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守城士兵宁愿费力用石头砸,也不推倒梯子?士兵:傻蛋才推

 小天使_ag 2020-09-25

  中国历史悠久战争史也源远流长,数千年的历史就是几千年的战争史,诞生了《孙子兵法》这种军事兵书。

  古代打仗都是有目的,无非就是攻城略地,抢夺资源,所以对城池的争夺非常重要,占据一个城池,可以占据城池中的资源,也方便后勤运输。

  攻城战在古代是种常见的战斗形式,但非常残酷,兵法上说,如果想要有很大把握攻下一座城,需要拥有超过守城士兵十倍的兵力,易守难攻是古代城池典型特征,有些坚固的城池只要有粮食就可以坚守几年,例如在晚清时期,曾国藩率军攻打南京,那时武器比之前的朝代要先进得多,即便是这样攻城战也打了几年。

打开WiFi万能钥匙,查看更多图片  一场能打几年的战斗,士兵的死伤自然不在少数,攻城的艰难每个将领都有深刻体会,许多士兵连对方人都没碰到就白白战死在攻城路上。

  攻城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用攻城锤撞开大门,另一种是在城墙上架起梯子让士兵们杀上去。

  当然守城的士兵不会任你攻城,这时有石头就用石头砸,有弓箭就用箭射,还有就是用烧开水或者滚烫的油往下泼,从而给攻城带来巨大伤亡。

  只要是战争,就一定会有死伤。尤其在科学技术非常落后的古代社会,发动一场战争,都是直接短兵相接,以肉体与敌人相搏,很多时候看的就纯粹是谁运气好或者命硬。

  而在封建社会的战争中,有一种战争形式,堪称是所有战争形式中最残酷的一类。在这类战争形式中,进攻的一方基本上只能采取人肉堆积的方式往前进。根据中国古代兵法所述,进攻方要是想成功打赢这场战争,至少需要十倍于守军的兵力,才有胜利的希望。而之所以得出需要十倍的兵力,就是因为要有这么多的牺牲才有可能进攻成功。

  这一类战争,就是攻城战。

  既然伤亡会如此惨重,那么,为何进攻方为何还要继续呢?原因就在于如果能够成功攻下一座城池,那其战略价值可是非常巨大的。

  我们都知道,既然是进攻一方城池,那么进攻方肯定是来到防守方的主场来作战的。如果能够成功攻下一座城池,那么,城池里,原本属于敌方的所有物资,就全部都属于进攻方的了。城池内的物资可不仅仅是一些粮食,老百姓和其他所有生活物资,包括战争所用物资,那可都属于了进攻方。

  此外,这座城池也整体都属于了进攻方,也就是说这所城池的整个底盘都可以被进攻方随意为之。那么,进攻方不但会多了一块势力范围,而且还可以以这个城池为基地,转战其他地区,而且还能够在此地进行战略物资的补给。

  那么,为何攻城战会如此难打呢?原因在于防守方是在自己的主场作战,只要城内的物资足够,储存的粮食可以够城内人吃上几年,那么防守方就完全可以靠着坚硬的城墙以及护城河长时间抵御进攻方。比如在晚清时期曾国藩率军攻城时,即使用了现代化器械,都还是花了好几年。

  而且,攻城战是属于易守难攻的战争,前面已经说了防守一方在防守方面的种种优势,下面就谈一谈进攻方在进攻时的种种劣势。

  正是因为进攻方是从自己的地盘来到敌方地盘打仗,所以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战线过长的问题。战线过长最大弊端就在于与自己的主场过远,粮食供给将会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战役时间过长,那么就会造成粮食供给跟不上的问题。而带兵打仗,最多的就是士兵,基本的吃饭都成了问题去,那么士兵的战斗力自然会大打折扣。

  此外,进攻方是主动作战,但是要想攻克城池,就必须踏过摆在他们面前的城墙和护城河。那个时候,只有两种方法可以做到。

  第一种方法,即是用专门的大锤来攻击防御能力相对较弱的城门。但是城门也只是相对较弱而已,而且守城方自然也知道进攻方肯定会打城门的主意,会采取各种办法阻止进攻方的攻门行为。因此,盲目地用攻城器械攻击城门其实是一种非常不可取的方法,危险性非常高。

  第二种方法,则是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看到的拿攻城梯搭在城墙外,士兵攀爬楼梯,上到城墙之上与敌人搏斗,攻入城内的方式。

  其实这种方式的惨烈程度与第一种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远比电视剧中表现出来的要残酷得多。为何这么说呢?

  因为防守方的士兵基本都是站在城墙上攻击进攻方,而进攻方的士兵攀爬楼梯时,只能依靠队友的掩护,才可能上的去。但是队友掩护的方式也只有射箭,可敌人的攻击方式却非常多,比如拿箭射,拿开水或者烫油直接泼,或者拿大石头砸。而且防守方士兵知道被他们攻上来的话后果有多严重,根本不会手下留情。

  那他们怎么不直接把梯子推倒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种攻城梯不是几个人就能推得动,而且要推的话还会收到进攻方的攻击。此外,这种梯子的顶端都会削尖,且涂上剧毒。只能说,只有傻子才会去想着推梯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