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影评人的自我修养

 未来电影局 2020-09-25

读哥说

6个月前笔者初步涉入电影这个领域时,写的一篇关于自己对电影的浅显认知,一直没有勇气推送这篇文章,从今天起我写文章再也不会瞻前顾后了,不管它是观后感也罢,电影解读也罢,无论如何我写的不是一个弄虚作假的我,我写得是一个真实的我。

近日笔者写的文章遭受电影制作方投诉,终于意识到了影评是一件得罪人的事,看到一个制作电影的人说出那些我都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真的另我对国内电影感到了失望。从今日以后,将会减少更新频率,但会深耕这个领域。笔者深知本文后半段观点绝大数人都不会认可,但那是我真实的想法,或许我的想法有些稚嫩了。

事物本质属性决定其价值量

首先笔者不敢以影评人自居,最多算个不入流的疑似影迷而已,本人的基本宗旨:“对于烂片,沉默是无声的反抗;对于好片,批评也是变相的赞美。”以下观点有些另类,不喜误入。

在此之前,我们先重新认识到一个很熟悉的词语“价值”,一加一等于二大家都知道,但是问到什么是自然数许多人都懵了,往往越是简单的概念我们越忽视它本身的定义。学过政治的人都知道,商品的价值量决定其价值,价值量又由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格只是价值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从宏观角度讲,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和功能被主体认识的本质体现,通俗讲,也就是物体的本质构造决定其价值,不以个人的意志而改变。

同样影视作品也一样,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它不是由观众的自我主观意识来判定其价值,因为由于个体自身才学受限而不能客观去评判作品的好与恶。做个比喻,就如金子与砖石在大众眼中二者都价值不菲,这也是大众对二者的主观认识,因为二者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已经不言而喻了,就如豆瓣对影视作品的主观评分不言而喻,但是价格和分值往往是不能真实体现作品的价值。

在笔者的眼里,金子的价值远远大于砖石,因为笔者是从二者本质去客观评估它们的价值,而不是通过表象外在因素参照去主观评估。从金子的自身本质属性(延展性、最佳导电性、航天应用性)就已经决定了它的不菲价值,而砖石的硬度除了做裁玻璃刀子百无一用,但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外因影响而导致二者价值的标签等同。

某些人总会说作品观众说好才是真的好,这句话笔者真的不能苟同。作个比喻,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包括笔者在内许多人是不能理解其内涵,但是我们不能以个体受限来否定其价值,如许多抽象派画作观众更是难以领略其中的奥义,但是他本身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再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质能方程对物质与能量微观角度的统一,我们不能因为不懂去否定它本质的价值,它的价值自会有科学界评估,其实许多理论性贡献已经无形融入我们的生活里了,而却未曾发现。我们总不能成天玩着手机和电脑,却忘恩负义地对图灵的价值指点江山。但是也不乏一些创作者在创作一开始就以“达芬奇”“爱因斯坦”自居,通过裙带关系将一些劣质作品标榜为佳作。

切入正题

以下是自居为影评人常见最致命的四个错误。

01

直观认识是先于概念 

1.绝大数影评人都会有这样的观念,他们认为“观后感”是一种很“low”的产物,之所以认为低端全都来源于一个“感”字,他们认为“感”只是观者的一种情绪宣泄。

他们认为“感”只是观者的自主意识,而他们通过专业概念的评估才具备客观性,其实这里人们常常本末倒置一个问题,直观认识是先于概念的,概念是直观认识的抽象概括,影评人常以强行塞入大脑的概念,去作为评价作品本质价值的标尺,这本身就是滑稽的,也不曾想过自身先入为主的概念本身的正误。比如火是烫的,这是我们由经验而得的概念,但是如果我们从未体验,却先学到这抽象的概念,这本身就是一谬误,就如“影评人”他们以专业书籍的抽象概念去欺骗自我的直观认识,这如《皇帝的新装》有何区别。

直觉往往最为真实,而并非毫无理性的感官认识,直觉往往是由于大脑CPU处理数据过快,而生物电传导的滞后性不被自身感知,如你在骑车摔倒在空中时,你的直觉第一时间支配你的手先着地而保护身体其他部位,这些是不容你去用书本知识判定该做如何应急,同理“观后感”也是我们对电影实质的直观认识,有了直观认识才是评价其价值的根本依据。

02

批判内容本质重于外因比较

2.绝大数影评人都不依作品本质内容去评估其价值,而是通过现有作品对比和罗列影史的表象去批判作品的好恶。往往这样的批判是形式大于内容,过度强调外在因素却忽略作品本身的价值。

作个比喻,如我们去评价“砂锅米线”,影评人的做法是这样,先去罗列米线的发展史,再去拿“土豆粉”、“宽粉”等系列去比较,最后得出此米线的好与坏。这样评论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评论者必须分清主次和表与根,就如别人问米线为何好吃,你回答因为米线比宽粉好吃所以好吃,影评人应该做的是从作品本质去评论,如从米线的食材、配方、调料及营养价值去评估其价值好恶,“对比”为何称作主观,因为个体的知识储备受限往往评论会有所偏差,就如,你评价米线和砂锅系列对比,由于自我世界观的限制,你会忽略麻辣水粉之类比砂锅系列更高级的作品,这种评价往往是片面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影评人往往过分注重外因而忽略作品本质。作品本身都不存在了,那些形式上的评论依附于哪里,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评论,等同主观情绪发泄,和发送弹幕有何区别?这类评论多数即便未观影也能长篇大论,又印证了一个现实,多少影评人连影片未观就胆大地写出浮夸的影评,有多少人对影片剧情一知半解就开始高谈阔论,真的很服这类人。

03

被主流价值观绑架

3.被主流价值观绑架,从而失去自我独立思考的精神。多少人都是有话不敢说,怕被“正常”的大众认为是异端,即便有时真的觉得某部片好,介于大众的声讨,也开始自我欺骗迎合所谓的“正常”。

有时真的觉得那部片子烂,介于大众的追捧,只好随波逐流。这种本身就是一种病态的思想,遵从本心的发声即便是错也错的无愧于心,即便是错也错的精彩,即便是错也错的有道理。引用《钟表馆幽灵》里的观点,世界是本来就没有正常,所谓的“正常”不过是接近于大众观念的平均值,一旦脱离主流意味不正常,假设全世界人都长了一个胳膀而你长了二个,即便你是对的也是不正常。影评人应该具备自我独立思想和意见领袖作用。

04

害怕过度解读

4.害怕过度解读,首先影评人是在评判作品,而不是给读者写观影指南和推荐电影的公益广告。只有深度的解读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本质,电影是靠剧本来支撑的,如果我们忽略剧本去空谈其表现形式,对于这种空洞的文章本身就是在装逼,如果本着对电影客观评价的角度就该过度解读,但是并非所有影片适合过度解读,对于一些即便读者看了过度解读都未必能看懂的电影需要过度解读

人本身就是人,为何要刻意为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本文就是笔者主观的论述,此文一切观点值得质疑,仅供独立思考的读者作为参考。做影评人的前提是你首先要作为一个纯粹真实的人,其次才是客观的评论。

影评人可以狂,但是必须要有狂的资本(笔者最反感的如说某某已死,徐老怪之类),当你的能力已经超过电影制作人本身,你可以对制作(别人的作品的批判,但请勿攻击导演和编剧人身指点江山,但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往往你的能力到了这个地步,影评人的称呼已经不能满足你能力的野心,所以适合做影评人的人不会做影评人,能力不够的往往以影评人自居。题外话,一些喜欢自我包装的人,何必用电影专业术语为其肤浅的思想做遮羞布?还是那句老话,用最易懂的语言,去阐述深奥的问题,用最简洁的语言,去解释复杂的问题,这些是准影评人的基础。

【题外话】

这是笔者前一段落在知乎看的一段话,这段话的反讽真的不知道打了多少影评人的脸,为何影评人总喜欢过度包装自我,难道不包装就没有底气去批判大师的作品吗?这段话给谁写的?值得我们深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