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生态影响》《征求意见稿》有感/徐辉/环评论坛07/20191130

 资源与环境保护 2020-09-25

学习《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征求意见稿)》有感

前段时间,公司集中学习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我重点关注的是生态遥感这一块。众所周知,遥感技术已经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深度融合,为定量描述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次《征求意见稿》有7处内容涉及到了遥感,比2011版的导则多了2处。明确了遥感作为生态监测的方法之一,并在新增的动物迁徙(或洄游)路线图中要求以遥感影像图为底图。这说明作为一种能够反应特定区域地表真实状况的影像数据,遥感影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我们全面、客观、实时了解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依据。但如何保证遥感影像真实的反应地表信息,或者说,选取怎样的遥感影像来直观反映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呢?这需要对遥感影像信息源所包含的内容做出具体的规定,我认为遥感影像类型、成像时间、空间分辨率、预处理方式以及波段组合方式是遥感影像信息源中必须要交代的。

(一)成像时间

遥感影像的成像时间能反映工程建设实施与否,如果选择工程实施前的影像,那么我们无法得知工程实施后对宏观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如果选择工程实施后的影像,那么我们只能得知宏观现状。因此,如果需要摸清工程实施前后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我们可以借助前后多期遥感影像的对比来大概了解施工前后以及最近的地表恢复情况,当然,如果想要量化的数据,我们可以借助解译结果对工程产生的影响进行量化评价。

(二)空间分辨率

遥感影像分辨率通常包括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以及光谱分辨率,而其中空间分辨率往往以直观的数字更吸引我们的注意,它是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1]。下图分别展示了相同区域30m、15m、10m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可以看出更高空间分辨率能展现出更为详细的地表信息。因此,针对不同工程类型以及其产生的影响范围、深度,选择合适的影像空间分辨率至关重要。

(三)预处理方式

遥感数据预处理是获取优质遥感基础基础影像的第一步[2],一般的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图像融合、裁剪、镶嵌等。其中,辐射校正又包含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地形校正等。下图展现了高分二号遥感影像预处理前后的差别。

 

可以看出,经过预处理后的遥感影像无论是在辐射失真上,还是在几何畸变以及空间分辨率上都有较大改善。因此,在遥感信息源中有必要说明遥感影像的预处理方式。

(四)波段组合方式

相比于单波段全色遥感影像来看,多波段(多光谱)遥感影像能够获取地物发射的多个波段的光谱信息,将不同的波段分别赋予RGB三色能够得到彩色影像。下图分别展示了真彩色合成和标准假彩色合成后的Sentinel-2A遥感影像,可以看出,与真彩色合成影像相比,标准假彩色合成影像突出了植被信息,有助于准确区分林地、耕地以及库塘等。

综上来看,为最大程度的发挥遥感影像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作用,我们必须注意遥感影像的成像时间、空间分辨率、预处理方式以及波段组合方式。

参考文献:

[1] 梅安新. 遥感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 祝佳. Landsat8卫星遥感数据预处理方法[J]. 国土资源遥感, 2016, 28(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