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雁形目鸟类10种/何欢/湖北鸟类资源005/20200820

 资源与环境保护 2020-09-25

雁形目 ANSERIFORMES

鸭科 Anatidae

1.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

英文名:Common Pochard

形态特征:雄性成鸟(繁殖羽):头和上颈栗红色;颏有一小白斑;下颈、上背和上胸为辉棕黑色,下颈羽端沾栗色,上胸羽端微白色;下背、两肩、翅上的三级飞羽、内侧覆羽以及两胁均为灰色,缀以明显黑色波状细斑;腰和尾的上下覆羽均黑色;翅上的外侧覆羽灰褐色;初级飞羽灰褐色,外羽片和羽端处杂以黑色波状细斑,羽端白色;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尾羽灰褐色;下胸及腹均灰色,下腹有不规则的黑色细斑。

雌鸭的头和颈棕褐色;胸暗黄褐色;腹部灰褐色;其余部分与雄鸭相同。

虹膜黄;嘴淡蓝色,基部和尖端淡黑色,跗蹠和趾铅色。

生物与生态学:红头潜鸭是一种内陆性候鸟,常见于芦苇丛生和掩盖条件较好的水面,沿海一带很少见到。在非繁殖期,集成大群,有时还和凤头潜鸭混群,活动于湖泊、沼泽和其他开阔水面。红头潜鸭很善于潜水,往往潜入深水中觅食,常在水中互相追击潜水,在陆地上行走则比较困难。红头潜鸭11月份开始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次年2月份开始逐渐北返。

红头潜鸭爱吃马来眼子菜,谷粒吃的很少。动物性食物有软体动物、鱼、蛙等。

保护:《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5)无危级别(LC)。

分布:繁殖在新疆天山;迁徙时见于我国东北西北部,新疆西部和中部,河北,山东,山西,甘肃西北,青海,南抵西藏南部等地;越冬在长江流域,南至福建、广东沿海;台湾罕见。

红头潜鸭♂

(来源:鸟网)

红头潜鸭♀

(来源:鸟网)

2.青头潜鸭Aythya baeri

英文名:Baer's Pochard

形态特征:雄性成鸟(繁殖羽):头和颈黑色,并具有绿色光泽;颏部有一小块三角形的白斑;上体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色较浓;下背和两肩满杂以褐色蠹斑;初级飞羽的羽端和外羽片暗褐色,第1枚内羽片近灰色,2~4枚枚转灰白色,从第5枚开始几乎整个羽片变为灰白色,仅端部黑褐色;次级飞羽白色,形成明显的翼镜,端部有一暗褐色横带,边缘有白色狭纹,三级飞羽暗褐色,并有绿色光泽;胸部暗栗色;腹部白色与胸部栗色截然分开,下腹杂以褐斑;两胁淡栗褐色,羽有白端;尾下覆羽洁白。

雌鸭头、颈黑褐色,胸部淡棕色。翼镜和尾下覆羽两性均白色。

虹膜白色(♂)或淡黄色(♀);嘴深灰色,嘴甲和嘴基黑色;跗蹠铅灰色。

生物与生态学:此种潜鸭性胆怯,翅强有力,飞行和行走都很快,常迅速地活动于被丛林围绕的江河和池塘的水面上,栖息于多水生植物和芦苇的低地小湖,为沿海一带常见的一种潜鸭。在河北省春、秋季节迁经的时候比较常见,一般十余只结成小群,略呈楔形行列,低空飞行。冬季在太湖地区此鸭亦喜集群,每群少仅十多只,多达近百只,并有与凤头潜鸭混群的现象。

食物以各种水草、杂草种子和软体动物等为主。

保护:《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5)极危级别(CR)。

分布:在我国境内繁殖于东北西北部、北部、中部、西南部及河北省的东北部,以至北京郊区;迁经河北省南部、山东、河南等地,到长江中、下游以至福建、广东等地越冬。

青头潜鸭♂

(来源:鸟网)

青头潜鸭♀

(来源:鸟网)

3.白眼潜鸭Aythya nyroca

英文名:Ferruginous Pochard

形态特征:雄性成鸟(繁殖羽):头和颈浓栗色,颏尖有一小块三角形的白斑,颈的基部有一不明显的黑褐色领环;上体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色较浓;上背和两肩有不甚明显的棕色虫蠹斑,有些羽毛具棕色的端缘;胸和胸侧与头、颈同色,而与上腹的白色截然分开,下腹淡褐色沾棕色;两胁栗褐色,具白色羽端,尾下覆羽洁白。

雌鸭的头和颈棕褐色,后颈褐色较浓,其他部位与雄鸭相似,雌雄两翼均具白色翼镜。

虹膜银白色(♂),灰褐色(♀);嘴灰黑或黑色,跗蹠银灰、橄榄绿或灰黑色。

生物与生态学:白眼潜鸭是古北界南部典型的淡水潜鸭;善于潜水,但在水下停留的时间并不太长;常出没于富有水生生物和苇丛的淡水或半碱水的湖沼、池塘和低湿地,冬季见于湖泊和海湾;常在有芦苇的水草附近活动,并潜伏在其中。晨昏常在浅水池中觅食。雄鸭叫声一般似哮喘声,雌鸭叫声更粗一些。巢筑在隐蔽的靠近水边的芦苇和水草丛中。

杂食性,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兼食一些动物性物质。动物性食物有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蠕虫、蛙及小鱼等,植物性食物有球茎、嫩枝、芽、树叶和水生植物的种子等。

保护:《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5)近危级别(NT)。

分布:繁殖在新疆北部和西部,内蒙古乌梁素海及西藏南部;迁徙时见于甘肃、陕西南部、四川北部、云南、广西西南部;冬季罕见于山东、湖南等地。

白眼潜鸭♂

(来源:鸟网)

白眼潜鸭♀

(来源:鸟网)

4.凤头潜鸭Aythya fuligula

英文名:Tufted Duck

形态特征:雄性成鸟(繁殖羽):头和颈黑色而具金属紫色光泽,后头有突出丛生的同色羽毛,形成长而下垂的冠羽;胸、背、腰,包括两翅的覆羽和尾的上下覆羽等均为深黑色;下背和肩羽及翅上的内侧覆羽等散布有粉粒状纤细的乳白色点斑;翅上外侧初级飞羽的外羽片黑褐色,内羽片浅褐色,各羽端部黑褐色,羽尖淡褐色;从第4枚初级飞羽起,飞羽外羽片的近基部转为白色,并向内侧渐形增大;外侧次级飞羽白色,而具宽阔黑端,在翅上形成白色翼镜;内侧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黑褐色;尾羽褐色;腹和两胁纯白;腹的白色与胸的黑色界限明显;肛周与尾下覆羽同色;腋羽亦纯白。

雌鸟与雄鸟羽色相似,但黑色部分为褐色所代替,腹部白色带褐。

虹膜辉黄色;嘴灰蓝或深灰到暗铅灰色,嘴甲近黑色;跗蹠与嘴同色,关节处较暗;蹼黑色。

生物与生态学:凤头潜鸭是一种普通的迁徙鸭类;迁徙时常集成大群,冬季群集亦大,有时与斑背潜鸭、青头潜鸭、红头潜鸭混群,活动于内陆河流、池塘以及其他的开阔水面。它们主要在白天取食,夜间栖息于近岸的软泥滩,或在离岸不远的水面上漂浮,也有个别迁至内湖活动的。善于游泳和潜水,可潜入水下数米觅食,一般能潜入水中3~5分钟。它们很少在浅水或混浊的水面上活动,常在碧波荡漾的湖中随波漂游。在水面游泳时,尾不是与水面平行而是向下垂拖;由水面飞起比较困难;在陆地上行走很笨拙。叫声粗糙单调。

凤头潜鸭的食物以动物性物质为主,如软体动物、虾、蟹、小鱼、蝌蚪等,尤嗜食软体动物,在贝类养殖区常取食文蛤;除此而外,也兼吃一些水生植物,较少吃谷粒。

保护:《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5)无危级别(LC)。

分布:迁徙时,见于我国东北的西北部及中部,新疆西部及中部,西藏南部,青海东部及柴达木盆地,甘肃兰州一带,四川西北部,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青岛等地;在云南西部以东,山东以南的近水地区越冬;台湾罕见。很有可能在我国东北繁殖。

凤头潜鸭♂

(来源:鸟网)

凤头潜鸭♀

(来源:鸟网)

5.斑背潜鸭Aythya marila

英文名:Greater Scaup

形态特征:雄性成鸟(繁殖羽):头和颈的羽毛犹如天鹅绒般柔软,纯黑色,并大部闪着紫色光泽;头和颈等的两侧却具金属绿色反光;上背、腰、胸和尾的上下覆羽等均为黑色;下背和肩羽白色,满杂以黑色狭窄的波状横斑;翅上覆羽淡黑褐色,并具棕白色的蠹状细斑;外侧四枚初级飞羽黑褐色,内羽片除羽端外褐色较淡;从第5枚起,外羽片转为近白色,羽端仍黑褐色;次级飞羽白色,构成明显的白色翼镜,羽端淡黑褐色;腹部和两胁纯白,下腹混杂有稀疏的暗褐色细斑;尾羽淡黑褐色;翅下覆羽和腋羽均白色。

雌鸭嘴的基部有一白色宽环;翼镜亦为白色;腹部灰白色,两胁浅褐色,杂以白色;其余体部大都为褐色,下背和肩羽微有白色斑。

虹膜亮黄色;嘴蓝;跗蹠和趾铅蓝色,爪黑色。

生物与生态学:斑背潜鸭不在我国境内繁殖。迁徙时见于内陆水面;冬季集大群在南方海岸、海港和河口,以及池塘和河流等,并常与凤头潜鸭混群越冬。平时在水面或水下穿花似地互相追击,善于潜入水中取食。飞行时翅强有力,速度较快;在陆地上行走却很笨拙和缓慢。

主要以动物性物质为主,如贻贝(即淡菜)、小鱼、甲壳类等,而以软体动物为主。植物性食物有水草及苜蓿种子。

保护:《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5)无危级别(LC)。

分布:迁徙时,见于我国东北南部辽河和鸭绿江流域、东北西南部绥中,河北,山东烟台、青岛等地;越冬在长江以南的东部各省,以至广东、广西等地;罕见于台湾。

斑背潜鸭♂

(来源:鸟网)

斑背潜鸭♀

(来源:鸟网)

6.斑脸海番鸭Melanitta fusca

英文名:White-winged Scoter

形态特征:雄性成鸟:通体羽毛黑色,并有紫色光泽,有些羽毛的边缘带淡棕色;额、头顶、颏、喉与前颈棕黑色;上嘴基部有红、黄、黑色的肉瘤;眼后有一白色新月形小斑;翅上翼镜白色。

雌鸟棕黑色,耳部和上嘴基部具浅白色块斑。虹膜褐色。嘴黑色,先端浅绿色,嘴甲血红色(♂),或最黑而带紫色(♀),蹼黑色,爪黑褐色。

生物与生态学:冬季栖息在沿海海滩,春夏到内陆淡水河湖间,在湖沼地区营巢繁殖。能潜入深水捕食贝类、甲壳动物,有时也取食部分绿色植物。

保护:《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5)近危级别(NT)。

分布:东北中部哈尔滨、安达(旅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自河北至台湾海峡(旅鸟、冬候鸟。在国外,繁殖在东西伯利亚北部,欧洲北部及北美洲西北部;越冬在西伯利亚东部沿海,朝鲜,日本,欧洲西部沿海及北美洲的东西两海岸一带。

斑脸海番鸭♂

(来源:鸟网)

斑脸海番鸭♀

(来源:鸟网)

7.鹊鸭Bucephala clangula

英文名:Common Goldeneye

形态特征:雄性成鸟(繁殖羽):头和上颈为黑色,并有紫蓝色金属光辉;两颊近嘴基处各有一个大形白色圆斑;下颈白色;外侧肩羽白色,外羽片边缘黑色,形成黑纹;背、内侧肩羽、腰、尾上覆羽及尾羽全黑色;翅大都黑褐色;次级飞羽和中覆羽白色,大覆羽亦白色,而具黑端;这些白羽在翅上合成一块大片白斑。胸、腹及两胁白色,近腰侧略杂以黑色条纹;肛周灰褐而有白点;尾下覆羽白色。

雌鸭体形略小,头和颈褐色,颊无白斑;颈基有污白色圆环;上体淡黑褐;余部与雄鸟略同。

虹膜金黄色;嘴黑色;跗蹠黄而具黑蹼,爪黑褐色。雌鸭虹膜与雄鸭相似;嘴为角褐色;跗蹠黄褐色,蹼暗黑,爪橙褐色。

生物与生态学:严寒季节,鹊鸭在我国沿海海域越冬,它们成群漂游在海面上,群集从4、5只几十只,以至近千只。性很机警,距人较远即飞离,一般不易靠近。善游泳,能长时间潜入水下。每年3月,鹊鸭开始由南往北迁徙,抵我国黑龙江省呼伦贝尔盟地区繁殖。

主要以动物性物质为主,如贝类、小鱼、甲壳类等,而以软体动物为主。

保护:《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5)无危级别(LC)。

分布:鹊鸭在国内可能繁殖于东北的西北部。迁徙时经过东北全部、华北,西抵甘肃西部、青海东北部而至新疆西部;越冬于华北沿海一带及以南地区,西至西藏南部,东至福建、广东;偶见于台湾。

鹊鸭♂

(来源:鸟网)

鹊鸭♀

(来源:鸟网)

8.斑头秋沙鸭Mergellus albellus

英文名:Smew

形态特征:雄性成鸟(繁殖羽):眼先和眼周黑色,成块斑状;枕部中央白色,两侧黑色,羽均延长形成羽冠;头部其余部分全为白色。颈白色;背黑色,上背最前处的白羽具有黑端,相连而成两条半圆环狭带,下达至胸侧。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黑褐色,初级飞羽的羽干在下面呈白色;外侧次级飞羽黑而具白端,其次2、3枚内侧次级飞羽的外羽片白色或银灰色;其余次级飞羽均乌灰色;大覆羽黑色,羽端白色,小覆羽亦黑色,独中覆羽全白,因而在翅上形成一个大形明显的翼镜。肩羽在前的为白色,在后的为暗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尾羽银灰色。下体白色,体侧羽毛具黑褐色波状细纹。

雌鸟头顶栗色,上体黑褐色,下体白色。

虹膜红色(♂)或褐色(♀);嘴和跗蹠铅灰色(♂)或灰绿色(♀)。

生物与生态学:在我国,常栖息于湖泊、河流和池塘等处,有时亦至潮湿地带。它们喜至小而平静的水池中。在华北地区,它是普通的候鸟。每当春季冰冻开始溶化时就到北京来,但在秋季,它来得比其他鸭类都晚。在河北的白洋淀,在清波漾荡的淀泊中,见它与白眼潜鸭、红头潜鸭等三、五成群随波飘荡。飞行迅速,击翅也迅速,飞行时无声。

食物为小鱼和无脊椎动物以及少量植物性物质。由于它的食物主要是鱼类等,所以善于游泳及潜水,游得也很快。

它们性机警,稍受惊慌就鼓翼起飞。

巢营于绝壁上,有时亦发现在乔木洞穴内,也有营于其他洞穴中。它有时和普通秋沙鸭在同一地方繁殖。

保护:湖北省级;《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5)无危级别(LC)。

分布:繁殖于我国黑龙江省西部的呼伦贝尔盟;迁徙路过或越冬至我国全境,西自新疆西部喀什以东,北自东北中部以南的广大地区。

斑头秋沙鸭♂

(来源:鸟网)

斑头秋沙鸭♀

(来源:鸟网)

9.普通秋沙鸭Mergus merganser

英文名:Common Merganser

形态特征:雄性成鸟(繁殖羽):整个头部黑褐色,与头连接的上颈和头同色,还有绿色金属反光;枕部着生粗而短的羽冠;与背连接的下颈为白色;外侧肩羽白色,内侧肩羽黑色。上背黑褐色,下背灰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灰色;尾羽灰褐色。翅上初级飞羽和覆羽暗褐色;次级飞羽外羽片有黑色狭边;大、中覆羽白色,小覆羽灰而具白端;翅上各羽之白色并成一个白色大翼镜。下体由胸至尾下覆羽纯白色。

雌鸟头棕褐色,上体灰色,下体白色。

虹膜暗褐色或褐色;嘴暗红色,嘴峰黑色;跗蹠银朱红色或红色。

生物与生态学:在秋沙鸭属中,以这种为最常见,数量也最多。在海洋上,它较红胸秋沙鸭为少。它们主要繁殖在淡水湖和森林地区河流的周围。冬季,则常至湖泊、池塘、河流、江口和海港,但喜栖于淡水中,有时与斑头秋沙鸭、鹊鸭一起在急流的水域中。春季,此种秋沙鸭的东北亚种是最先到达我国东北繁殖地的水鸭,也是数量最多的水鸭。它们飞行得很有力。起飞时两翅发出啸声。游泳时常常把脸和嘴淹没在水中,以探索水下的鱼类。在陆地行走也很容易。它们亦栖于高处,特别是在选择营巢地时。

主要以鱼类为食,经常在混浊的水里追捕鱼类等食物。巢大多营于岩石绝壁上,但有时也在乔木树洞或地上,在石头和灌丛隐蔽处或地穴内。

保护:湖北省级;《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5)无危级别(LC)。

分布:繁殖于黑龙江以至新疆、青海及西藏南部地区。迁徙和越冬在繁殖地以南各地。

普通秋沙鸭♂

(来源:鸟网)

普通秋沙鸭♀

(来源:鸟网)

10.红胸秋沙鸭Mergus serrator

英文名:Red-breasted Merganser

形态特征:雄性成鸟(繁殖羽):头部黑褐色,枕部着生相当长的同色羽冠,与头连接的上颈和头同色,头和上颈的两侧还有绿色金属反光;与背连接的下颈为白色,下颈中央有一条粗大黑纹,但有时延至上背。背部黑色,其前缘则为锈色,尤以在两侧的较多;下背暗褐色;腰和尾上覆羽具黑、白相杂的虫蠹状细纹,使全部呈褐灰色。尾羽褐灰色。初级飞羽和覆羽暗褐色,外羽片边缘部分褐色较深;次级飞羽白色,外羽片羽缘黑色;三级飞羽黑褐色;大、中覆羽白色,小覆羽褐灰色,翅上各羽的白色形成一白色大翼镜;外侧肩羽白色,内侧肩羽黑色。前胸锈色,密杂以粗形暗褐斑,这锈色扩展至背部两侧,特别浓些,形成一宽阔环带。后胸至尾下覆羽白色,两胁具有黑、白相间的波状细纹。

雌鸟头棕褐色;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

虹膜红色(♂)或红褐色(♀);嘴深红色,嘴锋和嘴甲黑色;跗蹠红色。

生物与生态学:繁殖在清洁的河流、湖泊或海洋附近,在森林地区,也见在北方无树木的苔原地。冬季,在我国东部沿海是一种普通候鸟。

它是数量较多的一种秋沙鸭,性机敏,很难靠近。虽然它们很少至陆地,但能容易地行走。潜水像其他秋沙鸭,跳起后慢慢潜下去。当水不太深时,也有至水的最下层捕捉食物。游泳时,常淹没半个头,探视水中的食物。起飞前沿着水面跑个短距离,而后才起飞,飞翔产生一种轻微的啸声。飞行时常排成“人”字形,像雁一样。春季迁徙则常与普通秋沙鸭、海番鸭、长尾鸭和鹊鸭等混成群集。

繁殖期,雄鸟鸣声响亮,但其他时间很少鸣叫。雌鸟在繁殖期鸣声为粗鲁的呷呷声。

食物以鱼类、水生昆虫、甲壳动物及其他小形动物为主,有时亦啄食少量植物性物质。巢营于灌丛间地面及其他隐蔽地上,绝未在树洞内,这与本属的其他种类显然不同。

保护:《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5)无危级别(LC)。

分布:在我国东北北部黑龙江流域及西部呼伦贝尔盟繁殖;迁徙时飞经新疆天山、东北中部和南部、甘肃西北部、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四川等地,至福建、广东、广西、台湾越冬。

红胸秋沙鸭♂

(来源:鸟网)

红胸秋沙鸭♀

(来源:鸟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