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喙兰——缅怀把论文书写在大地上的蔡希陶先生/刘胜祥/不能遗忘的科学家07/20191007

 资源与环境保护 2020-09-25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名字被命名为物种的名称,大多是学生或者下辈对老师或长辈的尊敬的表现。但是在1936年,后来成为我国二位著名的植物学家——唐进教授(1897—1984)与汪发缵教授(1899—1985)却把蔡希陶先生(1911年4月10日1981年3月9日)的名字作为长喙兰(Tsaiorchis neottianthoides T. Tang et F. T. Wang) in Bull. Fan Mem. Inst. Biol. Bot. 7: 133. 1936)属名。

来自《中国植物志》

 长喙兰形态特征:植株高6-10厘米。茎挺直,圆柱形,无毛。叶片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3-7厘米,宽1-3.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渐狭成短柄,具7脉。总状花序具5-7朵花,长1.5-2厘米;花苞片直立伸展,卵形,渐尖,与子房近等长;子房圆柱状纺锤形,扭转,无毛,连花梗长5.5毫米;花小,淡紫色或粉红色;中萼片长圆状椭圆形,长4.5毫米,先端急尖,具1脉;侧萼片斜狭长圆形,长4毫米,先端急尖,具1脉,伸展;花瓣斜椭圆形,长3.8毫米,先端钝,具1脉,直立伸展;唇瓣基部具距,后部长圆状卵形,近中部稍缢缩,前部扩大,3裂,内面具多数乳头状突起,全长6毫米,近先端宽2毫米,侧裂片镰状半椭圆形,长1.5毫米,中裂片近倒卵形,先端微凹,较侧裂片稍长;距倒卵圆形或近圆筒状,长2.8毫米,末端钝。花期8-9月。

产云南(屏边)、广西(金秀县大瑶山、上林县大明山)。生于山坡或沟谷密林下。模式标本采自云南(屏边)。

蔡希陶先生于1929年9月考入上海光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9月,入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当练习生。而作为胡先骕(毕业于哈佛大学生物系),钱崇澍(麻省安梅学院)的高足唐进和汪发缵已经是小有成就的植物研究人员了。他们为什么对蔡希陶是如此尊重,把一朵鲜花作为礼物献给比自己小10 多岁的一位练习生呢?这位开始默默无闻的非植物学专业的练习生后来是如何成为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的呢?我们翻开厚厚的历史长卷,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美国哈佛大学安德诺树木园 (Arnold Arboretum, Harvard Universiy)Dr. Hu,胡秀英(Shiu-Ying Hu),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位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女性,这位传奇的女士(1908年--2012年),在《中国植物学史上几个先锋人物轶事》一文中,她写到:植物学是一个有兴趣,魔力的冷门科学,从事植物学研究的人,第一要有使命感,其次要健康的身体,坚强的意志,卓绝的人格,中国植物学史上的先锋人物,大部都是这样的人。当我们回顾蔡希陶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时,真切地感到蔡希陶先生同样具备这种宝贵的品质。

蔡希陶在北平静生所工作期间,该所所长胡先骕先生常派他到北平附近采集植物标本。蔡希陶刻苦钻研,自学成才,1931年即与胡先骕合作发表了《四川省唇形花科植物之研究》一文。1932年2月,蔡希陶先生受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的派遣,到云南考察。他走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历尽艰辛,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边远山区开展植物调查和采集。1932年至1934年间,共采集植物标本21 000余号,这些标本为胡先骕唐进、汪发缵、蒋英等大批植物学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植物新物种的资料,这些标本中,其中有427个新种和不少云南新记录,揭开了云南 “植物王国”的面纱,为云南植物学研究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后与俞德浚先生合译《农艺植物起源》,并发表了豆科、蔷薇科和磨芋属等植物的研究论文。考察期间,蔡希陶先生十分关注少数民族的人情风俗,先后创作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很有气派”的多篇文学作品。

蔡希陶先生于193215日进入云南考察(20190105,蔡希陶纪念室,刘胜祥)

20190105,在蔡希陶纪念室里,很意外地发现了我的硕士生导师谭景燊教授的硕士生导师,我的太师傅蒋英先生与蔡希陶先生学术交往的原件,蒋英先生根据蔡希陶先生采集的夹竹桃科植物标本,发表了云南一些新种。在文中,他赞扬蔡先生对云南夹竹桃科植物的采集为异常丰富。这里还有我国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骕先生给蔡希陶先生赠送论文的手迹。我没有看到全文,我判断这份发表的山茶科新种的论文中的材料有许多也是蔡先生采集的,因为胡先生没有到过云南。

我国夹竹桃专家蒋英先生的论文原件(刘胜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190104,)

希陶仁弟惠存,胡先骕赠 1965511——我国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骕先生给蔡希陶先生赠送论文手迹(刘胜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20190104,)

蔡希陶先生(1911410-198139日) 

  蔡希陶先生是中国最早对云南植物进行全面、深入调查的研究者。注重植物学的应用研究,对云南烟草、橡胶两大产业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中国植物资源学的发展。参与创建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及其昆明植物园,并亲自领导中国科学院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及其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创建。主要著作有《四十头牛的悲剧》、《系统植物分类》、《中国植物志》、《植物资源学》、《油瓜落果原因的研究》、《十年来的中国科学-生物学Ⅱ》等。译作有《系统植物分类》

我们在1990年开始编写《植物资源学》查找资料时,收集到许多蔡希陶先生(版纳植物所第一任所长)和裴盛基先生(版纳植物所第二任所长)的有关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材料。在蔡希陶先生去世的11年后,即1992年,我国第一本《植物资源学》专著正式出版(武汉出版社,1992),书中设有一章,详细介绍了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不过,我一直没有机会到蔡先生工作过的地方去拜访。201914日,我到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蔡希陶纪念室,纪念室的所有图片、手迹等实物,我如获至宝地都进行了仔细拍照并作为以后珍贵的收藏之物。

  离纪念室不远处,有一棵他曾发现的龙血树,他的骨灰就埋在此树下,他的一部分骨灰还埋在昆明植物园他手植的水杉树下。他为什么选择龙血树作为他永久安息之地呢?

 

蔡希陶先生骨灰埋在龙血树树下

(刘胜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190105

在纪念室里有一个橱窗的材料揭示了发生在上个世纪有关血竭的一个故事。中药血竭具有治疗跌打损伤的作用,在我国连绵不断的战争历史中,血竭是一种重要的刀伤药。但是,我国不产提取血竭的这种植物。血竭最早出自《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雷敩约撰于公元五世纪公元5世纪的这本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也是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书中记载,血竭是从印度尼西亚和婆罗洲等南洋进口的麒麟竭。棕榈科植物龙血藤(Daemono ropsdraco),如果把它砍断或切开一个口子,像"血"一样的树脂流出来,干后凝结成血块状的东西,中药称之为"血竭"或"麒麟竭"。1500多年来,因国内没有发现此树,此药一直从国外进口。蔡希陶先生经过考证,发现麒麟竭并不是真正的血竭,是明清时代航海事业发达后,从南洋进口的代用品。真正的血竭应是唐宋时代从西域丝绸之路传来的非洲血竭,其基源应是百合科植物龙血树树干产生的树脂。蔡希陶带考察队深入云南边远山区寻找血竭的资源。终于在云南南部发现了剑叶龙血树(Dranaena cochinchinensis)。此树树干产生的红色树脂与非洲血竭相似,可作为进口血竭的代用品,现在,剑叶龙血树已成为重要的药用资源,取代了进口血竭,形成了国产血竭的产业。在中国,血竭与“云南白药”齐名,被称为“云南红药”,人们视其为治疗伤科和血液病的“活血之圣药”。当年“雨林牌血获得过国家金奖。

雨林牌血竭(刘胜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190105)  

这是民族植物学研究的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也是我们植物资源学教学中经常要引用的一个实例。同时,蔡希陶先生的这项研究结果还澄清了中医药文献、民间、甚至药典对血竭认知的混乱。

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往往记住的是歌手的名字,词作者和曲作者记得的人较少。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为了打破国际封锁,在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种植橡胶树的故事许多人会记忆犹新。但是,橡胶树如何种?种在哪里?即橡胶树种植适宜区域在哪里?是决定大规模种植行动的先决条件,是谁做了这项重要工作估计知道人很少,我在蔡希陶纪念室里找到了蔡希陶先生对我国橡胶树种植适宜区域所作出做出的重要贡献的一些原件资料。在蔡希陶先生去世后的第二年,即1982年,《橡胶树在北纬18度~24度大面积栽培技术》获国家科委发明一等奖(1982年)。

《橡胶树在北纬18度~24度大面积栽培技术》获国家科委发明一等奖(1982年)(刘胜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190104)。

   《大英百科全书》记载:“橡胶树仅生长在界线分明的热带地区大约赤道南或北10度以内。”我国海南岛位于北纬18度9分至20度11分之间,所以西方判定中国没有一寸土地能使橡胶树存活。但是历史却记载中国引种过橡胶树。1876年,英国人威克姆(H.Wickham)将7万颗橡胶树种子悄悄地运出了巴西,送往英国,橡胶树从西半球来到了东半球。1877年22株三叶橡胶树被运至新加坡,1898年传到马来半岛种植。中国最早的三叶橡胶树就是在1904年从当时还属于马来西亚的新加坡引进的。当时,云南省盈江县的干崖土司刀安仁先生,远渡重洋,率先从海外将热带树种巴西三叶橡胶树,引种到云南省盈江县新城凤凰山种植。这是中国最早从海外引种的天然橡胶树。为了找到橡胶树和宜林地,不惑之年的蔡希陶再次请缨出征。他的团队在边境地区不顾残匪的出没频繁,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走遍了滇西南等地的山山水水,大小坝子,终于找到了橡胶树并根据橡胶树成活的区域,划定了橡胶树宜林地区域。蔡希陶通过活生生的实例证明了在中国北纬21度--24度之间的广阔土地上,是适宜橡胶栽培生长的地区,从而结束了中国无橡胶宜林地的历史,打破了当时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橡胶禁运的美梦。既然北纬21度--24度之间橡胶树可以种植,那么海南岛北纬18度的区域种植橡胶树就更不在话下。蔡希陶主持的《橡胶树在北纬18度~24度大面积栽培技术》获国家科委发明一等奖(1982年)就众望所归。原产于巴西亚马逊河亚马孙河流域的橡胶树新的种植地区——中国从此成为自主生产橡胶国。目前,中国天然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五位。形成了以云南省、海南省、广东省为主的三大橡胶种植基地和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我国天然橡胶的大面积种植成功,是世界橡胶种植史上的一个奇迹。我国不仅使天然橡胶的种植突破北纬17°线,大面积北移种植成功,而且最高种植纬度到达北纬24°,全世界为之震惊!

在蔡希陶纪念室里,我只见到了一个发明证书,没有看到相关的论文与论著。蔡希陶先生的确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了。

    最近,我又看了一次根据蔡希陶先生的生平拍成的连续剧《大地之子-蔡希陶》,它真实地讲述了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从1921年15岁时起一直到1981年71岁病逝的长达50年的生活写照,真实的描写了蔡希陶先生为植物学、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的无数贡献和一生中的坎坷经历。我曾在本公众号上分三次介绍过蔡希陶先生对我国植物学的贡献,这次借“不能遗忘的科学家”栏目。再次重温了一次蔡先生不平凡的事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