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肠道菌群与精神疾病

 心同法综果德 2020-09-25

每个人,都对肠道微生物群感兴趣。从心脏病学到肿瘤学,从精神病学到内分泌学,所有学科的卫生保健专业人员都开始认识到存在于我们肠道中的数万亿细菌的巨大潜力。微生物组研究在近二十年中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为研究现代世界的许多常见疾病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

我们的肠道细菌几乎与所有的疾病状态都有关联,包括肥胖、糖尿病、癌症、心脏病、哮喘、过敏、抑郁症、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症等等。许多这些非传染性疾病具有广泛的病理生理学关联,如免疫失调、功能失调的应激反应以及生活方式因素,包括饮食、锻炼、饮酒或吸烟

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跨越了所有这些领域。物理学家们一直在寻找一种关于万物的终极理论,一种单一的、假设的、包罗万象的框架,用来解释和连接宇宙的所有物理方面。医学可能在肠道微生物群中找到了自己的终极理论。心理功能和生理症状学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受到重视,尽管关于这种关系的性质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弗洛伊德理论在20世纪早期主导了精神病学的思考,并促进了基因转变或歇斯底里症的概念。

肠道菌群与精神疾病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假设,未解决的情感冲突会转化为身体疾病,并能解释许多身体状况。

虽然精神病学已经超越了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为特征的案例报告,转向了一种更基于证据的医学思维模式,但在疾病成因中身心联系的概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相关。当涉及到胃肠道时尤其如此。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原型。虽然这种情况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人们普遍认识到,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郁症和焦虑症的IBS发病率极高,这表明心理因素在IBS病因学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常见的非功能性胃肠疾病也是如此,包括炎症性肠病(IBD)、腹腔疾病和消化性溃疡。尽管弗洛伊德擅长将理论变得更加戏剧化,但当他认为心理压力或创伤会导致身体症状时,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双向的肠-脑轴允许我们的大脑和情绪状态自上而下地影响胃肠道稳态和功能,以及自下而上地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调节大脑功能和行为。

最近科学家们认识到,我们的肠道细菌是这个信号系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大约有1×1013-14种细菌生活在我们每个人的肠道中,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尤其是当我们意识到到我们的肠道细菌远远超过我们自己的人类细胞时。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的存在早已为人所知,但人们认为这些细菌仅仅是是共生生物,即对人类宿主无害也无益。现在人们认识到,这是对实际上影响几乎所有人类生理和许多心理过程的复杂共生相互作用的严重低估。因此,我们非常需要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了。

抑郁焦虑二十世纪的肺结核和霍乱。重度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超过10%,而焦虑症的终生患病率远远超过这一数字,估计高达33.7%。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在全球疾病负担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

这种心理流行病的病因线索,或许还有治疗的答案,是否存在于我们的肠道中呢?益生菌或益生菌能成为一种新的抗抑郁药物吗?早在20 世纪人们还很难想象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的联系,然而随着对肠道菌群调控功能了解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认为,肠道菌群不仅调节肠道,还能影响脑的活动甚至人的行为。而肠道微生物的失衡会导致“脑-肠-微生物轴”功能紊乱,影响抑郁症等精神神经疾病的发生发展。

肠道菌群与精神疾病

现代社会压力大、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精神心理打击等应激因素广泛存在于生活中,当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如应激、饮食、抗生素使用、年龄(衰老)等因素的作用下,“脑-肠-微生物轴”被激活,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组成改变,可能导致应激与应激相关行为产生长期改变。同时,很多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通过影响它们寄主的信号通路,菌群的失衡能引发应激相关的精神疾病或症状的产生,或影响各种社会、认知、情感和焦虑行为。

由此可见肠道微生物作为人的第二大脑通过“脑-肠-微生物轴”,参与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

肠道菌群与精神疾病
肠道菌群与精神疾病
肠道菌群与精神疾病

精神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部分精神疾病的范畴比较广泛,除精神分裂症等重症疾病外。还包括睡眠问题、焦虑、抑郁等,每个人在一生中多少都会遇到一些精神问题

因此重视和维护自身的肠道菌群平衡,适量补充益生菌保持心情愉悦是非常必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