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4年是电影史的神话,诸神论战的巅峰,没有之一

 未来电影局 2020-09-25

《肖申克的救赎》,常年高居IMDb豆瓣百佳影片榜首,也是无数影迷心中无可替代的电影圣经;《阿甘正传》,让汤姆·汉克斯成功连庄奥斯卡影帝,那盒“人生巧克力”依然静静躺在每个影迷的收藏列表里,激励了无数个逆袭的神话。

《低俗小说》海报上的乌玛·瑟曼依然是只可远观的梦中情人;提起娜塔莉·波特曼,脑海中第一次浮现出的依然是那个留着波波头的少女。

《活着》《阳光灿烂的日子》《重庆森林》《饮食男女》……中国电影的名导演们也仿佛约定好了一样,共同在这年缔造出了无数经典作品,成为电影学院课堂上的常客。

就连动画界也不甘落后,迪士尼放出了《狮子王》的大招,这部莎士比亚式的悲剧动画制作精良又不失深刻,也是无数人心中珍藏的白月光朱砂痣。

这些如同繁星般闪烁在电影宇宙中的佳片,全部都诞生在1994年。而距离这个注定被全世界影迷和电影史铭记的“黄金年”,已经过去26年了。

为什么是1994年?
  

佳片难遇,名导难求,而像1994年这样优秀电影井喷的“电影大年”,在历史上也是唯一一次。那么,为什么命运选择将1994年镌刻在史册上?

1994这个数字本身就非常讨巧。当1895年一对名叫卢米埃尔的兄弟在巴黎首次公开售票放映自己崭新的发明“电影”时,或许他们还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改变了世界,但是历史已经将永恒定格。1995年,是电影诞生的100周年,感性的电影工作者们自然也要为“第七艺术”写下富有仪式感的情书——在100周年之前,拍出一部精彩的电影致敬。这也是为什么1994年诞生的艺术佳片多于商业片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电影工业技术水平的发展。90年代,CG技术虽然未像如今一样纯熟,却已经在94年代阿汤哥盛世美颜神作《夜访吸血鬼》中得到了运用。还有《变相怪杰》《真实的谎言》等,这些特效在如今可能已经使挑剔的观众审美疲劳,但是在当年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工业技术成功化腐朽为神奇,94年艺术片之外的商业片土地也得以快速脱“囧”化,在千篇一律的嬉笑怒骂中脱颖而出,用精良的制作和一些略深刻的哲思吸引人。

流行文化与1994:“世界电影”的奇迹
 

当然,有辉煌的A面,自然也有争议的B面。影迷们的口味和标准缔造了1994的神话,电影专业评论界却并没有刻意赞赏这个神奇的年份。英国权威杂志《视与听》杂志历年评选的十佳电影中,1994年的电影从未入选过。

学术性和卖座与好口碑向来是不相容的吗?其实也未必。在互联网深入人们生活之前,报刊、传统媒体的电影专栏、影评人是电影口碑的风向标,口耳相传的好评是“口碑”,但一位妙笔生花的行业大拿,也会是主导一方的意见领袖。这时候的大众审美甚至票房都有可能跟着影评人走。

在90年代,更没有强烈的一体化概念。于是各国各区域的电影流派百花争艳,自成一派。各国的电影都可以畅所欲言自己的价值观,丝毫不会在意其他国家影迷的看法,更没有矫枉过正的“政治正确”,也不用在意自己的电影是否能成功“文化输出”,在大洋彼岸叫好又叫座。

“无心插柳柳成荫”,90年代又恰逢流行文化如日中天。互联网开始发展,一个普通的观众在家中动动鼠标,就可以发表自己的观影偏好,选择自己喜爱的电影。伴随着IMBd崛起的大众文化,让当时影评人本身并不看好、在院线大荧幕铩羽而归的《肖申克的救赎》一跃成为了家庭中小荧幕的赢家。虽然晦涩的片名、牢狱题材甚至没有“星味”并不讨好女性观众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但这部电影又恰恰是艺术性和商业性最完美比例的呈现。美国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认为,“也许《肖申克的救赎》并不仅仅是部电影。它让人们接受了一场心灵的洗礼。电影确实包含娱乐元素,但影片大部分时间都在静静讨论人生哲理。”

熟悉的家中观影环境,生活社交之中口耳相传的口碑,电影评论网站上领先的“民意”,VCD、DVD技术发展的东风,再也没有一部电影比《肖申克的救赎》更要感谢大众文化了。这部电影第一次以《刺激1995》的译名和光碟的形式进入了中国观众的记忆中,同时也昭告着“世界电影”概念的兴起。美国电影开始被世界所熟知,奥斯卡金像奖的口碑也传入到了中国青年的耳朵里。试想,如果不是这一切成就的积累并同时在这一年相遇,要有多少好电影会抱憾成为时代的遗珠呢?

除了熟面孔,1994年还有哪些惊鸿一瞥?
 

让我们将视线放至欧洲电影界。出于强艺术性与高观影门槛,欧洲电影总是被挡在大众电影的大门之外。事实上,1994年除了被广为人知的美国电影和中国电影,这些欧洲电影也独具风采。

《蓝·白·红》三部曲之《红》。基斯洛夫斯基的色彩三部曲终于在1994年完美落下帷幕。他本人曾经说过,“最接近人道精神的是博爱,而我们或许都是博爱的,因为我们总是在目光中显露出慷慨。”欧洲电影总是喜欢在细节中体现味道,而这部最受影迷喜爱、最具有隐喻色彩的一抹不经意却又震撼人心的红色想要传递的,恰恰也是这种博爱的深情。

基氏电影一贯都是敬畏神的,于是《红》自然也是浸透在一种爱与救赎的感情中。社会万象中的芸芸众生总有着自己的悲剧与不如意,生活却还要必要地维持着正常的运转。《蓝》中,女主角对够不到回收箱的扔瓶子老太太视而不见,《白》中男主角虽然看见了,却只能表示同情。但是《红》的瓦伦蒂娜,却毫不犹豫地走上前去伸出了援手。在对于破碎和悖离的清冷生命描述之后,基斯洛夫斯基终于拨开乌云,展现出了对爱和温情的渴望。

谁说欧洲电影只有西欧在闪光?1994年马其顿横空出世的《暴雨将至》就用一种粗砾和新闻镜头的质感,联系了马其顿战争中心、伦敦的三条迥然不同又互相交错的故事线,文化、宗教、民族之间的误会与冲突,展现出一幕超脱于个人恩怨的历史悲剧故事。破碎的圆环、轮回的宿命,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当我们感叹于《幸福的拉扎罗》和《奇迹》对于神秘主义的拿捏时,《暴雨将至》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用强震撼力的素材和娴熟的剪辑将抽象的神秘主义体验拿捏在股掌之中了。

之所以艳羡1994的佳片与回忆,是因为现实总是不尽人意。距1994已有26年有余,无论是电影技术,还是观众数量、层级与素养都获得了不小的提升,电影票房更是屡创新高,能让人无限回味并口耳相传的好电影却屈指可数。就连商业电影也陷入张力不足与审美疲劳的怪圈。而过多倾听市场或专业影评人的声音,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我”的缺失……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1994年的奇迹有偶然,有巧合,但更多的是电影工作者对于电影的敬畏,观众对于电影的情怀。适时反思,为时不晚。影视凛冬已至,浮华的泡沫冲不走穿泳衣戏水的人。愿这影史上最好的一年,不会是最后一年。

参考文献:

1.《1994电影巅峰,好莱坞“佳片”年神奇在何处?》时光网特稿

2.《对爱的肯定和盼望——评基斯洛夫斯基电影<红·白·蓝>之<红色情深>》曲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