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压迫女性的那条绳索从来没松开过,直至今日女性在社会或家庭中仍然受到不少不公平的对待,甚至歧视。 字词中的歧视 女:从甲骨文字形来看,一个敛手跪着的形象。 奸、奸、奴、妖、妓、婊:侮辱和贬低妇女的字或意义。 委、娈、婉 : 是赞美及倡导女子的顺从随和。 姣、好、姝、妩、媚、媛、娇 : 期望与欣赏女子美色。 古人在使用这些语言文字时,往往表达出妇女是卑微的、负面的、不被重视的意思。希望妇女会自我克制,自守本份,从而达到限制妇女的目的。 贞节牌坊是一种表彰性的建筑,表彰妇女守节,其实质是对妇女单方面的限制,而丈夫却可以在外寻花问柳,它是一个女人从青春到坟墓的漫长苦守,是一个女人终身幽禁的证明。它反映出在封建社会女子所受的压迫,而这是中国古代妇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座贞节牌坊的下面都有一个妇女在泣血;这些腐朽没落思想的物化与象征等等。明清两代越来越多的贞节牌坊成了压在广大妇女精神上的墓碑,中国封建性文化暴露出了它吃人的本质,人们不堪忍受,新的摆动在酝酿中,辛亥革命虽然推倒了用石头做的贞节牌坊,但人们思想深处的贞节牌坊并没有从根本上被撼动。 在贞节之风渐盛的过程中,封建统治者往往采取种种措施,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大力提倡、奖励贞节。汉代赏赐妇以布帛、这种在法律制度上奖励贞节的开端。宋元以来,统治阶级把守节的寡妇和贞女表彰为「节烈」、「贞烈」,诏表门阖、树「贞节坊」、建「烈女祠」等自不待言,到了元朝以后,有关贞节的旌表越来越趋于制度化、规范化。清代以后,各地纷纷建立一批名为「全节堂」、「崇节堂」、「保节局」、「清节堂」、「立贞堂」、「贞节堂」之类的机构,大肆提倡贞节,收容安置贞女、节妇。至此,统治者已经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奖励、管理、规范贞节「行业」的理论和方法。在这种事上认真到了如此地步,不能不让人怀疑他们的居心究竟何在? 贞节牌坊作为贞节观念的物化载体,其核心功能,就在于表彰丈夫死后不再改嫁的中青年妇女,特别是这些妇女中的典型代表。按照这样的价值选择与价值导向,同时也为了体现贞节牌坊引领社会的功能定位。在婚姻家庭关系中,妇女的地位早在奴隶制社会就被深深地嵌入了宗法制度之中,“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既是当时的基本社会规范,也是当时的基本道德准则,“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男尊女卑思想在其后的整个封建时代一直被遵从延续。 尤其在两汉时期,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礼教的影响下,形成了封建家长制【皇帝要臣子尽忠,男人便要女人守节】,奠定以“夫权”为核心的婚姻家庭道德伦理观,此后二千年来,中国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一直十分低下。那块石碑或木碑对于古代寡妇的家族来说是无上的光荣。但往往为了让家族出名而直接埋葬一个女人的青春与自由,实际上不少式族为了得那块牌跟人炫耀,除了不断压抑并毁掉掉一个人的群聚本能之外,究竟在当下对牺牲的对象有没有加以照顾和关怀,不得而知,应该说也没有此类的详细纪录出现。等同于这个女人除了把自己的人生卖掉之外,也把自己当作振兴家族名声的其中一个工具罢了。 守节,起源于宋朝,也是宋朝核心思想之一,所以一直以来,后世都认为迫害广大妇女的如「包裹脚」和「守节」都是源于宋朝。 古代对女人守节的最高「荣誉」莫过于皇家赏赐「贞节牌坊」,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时代,秦朝的建立者秦始皇自始至终没有立过皇后,据后世猜测,极有可能是因为其母亲赵姬和嫪毐之事对秦始皇影响太大了。 秦始皇是一个女人的仇视者,视所有的女人为不洁之物,就像他的母亲一样。但是秦朝有一个女人的出现,缓解了秦始皇的这种思维,如今只知道这女人叫巴寡妇清。 巴寡妇清是中国最早女实业家,她凭借个人聪明才智,苦心经营丹砂产业,建立起庞大的丹砂帝国。史载「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这大概是统治阶级最早为贞妇树碑立传的事例了。 而当时对于女性的规矩制定上还不同之后的朝代这么严格与不合理。虽然说妇女的三从四德雏型已经是周朝所行,但实际上执行的效果并不同汉代后如此拘束与扭曲,袒胸露臂的着衣习惯并不令人为之有意,甚至如同现在一样流行。 但是在进入汉朝、三国、晋朝、十六国直到唐朝时期,由于对人口的极度需求,很多统治者都是摈弃所谓的「守节」观念的,其中的典型就是三国时期的曹操和刘备,曹操后宫中的女人有多少是寡妇?刘备建立蜀汉后的穆皇后吴氏也是寡妇。 而且曹操为了增加国家人口,甚至还下过一道命令,魏国境内,不容许有寡妇存在,丈夫死必须改嫁,否则还要受到法律制裁;当然,这与当时战争频繁,成年男子损失严重有关,如果不发布这么一道法令的话,该有多少女子「闲置」? 隋唐就更不用多说了,战争极为频繁,国家也极为强大和开放,这当然与融合了的北方鲜卑文化相融合的结果;就连皇家都首先破解,唐太宗强娶弟弟李元吉的妻子杨氏、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唐玄宗纳杨玉环为妃这些事就不说了,足可见唐朝的开放。 在男权社会前期,妇女还可享有一定自由,例如唐代的妇女社交比较自由,宋初的法律中就有条件地允许妇女「休夫」的规定,如:夫外出三年不归者,妻可出……等,其实休夫后,女人就等于又是待嫁之人,随时可以改嫁,这明显与「守节」是相违背的。 而真正让古时中国的女人陷入剥削的在南宋后期的影响开始渐成,儒家思想延伸出的「程朱理学」流行下,以天于理,节义之说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以国于礼的思想传递中也无形的限制住人生而自由的本质,甚至描述汉朝唐代是"脏唐烂汉"。 宋元以来,节妇、贞女、烈女、烈妇层出不穷,守节形式花样百出。经过女教圣人们的极力鼓吹与政府部门的大肆提倡,只有守得苦、守的烈、守得严、守得久的贞节女,才能从众多「入围」的妇女中脱颖而出,一「守」成名,从而获得政府的旌表、褒扬,直至树立贞节牌坊,「光宗耀祖」。节女烈妇们不惜动用不食荤腥、衣着粗陋、不出庭户、不沐浴等手段,使用截发、割耳、断臂、毁容等出新离奇的招数,在义无反顾地拿出数十年守寡不嫁、望门守寡、乳疡不医的架势,乃至采取自缢、自沉、自焚等极端行为以表现自己的贞节,结局时常骇人听闻。更有甚者,就是遭受强暴,为着贞节不屈而死的女子,也必须守住贞洁才算道德上的楷模——烈妇。 以男为大需负传宗接代之责任,以及当代儒家从百家思想突破,带动着三从四德的理念直接影响下,使得当代的女性权益一口气下降到最低点,成为了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的一种工具了。 而被逼害的不只是女人,应该说所有人都跟着一起压迫。封建社会的制度下掌权者不知哪来的歪理,认为人民对于争取自己的幸福与权益,将会带动自己地位的剧变,所以为了怕底下的人民斗争,千方百计地控制这个社会,尤其在受教育这一个部分,连带着人民风气也变得保守、压抑。 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诏令,族表节妇,同时规定了「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为嘉奖贞节的特别命令。 从目前的资料看,始于明代。在《大明令·礼令·旌表节义》记载的洪武元年明令:“凡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志行卓异者,有司正官举名,监察御史、按察司体核,转达上司正官,旌表门闾。”《旌表》这里的“旌表门闾”可以看作是贞节牌坊的雏形。 让「贞节牌坊」大兴的是明清时期,元明时期,理学日趋兴盛,理学的代表即是程、朱。程、朱所言,皆为金科玉律。 清代《礼部则例》规定:节妇,即「自三十岁以前守至五十岁,或年未五十而身故,其守节已及十年,查系孝义兼全厄穷堪怜者」,及为夫守贞的「未婚贞女」。贞节烈女,包括「遭寇守节致死」,「因强奸不从致死,及因为调戏羞忿自尽」,以及「节妇被亲属逼嫁致死者,童养之女尚未成婚,拒夫调戏致死者」等等。每年地方绅耆,族长、保甲长都要向官府公举节妇烈女,各级官府都要给予表彰。 清代时,京师、省府、州县各自修建「节孝祠」,矗立大牌坊。被旌表的妇女题名坊上,死后设位祠中,春秋致祭。并由官府发给三十两「坊银」,由本家为其建坊。节烈事迹特别突出的,皇帝还亲自「御赐诗章匾额缎匹」。节妇烈女的名字列入正史和地方志。 这一来,把对节妇烈女的崇尚推至极点,成千上万的妇女以身殉夫,或自愿、或被迫,此风愈演愈烈。随之出现的女子教训书中,也增加了大量的宣扬贞节的内容。如康熙、乾隆年间蓝鼎元的《女学》、陈宏谟的《教女遗规》、李晚芳着的《女学言行录》、王相的《女范捷录》等等,流传甚广。 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烈女」、「节妇」唐代只有51人,宋代增至267人,明代竞达36000人,而到了清代,仅安徽省休宁县这一个县,就有2200多人。当时全国人口不多,加以还有不少女子未被记载,这个数宇是很惊人的。清代受到旌表的贞节烈妇竟然高达 100 万人,妇女获得旌表成为一种宗教性风潮。 贞节牌坊地理区域分布 在 296 座贞节牌坊中,明代有 22 座,清代有251 座,其余为民国时期以来及未确定建设年代。从地域分布上看,贞节牌坊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共 157 座,占53.04%),其次是西南地区(共 57座,占 19.26%)和华南地区(共 52 座,占 17.57%),华中地区有 20 座,占 6.76%,华北地区仅 7 座,西北地区 2 座,东北地区 1 座。总体上空间分布不均,呈现明显的“南方多、北方少”的特征,华东地区以安徽为中心,西南地区以四川为中心。从省区分布上看,贞节牌坊在中国 24 个省(市、自治区)都有分布,范围广泛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有 269 座,占 90.88%。其中安徽省数量最多,有 65 座,占总数的 21.96%,其次是浙江省 41 座,江苏省 26 座,数量在 20 座以上的还有福建省(26 座)和四川省(24 座)。北方地区以山东省最多(14 座),河北、河南等省有零星分布,其他省份,如天津、宁夏、新疆、甘肃、青海、辽宁、吉林等基本没有贞节牌坊的分布 。 贞节牌坊文化区域分布特征 文化区域的划分受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区位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多种划分方法。本文参照王会昌所著《中国文化地理》,将中国文化区划分为 2 个文化大区,4 个文化亚区以及 13 个文化副区。[4]171 吴越文化区贞节牌坊分布数量最多,共有 126 座,占 42.57%;以福建、台湾为中心的闽南文化区有 37 座,占 12.50%;以四川、重庆为中心的巴蜀文化区有 32 座,占 10.81%;以湖南、湖北为中心的荆湘文化区有 27 座,占 9.12%;以广东、广西、海南为中心的岭南文化区有 19 座,占6.42%;以山东为中心的齐鲁文化区有 14 座,占4.73%。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了贞节牌坊的密集分布。 贞节牌坊自然地理分布特征 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贞节牌坊主要分布在有高山阻隔或是盆地地形、与外界交通联系不便的地区。其中以安徽南部最为典型,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文化区。徽州地区位于皖南丘陵山地,崇山峻岭环峙,黄山山脉自东北向西南横贯全境,天目山、九华山脉间于其中。一方面高山的阻隔,是宗族发展、强大的天然阻隔;另一方面徽州男性因养家糊口外出经商,为保证有稳固的后院,便借助宗族的力量对女性的行为进行约束,使得徽州地区出现越来越多的贞节烈女,贞节牌坊也大量集中于该地区。其他地区,如浙江省和发达的盆地区和福建省,也是山地丘陵多,并有高山阻隔;四川省盆地地形,四周被山地环抱,对外交通也不便。 在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冤死在贞节牌坊之下和贞节两字的无辜妇女,多不胜数,因为所谓的「守节」,造成了多少悲剧?根本无法统计,丧偶后都不许女人改嫁,而且即使受到丈夫的迫害也不能离婚,对女人何其不公?这一切一切,都是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