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雁形目鸟类10种/王述潮/湖北鸟类资源004/20200813

 资源与环境保护 2020-09-25

雁形目 ANSERIFORMES

鸭科 Anatidae

1.罗纹鸭Anas falcate

形态特征:体长约50cm的中型游禽。雄雌异形异色,雄鸟头部为带金属光泽的紫红色,额部近嘴基处有一很小的白色色块;后颈及颈侧的羽毛略长,垂于脑后,为带金属光泽的绿色;颌部有一月牙形的横白斑,白斑下部为一条很细的暗绿色颈环;胸部密布黑色的波状纹,两侧的尾下覆羽奶油黄色,在臀部形成两块类似雄性绿翅鸭的“奶油屁股”;雄鸟最显著的特征是它伸长并向下弯曲呈镰刀状的三级飞羽,长长地拖在水中,这是其他鸟类所不具有的。雌性以深棕色和黑色为基色,不具有雄性特有的镰刀状三级飞羽,造成辨识上的困难,尾羽略长而尖,但不似针尾鸭雌鸟那般体形修长,头形和躯体体形隐约可见雄性的影子可以作为辨识的依据。

虹膜褐;上嘴黑褐色;跗蹠橄榄灰色,爪青灰色。

生态习性:喜成队栖息于内陆湖泊、沼泽、河流等处的平静水面,较少见于沿海地区。白天喜在近水的灌丛中休息,晨昏飞向农田湖泊的浅水处觅食。

植食性鸟类,他们的食谱包括水藻、植物种子等。

保护:《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5)近危级别(NT)。

分布概况:湖北省内沿长江周边等湿地有分布,冬候鸟。

罗纹鸭♂

(来源:维基百科)

罗纹鸭♀

(来源:维基百科)

2.赤颈鸭Anas Penelope

形态特征:体长44~51cm的小、中型游禽。雄雌异形异色。雄鸟头部、颈部棕红色,额头部分则为耀眼的金黄色,红棕色背景下的金黄色额头非常鲜艳,是本物种独有的特征,颌下和喉部暗褐色;上体自上背以下均以灰白色为基色;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均为饱满的黑色,初级飞羽黑色,翼镜翠绿色镶有黑色边框,次级覆羽纯白色,飞行中的雄鸟双翅黑色、白色和翠绿色相间非常悦目;胸部为杂以灰色的淡红褐色,与颈部饱满的红褐色有着明显的分界,两胁灰色,腹部纯白色。雌鸟通体棕褐色;头顶和后颈杂以浅褐色细纹,上背杂有深褐色横斑;腹纯白;翼上覆羽灰褐;三级飞羽外白或灰白;翼镜灰褐色。

虹膜棕褐;嘴峰蓝灰色,尖端近黑色;跗蹠铅蓝色,蹼和爪黑褐色。

生态习性:经常活动在浅水水域,可见于不深的沼泽、湖泊以及河流的沿岸地区,尤其常见于水草丛生的岸边,偶尔也见于开阔水面,能潜水。离水升起时呈直线起飞,迁徙时常与其他雁形目鸟类结成大群。在越冬期中,主要吃植物性物质,包括茎、根等。

保护:《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5)无危级别(LC)。

分布概况:湖北省内沿长江周边等湿地有分布,冬候鸟。

赤颈鸭

(来源:维基百科)

赤颈鸭

(来源:鸟网)

3.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

形态特征:体长47~62cm的中型游禽。雄性头和颈呈辉亮的翠金绿色,颏近黑色;颈基有一道狭窄的白色领环。两翅灰褐色;翼镜呈金属紫蓝色。上胸两侧浓栗色;下胸两侧和两胁灰白色;腹淡色;尾下覆羽绒黑色。雌性头顶至枕后黑色,头侧、后颈和颈侧浅棕红色,杂有黑褐色细纹,贯眼纹黑褐色;上体全为黑褐色,而具棕黄或棕白色羽缘和“V”形斑;尾羽亦然。两翅与雄鸟相似,但三级飞羽较雄鸟暗;颏和前颈纯浅棕红色;下体余部浅棕或棕白色;并杂有暗褐色粗斑或纵纹。

虹膜棕褐色;雄鸭嘴橄榄绿色,嘴甲黑色,跗蹠红色;雌鸭嘴黑褐色,嘴端暗棕黄色;跗蹠橙黄色;雌雄的爪均黑色。

生态习性:栖居于水浅而水生植物丰盛的湖泊、池沼,冬季在水库、江湾、河口等处也随时可见。在我国南方,它们留居时间为10月中旬至4月初,是构成越冬鸭类的主要类群之一。除繁殖期外,它们总是结群活动。性杂食,由于地区和季节的不同,它们的食物也不一样。总的来看,是以野生植物的种子、芽、茎叶,谷物,藻类,软体动物和昆虫为食。

保护:湖北省级;《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5)无危级别(LC)。

分布概况:湖北各地湖泊和河滩等湿地均有分布,冬候鸟。

绿头鸭

(来源:维基百科)

绿头鸭♀

(来源:维基百科)

4.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

形态特征:体长50~64cm的中型游禽。头色浅,顶及眼线色深,嘴黑而嘴端黄且于繁殖期黄色嘴端顶尖有一黑点为本种特征。喉及颊皮黄。白色的三级飞羽有时停栖时可见,飞行时甚明显。两性同色,但雌鸟较黯淡。

虹膜黑褐,外圈呈橙黄色;嘴蓝黑,其三分之一或更少部分为橙黄色先端,嘴甲尖端稍黑色,跗蹠和趾橙黄色,爪黑色。

生态习性:是最常见且数量最多的种类之一。3月中旬飞往北方繁殖,9月底10月初南迁,途径华北,至10月中旬以后大量出现于长江中、下游。在南方越冬地区,它们总是构成该地水禽的优势种。斑嘴鸭与绿头鸭关系密切,在换羽区和越冬地,它们常在一起混群。

栖居在内陆的大小湖泊、河流、水库及沟渠的水面上。善于游泳和潜水,常见5~20只结群活动。在沿海地带,大多栖于岛屿或海岸的崖石上。晨昏时,便飞往附近稻田、沟渠、泥塘中觅食。

性杂食,但以植物为主。它主要吃松藻、浮躁、芦苇嫩根、牵牛花种子、水草和少量螺类及昆虫等。

保护:《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5)无危级别(LC)。

分布概况:湖北各地湖泊和河滩等湿地均有分布,夏候鸟和冬候鸟。

斑嘴鸭

(来源:维基百科)

斑嘴鸭

(来源:维基百科)

5.针尾鸭Anas acuta

形态特征:体长43~72cm的小、中型游禽。雄性体侧布满淡褐色与白色交杂的扇贝形横纹,头棕褐色,从胸部一直延伸到颈后部均为耀眼的乳白色,这条乳白色的色带在颈后延伸甚长,有如一条白色的宝剑插入头顶的褐色区域,这是鉴别雄性针尾鸭的一大特征;两翼灰色具绿铜色翼镜;两根中央尾羽极夸张的长,并且翘翘地指向天空,这也是针尾鸭名字的来历。雌鸟黯淡褐色,上体多黑斑;下体皮黄,胸部具黑点;两翼灰翼镜褐;嘴及脚灰色。与其他雌鸭区别于体形更修长,尾形尖。

虹膜深褐色;上嘴暗铅色,嘴甲与下嘴黑褐;跗蹠灰黑色,爪黑色。

生态习性:在迁徙时,只要有食料,各种类型的内陆河流、湖泊、草洼地都有它们的踪迹,一般仅三、五只,有时多达几十只在水面活动。在开阔的沿海地带,特别是空旷的海湾、海港等,常见它们一、二百只结群飞行。迁来我国越冬的数量,并不很多。它们同种集群,但也常混在别种的鸭群中。生性极怕人,稍有动静,立即起飞。翅强善飞,而且飞得比其他鸭类为快。

性杂食。在越冬期中,植物性食料占多数。白天大多集中隐藏在浸水地上大面积的芦苇丛中,或在大湖中休息游荡,夜晚则到浅水处和田野间找吃。

保护:《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5)无危级别(LC)。

分布概况:湖北各地湖泊和河滩等湿地均有分布,旅鸟和冬候鸟。

针尾鸭

(来源:维基百科)

针尾鸭

(来源:维基百科)

6.绿翅鸭Anas crecca

形态特征:体长约37cm的小型鸭类。是体形最小的河鸭属鸟类之一,仅为常见的绿头鸭的2/3。雄雌异形异色,雄鸟头颈部基色为栗褐色,从两侧眼周开始直到颈侧分布者一条绿色的色带,呈逗号的形状,而脸上的这个“绿色大逗号”也是辨识绿翅鸭雄鸟的重要特征;上背、肩部、两胁远看灰色,进看则为白色底色上密布黑色幼细横纹;下背和腰部褐色,尾上覆羽黑色;翼镜为与头部“大逗号”相同的翠绿色,初级飞羽最外侧一枚白色,当双翅收拢时在上体和下体之间形成一条醒目的白色横带,这也是鉴别本物种的重要特征;胸部和上腹部淡褐色,具深褐色的圆斑,尾下覆羽为奶黄色,在臀部形成一块具有黑色绒边的奶黄色块,这是鉴别本物种的第三大特征。雌鸟为雄鸟的暗色版本,通体以褐色为基调,并不具有雄鸟所具有的“面部大逗号”、“体侧白线”和“奶油屁股”这三大特征,但雌鸟保持了翠绿色的翼镜,并有着非常小巧的身材,这都是本物种雌鸟的鉴别特征。

虹膜淡褐色;嘴黑色,下嘴较淡:跗蹠棕褐,爪黑色。

生态习性:每年8~10月间陆续从北方飞来我国南部,次年3~5月又结群北返。迁徙时,成群飞行,往往结成大群,数达成千上万只。冬时在我国南部,特别是东南部一带的湖泊、河流及近岸的海面上,都常见到它们在昼夜之间结群来往于栖息地与食场之间,这是我国冬季最常见而数量最多的一种水鸭。常与其他水鸭、特别是与白眉鸭混群飞行。主要栖息于远离人类活动的广阔、水浅而难以通航的大形湖泊。主要以稻谷、草籽、螺蛳、软体小动物等为食。至于取食情况,绿翅鸭与其他野鸭不同,几乎全天都得见它在稻田取食,早晚比较繁忙,直至夜间有些还停留在水田找吃。

保护:《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5)无危级别(LC)。

分布概况:湖北各地湖泊和河滩等湿地均有分布,冬候鸟。

绿翅鸭

(来源:维基百科)

绿翅鸭

(来源:维基百科)

7.花脸鸭Anas formosa

形态特征:体长约37~44cm的小型鸭类。雄性头顶及后颈上部黑褐色;眼后有一宽阔的翠绿色纵纹延伸至后颈下部;脸部由黄、绿、黑、白等多种色彩组成的花斑状极为醒目。胸侧和尾基两侧各有一条垂直白带;头和颈的两侧大都棕白色。上背和两胁均蓝灰色,而密杂以黑褐色波状细形横斑;下背以至尾上覆羽暗褐色,各羽边缘较淡;内侧肩羽形较细长,其外羽片绒黑色,而有棕红色宽边,内羽片棕白色,形成了黑、棕、白三色相间的狭长纵纹,极为夺目;胸淡棕,满布以深褐色点滴状斑;腹纯白色,尾下覆羽黑褐色;下胸两侧具一白色宽阔横斑;下胁之后亦有一条白色宽斑。雌性上体自额至尾大都暗褐色,各羽边缘稍淡;头顶褐色较浓近黑色,密杂以棕色羽端;外侧尾羽的内侧边缘近白色;两翅与雄者相似,但翼镜较小,而铜绿色的辉亮亦差;头和颈的两侧白色,而杂以暗褐色细纹;颏棕白色;喉与前颈纯白色;眼先在嘴基处有一棕白色椭圆斑;眼后上方还有一条同色的眉纹;胸与雄鸭相似,但点斑较少;腹亦白色,下腹中央微具淡褐色粗斑;两胁暗褐色,各羽边缘浅棕色,向后变白色;尾下覆羽白色而具有褐色轴纹。

虹膜棕色,或稍带褐色;嘴黑色;跗蹠石板蓝色,爪青黑色。

生态习性:在我国东部,每年9~10月间南迁,3月中旬到4月间北返。越冬主要在在长江流域及我国东南部。在越冬区常见于各种类型的内陆河川、湖泊等。常聚成小群,白天与其他野鸭在水草浮漂的水面上混集休息;夜晚飞往田野、沟渠或河湖的浅水处找吃。食料种类是比较广泛的,主要以稻谷、草籽、田螺、软体小动物等为食。

保护:《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5)近危级别(NT)。

分布概况:湖北各地湖泊和河滩等湿地均有分布,冬候鸟和旅鸟。

花脸鸭♂

(来源:维基百科)

花脸鸭♀

(来源:维基百科)

8.赤嘴潜鸭Netta rufina

形态特征:体长约45~55cm的小、中型鸭类。雄鸟头浓栗色,具淡棕黄色羽冠。上体暗褐色,翼镜白色,嘴赤红色。下体黑色,两胁白色,特征极明显,野外容易辨别。雌鸟通体褐色,头的两侧、颈侧以及颏和喉灰白色,飞翔时翼上和翼下大型白斑极为醒目。

虹膜红色或棕色或棕褐色;嘴红色,前端较淡,或灰褐色、外缘粉红;跗蹠土黄色或淡黄褐色。

生态习性:这是一种较大而笨重的野鸭,迟钝而不甚畏人。常见它们在蒲苇滩边和湖心岛上安详地停歇。在繁殖区,它们喜栖于蒲苇茂盛的河湾、航道两侧,有时也在近苇滩的小片旱地和孤岛上;开阔的水面上则数量很少。性较沉默,甚至在春天也很少听到它们的叫声。常潜入水中觅食藻类,鱼虾等。

保护:《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5)无危级别(LC)。

分布概况:湖北部分湖泊和河滩有分布,分布较少,夏候鸟。

赤嘴潜鸭

(来源:维基百科)

赤嘴潜鸭

(来源:维基百科)

9.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

形态特征:体长约42~49cm的小、中型鸭类。雄性的头颈部栗红色,上背、胸部和尾部为地道的黑色,而下背和两肩为污白色,并有幼细的黑色横纹,喙灰蓝色。雄性从头到尾颜色由蓝到红到黑到白再到黑,变化鲜明,颇为抢眼。

雌性是雄性的哑色版本,颜色分布与雄鸟近似,但以棕色调为主,不似雄鸟那般色彩鲜明。

虹膜黄;嘴淡蓝色,基部和尖端淡黑色,跗蹠和趾铅色。

生态习性:内陆性候鸟,常见于芦苇丛生和掩盖条件较好的水面,沿海一带很少见到。在非繁殖期,集成大群,有时还和凤头潜鸭混群,活动于湖泊、沼泽和其他开阔水面。红头潜鸭很善于潜水,往往潜入深水中觅食,常在水中互相追击潜水,在陆地上行走则比较困难。11月份开始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次年2月份开始逐渐北返。

食谱以吃马来眼子菜为主,谷粒吃的很少。动物性食物有软体动物、鱼、蛙等。

保护:《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5)无危级别(LC)。

分布概况:湖北各地湖泊和河滩等湿地均有分布,冬候鸟和旅鸟。

红头潜鸭♂

(来源:鸟网)

红头潜鸭♀

(来源:维基百科)

10.青头潜鸭Aythya baeri

形态特征:体长约42~48cm的小、中型鸭类,体形与红头潜鸭相仿。雄性的头颈部黑色,并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上体黑核色,胸深褐,腹部及两肋白色,胸部的褐色区域和腹部的白色区域截然分开泾渭分明;翼下羽及二级飞羽白色,飞行时可以从下方观察到明显的黑色翅缘。

雌性的头颈部黑色,胸部淡棕色,翼镜和尾下覆羽白色。

与形态接近的白眼潜鸭相比,青头潜鸭的棕色多些,赤褐色少些,腹部白色延及体侧。

虹膜白色或淡黄色;嘴深灰色,嘴甲和嘴基黑色;跗蹠铅灰色。

生态习性:常活动于丛林环绕的湖泊池塘江河等水面上,栖息于多水生植物和芦苇的湿地,常能在沿海地区见到,迁徙季节和越冬季节常集成规模约十余只到上百只的小群,活动于太湖等开阔水面并与凤头潜鸭混群。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鸟类,他们的食谱包括,水草、杂草种子和一些软体动物。

保护:《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5)极危级别(CR)。

分布概况:湖北省内沿长江周边等湿地有分布,数量非常稀少,极其罕见,冬候鸟。

青头潜鸭

(来源:鸟网)

青头潜鸭

(来源:维基百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