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0208萌图趣事003——“小”鱼成长记

 资源与环境保护 2020-09-25

“小”鱼成长记

2014年3月到8月,我研究生学习期间在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禄口基地实习了半年,在这期间主要开展了河川沙塘鳢相关的研究工作,从而有幸见证了河川沙塘鳢从产卵到仔鱼长大的整个过程,通过半年时间的相处,对于这种鱼的成长也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当然也收集了不少成长瞬间的图片,下面就由我慢慢道来。

图1 河川沙塘鳢

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河川沙塘鳢,它隶属于鲈形目、沙塘鳢科、沙塘鳢属,是我国特有的小型淡水底栖肉食性鱼类,常见个体为30~50g,最大的个体可达到175g,游泳能力较弱,平时藏匿于水底沙石、杂草之中,一动不动像个呆子一样,待猎物无意识的主动靠近时,发动突然袭击,一口将猎物吞下,所以也被称作呆子鱼、虎头呆子。国内沙塘鳢属总共有4种,分布颇有规律,其中河川沙塘鳢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钱塘江、闽江水系,一般根据地理位置便可将四种沙塘鳢属区分开来。河川沙塘鳢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肌间刺少,深受江浙沪等地人们的喜爱,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晚宴上,招待世界元首和贵宾时第一道炒菜就是荠菜炒塘鳢鱼片,因此此菜也被称为“世博第一菜”,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图2 护巢时的河川沙塘鳢亲鱼

图3 显微镜下发育中的河川沙塘鳢受精卵

好了,言归正传,主角正式登场,上面图2和图3就是还在受精卵时期的河川沙塘鳢,河川沙塘鳢成鱼产卵一般多发生在凌晨,水温一般在16—25 ℃,体重50-80g的雌鱼,一次可产卵2000-2800粒,产卵主要产在蚌壳、瓦片之中,由雄鱼护巢,所以上图中尽心尽责守护巢穴的就是我们的鱼爸爸了,在这期间如果想打鱼宝宝的注意,后果是很严重的,之前实验室有个师兄见巢穴内有个方形环棱螺,离鱼宝宝很近,想到螺在移动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到它们的发育,就想把它拿出来,结果手刚伸进洞口就被鱼爸爸咬了一口,幸好是缩手比较快,不然肯定是一块肉下来了,在水温恒定25 ℃的情况下,14天后鱼宝宝就孵化出来了,在我们这次的实验中,受精率为90%,孵化率为83%,总体都是比较高的。刚孵化出来的鱼宝宝大约0.6cm左右,一般以枝角类和桡足类为食,图4为正在摄食丰年虾的河川沙塘鳢仔鱼(注:水中的小黄点为丰年虾)。

图4 摄食中的河川沙塘  鳢仔鱼

幸福的日子总是这么的短暂,河川沙塘鳢仔鱼们生长到0.8cm左右的时候就会发生第一次生存危机:仔鱼们成批的大量死亡(图5),究其原因,我们推测可能是这个阶段是仔鱼鳞片生成的关键时期,在我们这次培养期间,大约只有50%的仔鱼能度过这一难关,继续发育。

图5 发育受阻死亡的河川沙塘鳢仔鱼

度过了这一阶段后,前面还有新的危机在等待着它们——水螅,这种喜欢生活在清洁而多氧的淡水中的腔肠动物,我们的培养缸成了它繁殖的绝佳场地,水质清洁,水温恒定,溶氧量高,还有食物充足(浮游动物和仔鱼),由于我们发现的较晚,待发现培养缸内有水螅时它们基本覆盖了整个培养缸(来年培育时同样出现了水螅,直到现在也不清楚它们具体是通过什么途径出现在培养缸的,可能是通过亲鱼带入,成了一个小小的未解之谜),这个阶段的仔鱼对水螅基本没有任何抵抗力,如果不把水螅除掉的话,对它们的伤害也是致命的(图6),我们在网上查了各种方法和实验摸索后,最终选择了硫酸铜法除水螅,解决了这一危机,这个阶段持续了一周左右,大约损失了10%的仔鱼。(注:水螅,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门,水螅纲。体小型,呈管状,下端有基盘着生,上端有口,周围生6~10条小触手,触手满布刺细胞,可射出刺丝和毒液,用以捕获小型食饵。身体及触手均可收缩,伸长时肉眼可见,缩小时呈微球状,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再生能力极强)

图6 被水螅麻醉致死的河川沙塘鳢仔鱼

图7 同一批次相差悬殊的河川沙塘鳢仔鱼

随着仔鱼的长大,大约长到平均体长1.5cm后,丰年虾(开口饵料)已经满足不了它们的胃口,食物不足的话同一批次的仔鱼就会差别较大(图7),这个时候河川沙塘鳢凶残的的本性就暴露出来了,体型大的就直接以小的同类为食,然后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这个阶段,我们采取的是喂食水蚯蚓,此过程也是一路曲折,由于水蚯蚓自带的病菌较多,导致这一阶段仔鱼患肠道疾病的概率很高,中间用了很多次药,效果也不显著,最后在仔鱼平均体长3.0cm时,开始直接喂食鲮鱼水花(刚孵化出来的鲮鱼),情况才有所改变,最后鲮鱼水花培育至实验结束(图8)。

图8 喂食鲮鱼花时期的河川沙塘鳢幼鱼

从河川沙塘鳢出膜开始,经过四个月的培育,河川沙塘鳢的平均体长达到了5.13cm,体重为2.43g,已经达到了放流自然水域的标准,至此,河川沙塘鳢仔鱼的成长之路到此结束(图9)。

图9 实验结束时的河川沙塘鳢

小鱼成长的故事已经结束了,在这个过程中也给我们也留下了很多启示,我们也能深刻的体会到生存的残酷,即使在实验室相对安全的环境下,中途也充满了各种危险和竞争,从受精卵到4月龄,短短5个月时间内,它们的存活率平均不超过10%,从最开始的受精、孵化,到第一次生存危机,水螅,患病,互相残杀,每一步都会淘汰大批仔鱼,最后剩下来的都是强者,当然如果在自然环境下,它们的生存概率更低,这也是导致了该鱼野生资源越来越匮乏的一个原因。说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了另外一种鱼——大马哈鱼,大马哈鱼的洄游之路也是充满了各种艰辛,最后回到故乡的也都是强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它们都是自然中的生存者而非决断者,为了活下去和让后代更好的活下去,它们能做的只有勇敢的面对和不懈的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路上,我们是否也能做到它们这样执着的向前呢,想到这里,我不由得对它们肃然起敬。

图10 活动中的河川沙塘鳢

最后来几张河川沙塘鳢的萌图,虽然它摄食比较凶残,只要猎物的头没它的嘴大,都可将其吞下,不过平时还是很老实的,非常胆小怕人。

作者简介
丁严冬,2015年硕士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渔业专业,师从尹绍武教授、周国勤研究员。在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从事了半年的河川沙塘鳢的繁殖工作,对相关鱼类的生态习性较为了解。现就职于武汉市伊美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意和大家一起体验和分享这大千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