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 秦汉帝国:永恒的地盘和框架

 红牡丹gu1btzpv 2020-09-25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好,到昨天为止,我们终于完成了第二单元的一个重要台阶。大家应该记得,第二单元的总标题是“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而这一台阶的小标题是“奠基时代的中国文化”。

文化的留存,不能靠文化人自身,而必须依靠行政机构的加持,国家力量的选择。我前面讲到,齐国以行政资助来创办稷下学宫,就有利于诸子百家的留存。但是,齐国毕竟太小,无法对文化整体承担维护、推广、传承的职能。因此,一种大文化要留存于天下,还需要依靠更大的国家力量。

正巧,奠基时代所形成的“智能大爆发”,也培植了大批高等级的政治学者,一个个大帝国,也就水到渠成。人类文化,因而从奠基时代,过渡到了帝国时代。这情景,我们从巴比伦帝国、波斯帝国、所罗门帝国、孔雀王朝、罗马帝国中都可以看到,而中国文化,则迎来了秦汉帝国。

请注意,文化遇到帝国,并不是必然。世上很多文化并没有遇到相关的帝国,而很多帝国也没有遇到像样的文化。它们相遇,无论是文化还是帝国,两方面都未必有主动意愿。但是,如果它们陌路相逢,就会碰撞出很多事端。


秦汉帝国时代的中国文化

那么,接下来,避不开的,我们要看一看秦汉帝国时代的中国文化了。

这是一个更开阔的台阶。

一般说来,在帝国建立之初,文化的日子并不好过。一代雄才大略的政治人物还在为军事进攻和政治整合而忙碌,无心文化,反而为了统一思想而控制文化,手段又往往非常鲁莽。

中国文化遇到的第一个真正的大帝国秦朝,更是这样了。秦始皇听从李斯的主张,焚烧《诗》、《书》和“百家语”,只有医药、卜筮和种树的书才可幸免,这就严重地破坏了文化传承。与此相应,他还下令坑杀了一些懦生。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坏名声,总是由这件事领头。

秦始皇

请记住,中外历史人物的功过,往往很难论定,但只要动手破坏文化了,就永远不被原谅。记得我们小时候刚读历史,老师就教了我们一个历史成语叫“焚书坑儒”。因此凡是中国人都知道,这是一件大坏事。现在有一些历史学家试图为这件事作一些解释,让人们原谅,我觉得没有必要。人世间总有善恶底线,再多的学问也不应该来遮掩。

在确定“焚书坑儒”是破坏文化的恶事之后,我们倒可以回归平正的立场,不以一恶而断言全恶,大方地承认秦始皇也为文化作出了不少正面贡献。而且,又可以进一步承认,正面大大地超过了负面。

正面贡献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是统一了文字。正是这个举措,使得全人类人数最多的族群,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管流浪到什么地方,也不管遭遇到什么灾难,都不会在文化上溃散。这项功绩,怎么评价也不会过。

即便不遇到灾难,中国国土那么大,方言那么多,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不知道会崩解成多少地方政权,分裂成多少文化碎块。环视世界各地,这种可能极大,那就谈不上什么“同文同宗”的文化规模了,当然也不会有我们这样依靠同一种文字语言而各地都在收听的课程了。

除了统一文字,秦王朝还做了不少文化大事。例如,把原来的“分封制”改为“郡县制”,这也就从行政格局上改变了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的走向。又如,建造万里长城,既有军事意义、工程意义,又有心理意义,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这道既漫长又悠久,既美观又怨伤的墙,因此也成了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

城垣

秦王朝对中国文化的最终贡献,是给中国文化颁发了最正式的“身份证”。对秦王朝之前的文化我们也可以称为中国文化,但正是这个空前统一的王朝,使中国终于成了严格意义上的中国;随之而来,中国文化也终于成了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文化。

这一切加在一起,可以说秦王朝为中国文化打下了一个永恒的地盘。

要做这件大事,文化本身无能为力,只能依靠国家力量。短促的秦王朝,恰恰是有效地发挥了这种力量,打下了这个地盘。为此,我们要一次次以文化的名义,向秦王朝致敬。

我在世界各地考察古文化遗址时,每次只要看到苍苔斑斑、无人能懂的文字碑刻,看到族群如麻、阻隔如山的分裂状态,总会一次次地想念秦始皇。


汉王朝的文化框架

秦王朝为中国文化打下了一个永恒的底盘,那么接下来,汉王朝则为中国文化竖立了一个永恒的框架,提供了一副永恒的目光。

汉王朝的文化框架,首先是“黄老思想”,与道家有关。秦朝太残酷、太热烈、太劳累了,汉王朝早期的统治者希望让民间休养生息,决定采取“无为而治”的方针。但是要让整个统治集团从习惯的政治思维改而接受这种方针,就要借助文化的力量了。于是,老子的哲学,加上传说中的皇帝的思想,成了精神指引。结果,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文景之治”的繁荣时代出现了,老子的哲学也就取得了极高的声誉。这是文化与政治亲密结缘的开始。

政治需要文化来帮助,结果也帮助了文化。

“文景之治”的成功,也就是老子“无为”思想的成功。“无为”,不是毫无作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民众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因此统治者要顺其自然,少折腾。因此,这种“无为”思想,也可以称之为“少折腾”思想,对人类社会具有终极意义。

但是,这种思想在具体的时代也有明显局限,因为普通民众只凭自己的感觉就很难发现整体危机、重大危机,更没有能力来对付危机、解除危机。汉王朝当时遇到的最大危机就是北方匈奴的入侵和抢掠。要减少匈奴的入侵和抢掠,只是把皇家的女儿嫁给他们的首领,称之为“和亲”。但有时候,嫁过去不久,又来入侵了,没完没了。这件事,把汉王朝的存亡危机和重大屈辱加在一起了,而且又在一年年加深。如果不解决,从宏观看,整个汉民族都有可能沦为奴隶,中国文化也会支离破碎。面对这样的危机和屈辱,一个年轻的帝王站了出来,他受不了这般屈辱,决定不能“无为”了,而必须大有作为,他就是汉武帝。

大有作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在战场上,马背上的匈奴实在太强悍了。要对付,必须组建骑兵,必须物色将军,必须寻找战马,必须改进武器,而且,必须在实战中总结失败的教训······。要有效地完成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 当然需要集中权力,竖立威望。这在已经尝到“无为而治”甜头的全国上下,已经不大适应,因此汉武帝必须选择另一种精神支柱。

他选择了儒家,选择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董仲舒

其实董仲舒的儒学,与孔子、孟子已有很大的不同,他从“天人合一”发展到了“天人感应”,把儒家的统治理念联系到了“天意”,其中包括了法家和道家的一些理念。因此他说“罢黜百家”,并不是真的,自己就包容了。

那么些著名的帝王,那么些有名的战争,那么些出名的转折,说来说去,无非都是在实践法家的刚烈雄伟,道家清净生息和儒家的奋发有为。谁也没有跳出文化的手掌心,谁也没有逃离学派的大构想。

汉王朝选择了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哲学,精神格局也就越来越大,因此又保持着继续拓宽和弥补的意向。于是,也是在汉代,佛教传入。这一来,中国文化的宏伟雏形,已经“三足鼎立”。

———— / 未完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