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很多孩子“不长耳朵”?看看这3种情况,家长中了哪一条?

 皮小济 2020-09-25

很多家长都反映和自家孩子说话时,总是很难得到回应。尤其是让他做一件事情,比如过来吃饭,家长常常需要左喊右喊才能“请动”他们,就好像是没有长“耳朵”一样。家长们都不禁感慨:真是急上火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最近,有位妈妈就发现自己的孩子豆豆不像以前那样听自己的话了。以前回到家豆豆都自觉打开书本学习,现在都是妈妈喊很多遍,他都不带动一下的,最后实在被他妈妈催促烦了,才缓慢打开书包找课本。要不就是等到饭点了,妈妈叫了豆豆几回“吃饭了!”,他不搭理就只躲在自己屋里玩玩具,最后还是爸爸吼了一嗓子,他才麻溜地过来吃饭。而这情况光一天就能发生好几回,妈妈甚至有点担心是不是豆豆的耳朵出现了问题,急忙向医生进行咨询。

医生表示这不是孩子身体上的问题,而是性格上的,这可以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当父母要求孩子做些什么事情时总喜欢大呼小叫,孩子一慢就忍不住催促“快点吃!”“快点干!”,这种重复的无意义的唠叨只会让孩子习惯父母的催促,于是变得更加的漫不经心、满不在乎。二是正当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时,家长反而要求他们做别的事情,他们自然不情不愿,假装没听到。三是孩子与家长意见不统一时,不愿意服从就选择逃避,把家长的话当作耳旁风,这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由此看出孩子不长“耳朵”和家长有很大的关系,而面对这三种情况,家长如何做才能让孩子“听话”?才能跟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1、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

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长需要提前和孩子讲好规矩。比如看电视只能看二十分钟,如果孩子同意了,到点了就要自觉关电视,否则家长有权利在下次缩短他看电视的时长。而为了避免让孩子疲于应对家长的唠叨,家长可以答应孩子任何时候只说一遍,只提醒一回,包括早上的叫醒“服务”,即便是孩子因赖床而迟到,家长也不要管。时间一长,孩子就变得越来越有责任心,做事情也能更有规划,也更能养成自觉自律的好习惯。

2、家长需要不断改进方法

家长在和孩子进行沟通时,需要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每个孩子性格、行为举止都不尽相同,家长不但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还要根据孩子的特性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

3、家长要态度温和

很多家长总是以命令的口吻和孩子说话,这会使他们本能地想要反抗,自然就跟没有长“耳朵”似的,假装听不到。而当孩子正在专注于某件事时,家长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和尊重,在表达要求时态度要温和,这样说出来的话才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总而言之,孩子的没“耳朵”不能只当作是任性,家长更多的是要去理解和尊重他们,也尽量不要大喊大叫,以免起到相反的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