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0608每周脚印回眸63 野外考察生活中的风险与快乐之四

 资源与环境保护 2020-09-25

 寻找神农架野人是我国上个世纪一个热门话题,对野人是否存在争论也非常大。19765月中国科学院组织了鄂西北奇异动物考察队深入神农架原始林区,探查神农架野人足迹,收集到了野人的粪便、毛发、脚印等,但是没有找到野人。后来一些非专业人士、民间团体也到山上去找,大有挖地三尺之势,结果也没有见到野人的踪影。人们的心理也许是这样,越是找不到的东西,对人的诱惑力就越大,人们就加倍的去找。1991年5月的一天,我在实验室接待了武汉地区步行穿越神农架,寻找野人团队的三位负责人:贺占魁、刘闻和刘效禹。他们的植物分类课是我上的,他们是生物系88级三位思维很活跃的学生。他们组织了武汉地区高校近200名学生,准备利用暑假到神农架考察去寻找“野人”。考虑到他们之间没有一个人去过神农架,又缺乏经验,对家里父母亲也好有一个说法,想请我当他们的带队老师。我刚刚结束了神农架及三峡地区农作物种质资源考察,正在进行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的工作,开始我婉言谢绝了他们的请求。后来交谈中他们谈到了一件事情,使我改变了主意:为了步行穿越神农架考察有个好的身体,他们每天坚持早晚锻炼,在校园内长跑,一个学期下来,坚持下来的只有10余人了。并且许多家长反对的声音很高,担心孩子们的安全,被野人抓走了怎么办?最后坚持下来的几个学生仍然要按原计划,一定要去神农架。很显然,这最后留下来的这几位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对科学强烈的追求。浓缩下来的就是精华!他们的行动感动了我,我决定去!我在神农架野生植物调查主要是在阳日湾镇,没有发现野人,学生们寻找野人的想法也激发了我欲望。我也想去找野人!当我到院里介绍这个情况时,他们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但此活动不是学校组织的,我去不能属于组织指派,只能是我个人的行为。活动中发生的安全问题学校不能负责。我满腔的热情遇到了一个软软的太极拳的打击!当我在植物教研室谈这个计划时,殷荣华老师很支持,并安排他的研究生熊丽和我一起去。师弟黎维平刚刚分配到湖南师大,听到去神农架的消息也积极报名参加,这么一”冷”一”热”的出现,好在我的身体还不错,没有搞感冒,反而花了不少时间对考察计划进行了细致的修改与调整,考虑到找到野人的机率很小,我们增加了采集植物标本、调查苔藓植物和野大豆的垂直分布、山区教学资源现状等内容。1991年7月 我们一行11人步行穿越神农架野人考察队从武汉出发,乘火车到十堰,然后坐汽车到神农架林区政府所在地——松柏镇。然后从松柏镇步行向西徒步走到神农架与兴山相邻的地方,历时15天、这个行程约1500公里,步行约300公里。

我们沿途一边采集植物标本,一边欣赏大山的风景。采集的植物标本渐渐多起来了,携带很困难,为了坚持步行的初衷,女生坐车到下一个乡镇,其它人继续步行。我们沿途参观了神农架林区植物标本馆、田家山药材场、红坪画廊、 燕子洞、一所山区“复式教学”的学校,在偏僻山村,适龄儿童偏少,不得不把几个年级的学生集中在一间教室授课。即一个老师同时上六个年级的课程,当老师讲一个年级的课时,同一个课堂其他的年级学生就看书做作业。

最后我们走到了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所在地——木鱼坪镇。

此镇位于香溪河的源头,在一条街上,保护区管理局的二层楼显得十分高大,整条街的两旁零星分布有一点平房,居民很少。保护区副局长朱兆泉,1983年从东北林业大学动物学专业毕业的山东人,是湖北省第一位到保护区工作的大学生,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支大学生野人考察队。那个时候,没有多少人到神农架,沿途没有旅游实施,有林场就住场的招待所,吃的以干粮为主。我们在保护区食堂里饱餐了一顿。凉伴苦瓜的美味至今还留有口香,因为以后再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那道菜肴了。朱兆泉副局长对我们进保护区考察作了细致的安排,特别强调了安全问题。

在保护区内只有小龙潭这个地方有采伐工人住的“大床”,一个大床上可睡十多个人,男生各住一间,两个房间不隔音,说话都能听见。这里就作为考察队调查的大本营。在大龙潭,我们见到了胡振林,1976年野人考察队的主要成员,考察结束后,其它队员回去了,他没有下山,继续考察野人。他一家住在大龙潭,整个大山仅此一家。在他家旁边的一间简易的平房里,我们看见了考察队收集的“野人”的脚印、毛发、粪便等物。我们仔细地询问了当时考察的情况以及野人可能出没的地点。我们住的平房附近就是观察野人的好地点,我们制定了晚上通过窗户轮流观察野外的安排。几个晚上下来,在这么短的时间没有结果是可以接受的。学生们却接受不了,他们开始失望了。他们偷偷地制定了一个计划:准备到神农架的了望塔上过夜,到那里去找野人。了望塔海拔3000多米,是观察森林火灾的一个高塔,平常里面只有值班人住在那里。晚上那里很冷,夏天必须穿棉大衣,由于人迹罕至,非常荒凉,动物也比较多,一般晚上人都不敢外出。我们一路爬山做苔藓垂直分布的调查,每隔50米,采集一次苔藓植物。一直从2200米走到了3000米的了望塔。

返程时,学生们要我们先下山,他们想在这里多呆一会。这种情况是以前没有过的,因为考察队制定了严格的安全措施,一切行动听指挥,要按计划进行,不允许单独行动。从他们闪烁不定的眼里,我估计他们有秘密!经过盘问,我得知了他们的计划后,严厉地批评了他们,非常武断地中止了他们策划好的计划。我和黎维平抬着我们采集的标本先下山了,一路继续采集苔藓标本。快到住地时,身后来了辆车,慢慢停在我们的身旁,车上人问我们是否有学生在后面,当确认后,他告诉我,有几个学生坐在一辆行驶在崎岖山路上农用车里,边喝酒边哭,非常危险!我一听,气得我不得了。晚上,我们坐在大床上开始处理这起严重违反纪律的事件,我要他们交出策划者,主谋必须马上结束考察,返回学校。队长贺占魁代表大家作了检讨,他坚持说没有主谋,到了望塔寻找野人是大家共同的想法。但是他们坚决要继续考察,不愿意回家。其实,我怎么敢让他们自己回去呢?周围的环境是野兽出没的区域,我们在一个洞口就看见了黑熊的脚印。这个生硬的处理随着我年龄的增大,我常常私自埋怨自己,如果做好防寒、防野兽、防野人的准备,让学生们在了望塔上呆一晚,风险有多大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也许是他们人生中一次非常重要的经历。通过大龙潭整风,以后的日子风平浪静,一直到我们安全返回学校。

 回到学校后,有记者来采访,当地报纸报道了这次考察活动。学校组织了大型神农架野人考察报告会,图书馆前的左边一排橱窗破例地提供了考察队,作为成果展示,考察队员大多评为社会实践积极分子,我也被评为当年假期学生社会活动优秀指导老师。这场活动由“私办”变成了“公办”,这和我们出发时的情景完全两样。考察队员们谈起此事,都感到十分意外。其实,时间长了,我们也想通了其中的原因

 一天清晨,我被电话声惊醒,占魁来电,在橱窗内放置的燕窝标本被人打破玻璃后偷走了!又多了一个好奇者!这里我要告诉拿燕窝的学生的一点秘密:神农架燕子洞的燕窝是短嘴金丝燕用唾液和苔藓植物做的巢,它和生活在海边的金丝燕及多种同属燕类用唾液和绒羽等凝结所筑的巢窝都称为燕窝,但是营养成分有很大的不同。后者在大药店有卖的,前者在地摊上才能发现。很多年后,不知是谁租下了神农架燕子洞的经营权,在洞口设了收票点,站在路边,高大的楼房把洞口完全淹没了,一个自然景观变成了人工景点!我再次到洞里考察时,发现洞顶上的燕窝已经非常稀少了。

通过这次考察,我与考察队员们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们原谅了我在那座大山上粗暴地中止了他们的计划的举动。1993年3月,我和贺占魁以及袁均林老师承包了学院的华生生物技术研究所,第一次下海创业。刘闻和刘效禹听到后马上把工作都辞掉了,我们一起艰苦地工作了一年,由于不了解市场,最后,我头破血流地游回到了岸上。贺占魁继续做他的教学秘书、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处长。刘闻和刘效禹南下闯荡,刘闻现任广东佛山二中校长,刘效禹娶了占魁的妹妹为妻,改行当了计算机老师,成为当地有名的电脑教师。

其它的考察队员:黎维平,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菊科紫菀属专家,全国中学生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著名的指导老师、熊丽,中科院水生所博士,现任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关业秀 和易生梅,生物系88级学生、万钧,生物系90级学生、陈莹和李骤,英语系90级学生。

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神农架野人考察队合影(从左至右:贺占魁、易生梅、万钧、李骤、熊丽、刘效禹、关业秀、刘闻、刘胜祥、黎维平。陈莹摄影于1991年7月神农架林区松柏镇

致谢:贺占魁、刘闻参加了文章的修改,易生梅提供了除最后一张外的所有野外考察照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