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1102 每周脚印回眸80 调水工程项目生态环境评价简史回顾

 资源与环境保护 2020-09-25

跨流域调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前486年春秋末期,吴国为北伐齐国争霸中原,在江苏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引长江水入淮的运河,以后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向北向南发展、延长,尤其经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规模的扩展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大运河的规模。跨流域调水是通过大规模的人工方法从余水的流域向缺水流域大量调水,以便促进缺水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缓解流域人畜用水的矛盾。这里所指的流域一般都是空间尺度较大的流域,所以跨流域调水经常又被称为"远距离调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继建成引滦入津、引黄济青、东深供水、引大入秦、辽宁大伙房输水以及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等一批重大调水工程。调水工程因大多数跨越两个或多个流域,具有评价范围广,输水线路长,涉及敏感区多等特点,使得调水工程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相对于单纯的水利或水电工程更加复杂。

引汉济渭调水工程

我们涉足调水工程生态评价始于2006年。有一天,长江水资源保护研究所规划处处长雷少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水资源质深专家,现为该所总工程师,电话约我谈引汉济渭调水工程生态评价专题时,我们并不了解调水工程的概念。在他的办公室里,他一改往日谈笑风生的风格,很严肃地介绍的了引汉济渭调水工程重要性以及遇到的困难、工程情况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难度。当时,我们正在做乌东德水电站的生态评价专题,他要求我组织一只力量很强的队伍,其它的事情暂时放一放,并要求我带队去现场。一般而言,环境评价单位在哪里做项目,就在项目区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中找专题合作单位。水保所是长江水利委员会一家甲级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承担的都是到国家去评审的重大项目。雷少平处长以及马经安处长的这个选择使华中师范大学和伊美净公司很早地加入到了水利水电环境评价国家队的行列,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参加水保所引汉济渭调水工程(2006~2010)、引江济淮工程(2014~2017)、鄂北调水工程(2014一期、2018二期)、引江补汉工程(2018)生态评价专题工作、参加了长江勘测设计院环境公司委托的滇中调水规划(2014)生态专题以及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委托的福建泉州市陈田至泗洲引调水工程生态专题(2018)、海南省乐东县南巴河调水工程生态环境现状专题(2016)。所有这一切调水工程生态评价工作都源于我和少平处长2006年在他的214工作室的一次交流。雷少平是一位十分重感情的人,常把合作单位的人称为兄弟,借用少平的说法,是少平兄弟把我们带到了调水工程环境评价队伍中,并成长为国内调水工程生态评价有一定影响的技术团队。

      引江济淮工程

下面是曾参加过引汉济渭调水工程陆生生态评价的刘金珍高级工程师的一段难忘的工作回忆。

刘金珍因大学本科期间被一段惊险刺激的生态野外调查故事所吸引(水布垭考察奇遇记详见伊美净资源与环境漫谈微信公众号每周脚印回眸61),本科毕业后就报考了刘胜祥教授的研究生。在研二的时候,承担了引汉济渭工程陆生生态专题负责人的工作。长江水资源保护研究所招聘一名博士的指标因国内无生态影响评价的博士专业方向,后被改成招聘硕士,刘金珍在项目结束后,在雷少平处长大力推荐下,成为了该所的一名生态评价人员,现在被聘为高级工程师。

引汉济渭工程是一个典型的调水工程,横跨汉江和渭河两大流域,通过在汉江上游黄金峡新建黄金峡水利枢纽工程雍高汉江水位,然后利用黄金峡泵站将水扬高,自流进入黄三隧洞,然后进入佛坪县新建的三河口调蓄水库,最后通过秦岭隧洞自流引水进入渭河流域关中地区,隧洞总长93.8km。评价范围涉及洋县、佛坪、宁陕县、周至县等四县,评价范围广。工程水源区涉及洋县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输水隧洞涉及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至黑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涉及敏感区多,且多为国家级。工程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陕西省关中地区城市生产生活用水,兼顾渭河河道生态用水。

因为引汉济渭工程涉及五个子项目,项目复杂程度高,评价范围横跨秦岭南北,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生态敏感目标众多。所以在开始野外调查前,我们花了近两个月时间通过网上收集文献资料的方式,初步掌握了项目评价区和邻近区域的陆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敏感区现状情况,为野外调查做好了前期准备。引汉济渭工程野外调查先后进行了两次,每次时间长达二十多天。

在第一次野外调查中,刘老师、盛祥、汪垚和我去了工程涉及的四个县市的林业局、农业局、国土局和建设局,收集了林业、农业、土地利用和生态敏感区总体规划资料,并专门拜访了编纂《陕西种子植物名录》的张志英教授,收集了陕西境内的植物种类。我们系统调查了工程涉及的渣场、料场、施工道路和施工区,特别是在生态敏感区内的渣料场,并在这些区域进行了详细了植物样方调查和动物样线调查。这些详细的调查成果为现状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做这个专题报告,附录附表中动植物样方样线调查表就有一百多个。

在第二次野外调查中,我和刘老师、陈吉斌、胡雅静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工程输水线路穿越的秦岭南北植被差异,我们采取自驾的方式沿318国道从秦岭南的安康市宁陕县一路调查到秦岭北的周至县。通过这种缓慢进入的方式,全面了解了植物种类从秦岭南向秦岭北演变的过程。特别是当我们到达秦岭南北分界线时,我们惊喜地发现了仅在秦岭高海拔才分布的麦吊云杉。

通过两次野外调查,我们基本摸清了工程的陆生生态现状,主要的生态敏感区基本情况。同时在两次野外调查中,刘胜祥教授教会我们陆生生态调查过程中很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到相关部门收集资料,如果遇到资料拿不到情况如何处理。其次,就是教会我们自己规划查勘行程。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每天的行程都是提前一天安排的。因为当时工程可研资料只有粗略的工程线路布置图,没有详细的地形分布图。在工程资料不能满足野外调查需要时,到当地购买县级的交通地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到了涉及县市首先购买当地的交通地图,然后规划第二天查勘线路。但是事先规划的行程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我印象很深的是,当我们调查完黄金峡水库后,准备返程到金水镇住宿时,却发现返程的道路堵了,我们回不去了,当天晚上我们在村里农户家里度过了一个没有电灯、没有信号的晚上。后来还有一次,我们要去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渣场调查植被现状,但因为正在修路,路上到处坑坑洼洼,租来的面包车无法前进,我们后来就坐着三轮农用车一路颠簸着前去调查。两次野外调查,我们查勘的一行人经历了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走摇晃得很厉害的索桥,第一次在崖壁上进行植被调查,第一次在乱石丛生的河滩地上行走和植物样方调查这些难忘的经历至今让人回味。

调查路上的各种突发状况,以及老师的各种应对,都是一次次活生生的野外调查实战课堂,让学生们受益匪浅,以致于后来我在野外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状况,都能够从容应对。

在报告的编写过程中,水保所的工程师们给了我许多的帮助,正如刘老师常说的,合作单位的工程师都是我们的导师。项目结束后,我成为了导师们的同一个单位的同行,但是,我一直把他们当做我的导师,因为,我在调水工程等水利工程方面我仍然是一名新兵!

在引汉济渭工程结束后的调水工程生态评价工作主要是由伊美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承担, 每一位参加调水工程生态环境评价的人员都走过了与刘金珍相同的路!在以后的每周脚印回眸里我们将会听到这群年青人平凡而精彩的故事。

刘金珍,女,生态环境评价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2009年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到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一直从事于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和水土保持设计工作。先后参加了引汉济渭工程、湖北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等大型调水工程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