅自己殉国,还牺牲了自己的儿子杨延玉。杨家痛失两将,此战绝对是杨家将征战史上最激烈、最壮烈、最惨烈一战。此后杨家将也只有杨延昭比较威猛了。而杨延昭之子杨文广战绩就比较小了(其他杨家将比如杨宗保之类都是演义人物,不提)。

总之,雍熙北伐的失败,宋太宗赵广义应该负首责。此后,宋朝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走向全面文人治国之路。文人治国没有错,战略防御也没有错,但是,对边防的消极防御,一味消极退让,最终造成了宋朝的亡国。此教训可谓惨痛之极,不能不被后人永远铭记!(文/冰岛啖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