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崇焕“奸细”案的真相:皇太极使用离间计,利用崇祯借刀杀人

 人之意 2020-09-25

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古老的北京城内大街小巷哄传着一个惊人的消息,根据崇祯皇帝的御旨,把一向是抗击后金入侵的名将,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的袁崇焕判处最残酷的死刑,绑赴西市,千刀万剐,罪名是私通围困北京的后金军队。满城的官兵百姓听说这个“卖国贼”终于被斩,个个深信不疑,拍手称快,压肩叠背,赶在道旁观看刑车通过。据说行刑时,刽子手每割下一块肉,就有人用钱争着来买,有的人拾到袁祟焕的骨头,恨得用刀斧劈成粉碎;最后只剩下首级一颗,被送到边境上悬挂号令。袁崇焕死后,家产没收殆尽,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  下场极为悲惨。

这件事无论是在当时,还是过后的很长一段口才间里,都很少有人感到奇怪。一致认定袁崇焕资敌通敌,是个死有余辜的人。然而这的的确确是一桩历史冤案。

揭开这内幕的不是别人,恰恰是明王朝的对手清朝廷。后金入关建立清王朝以后,派人修《清太宗实录》,这才披露出清太宗皇太极使用离间计,利用崇祯的多疑性格,借刀杀死了袁崇焕,令明朝白毁长城的实情。可惜在这件事上,崇祯刚愎自用,至死不悟。

一、袁崇焕

袁崇焕,出生于离广州不远的东莞,  自幼受到尚武乡人的影响,矢志于学,要有所作为。后来他做官做到邵武县知县,廉洁奉公,一钱不入。当了统兵大将后,依旧如此。他所处的明朝末年,朝纲败坏,小人横行,他明知任劳必然招怨,却仍旧忠愤而行。他曾在明军一败千里,辽东战场不可收拾的关键时刻,在宁远、锦州击败了后金军队的强大攻势,连清太祖、老罕王努尔哈赤也在城下负伤丧命。经过殊死血战,终于缓解了明王朝在关外的危机。这一赫赫战功使他一夜之间成了明与后金双方瞩目的人物。

二、袁崇焕和崇祯金銮殿上的对话

公元1627年初,一度赋闲的袁崇焕被崇祯皇帝重新起用。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崇祯和一些朝中大臣倚仗袁崇焕成为明朝的捍卫者。把收拾关外旧山河的希望寄托于他。赴任前,崇祯还亲自召见他,焦急地询问平定后金方略,袁崇焕以为自己如此蒙受厚恩,不便说出对关外战局的真实看法,令皇帝失望,为了安慰对方,一时失言回答道:“如果皇上给臣以方便,五年之内就可以做到。”急于求治的崇祯皇帝大为高兴,凡是袁崇焕的请求,一概应允,不仅如此,崇祯还应朝内大臣们的请求,撤回其他领兵统帅手中的尚方宝剑,单单赐给袁崇焕,以专一事权,统筹全局。

照规矩,尚方宝剑赐给领兵大臣以后,就可以代表皇帝行事,对属下僚官的生杀予夺,领兵大臣有先斩后奏的权力。袁崇焕万万没有想到,金銮殿上的一席对话,单赐尚方宝剑的无尚荣耀后来竟引出杀身之祸。但是他对后金政权行使离间计是有所顾虑的,在受命督师之际,他告诉崇祯皇帝,作为封疆大吏难免有一些可惊可疑的地方,而且“我们现在急于消灭后金军队,后金政权也可能从中行间,在这种情况下,做一个守业大臣是很不容易的。陛下非常看中我,了解我,我何苦为此心生疑惧?只是因为这里充满危险,我不敢不先说出。”

不幸这话言中了。

三、袁崇焕为诺言同后金举行和谈

袁崇焕虽然在皇帝面前硬着头皮许下过“五年复辽”的诺言,作为一个统兵大将,深悉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底细,他知道,单靠腐败的明朝军队抵御不住骄横强壮的后金骑兵的攻势,左思右虑,只得幻想用和议诱使后金让出已占领的辽东土地,归还被俘获的辽民。所以他在关外前线,不顾朝廷中大臣们和崇祯皇帝的反对,公开或秘密地同后金举行和谈。

和谈建议很快得到后金的响应。然而清太宗皇太极这时候同意讲和,并不是无力进攻明朝,想暂时停止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而是因为背后还有毛文龙这一心腹之患。毛文龙原是明朝辽东名将李成梁的部下,后来又在广宁巡抚王化贞手下任游击之职。后金军队占领辽东以后,他逃到沿海的岛屿上,招收逃散的辽民数十万,选拔其中精壮者当兵,不时骚扰后金政权,牵制它不得放心西进。明朝廷对毛文龙也很重视;授给他总兵之职,又提升为左提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在皮岛设立军镇。皮岛地处辽宁南部海中,北可攻击后金,东可联络朝鲜,西南则拱卫登,莱,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后金军队不习惯渡海作战,又缺少战船,一时对这支武装无可奈何,因此想到了袁崇焕,有人建议借他之手消灭毛文龙,可以写信假意答应归还辽东,不过要以杀掉毛文龙为条件。

四、袁崇焕杀毛文龙

后金的想法与袁崇焕一拍即合,很快就收到袁的允诺复信。这当然不仅仅出于袁崇焕急于求和的心理,而带有更为复杂的历史背景:毛文龙镇守皮岛,是深受阉党首领魏忠贤支持的,毛文龙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对权倾一时的魏忠贤也竭力巴结奉迎。他虚报兵额,广招商贾、贩运禁物,大发国难财。崇祯登基,魏党垮台以后,朝中人把他看成是魏的党羽。另外毛文龙孤悬海外,朝廷难以驾驭,而他又经常乱报军情,漫天索饷,号称驻军二十万,每年兵饷一百二十万两,更给经济拮据的明朝廷添了一块心病。袁崇焕在出征前,有人向他建议除掉毛文龙。袁崇焕原来在辽东做巡抚时,就厌恶这个人,他当即表态:毛文龙可用就用,不可用就杀掉!

公元1629年(崇祯二年)七月,袁崇焕以犒赏吏卒的名义,来到毛军驻地双岛发饷。他叫士卒们排队受阅,校射弓箭,暗地里却把毛文龙骗到山上,历数十二大罪状,喝令手下将官手执崇祯赐予的尚方宝剑斩杀毛文龙于军帐之前。

“毛文龙被斩”这个消息,令明朝朝野大为惊诧,认为是一大奇举。崇祯皇帝没有为此责备袁崇焕的意思,而是持赞成态度,叫他依旧安心做事,不要有其他想法。

其实,被毛文龙之死震惊最深的正是崇祯皇帝,他是一个生性多疑而又刚愎自用的人,宠信宦官,贬斥谏臣,苛刻而寡恩。这次对袁崇焕表面安抚,只是考虑到毛文龙已死,关外军事还要倚仗袁崇焕,内心深处却疑忌丛生,不再像开始那样信赖了。袁崇焕一时痛快杀死了毛文龙,没想到也为自己留下了祸根,为后来的悲惨结局埋下伏笔。

五、皇太极的下一个目标——袁崇焕

毛文龙的被杀,真正获益的仅仅是后金政权。皇太极在高兴之余,又开始觊觎下一个目标:这次轮到袁崇焕本人了。    ·

皇太极设想了一步大胆的险棋:避开袁祟焕重兵把守的宁锦防线,从蒙古绕道奔袭京师。后金将领不理解其中奥妙,他们认为劳师袭远,处境实在危险,力劝皇太极班师。这样争论到半夜,还没有得出个结论。皇太极不高兴地告诉大家说:“我的计谋如果废弃不用,你们又有什么良策?”接着悄悄告诫诸将:我已设计定谋,你们就不要管了。

于是后金大军深夜开拔,在山海关以西明朝城垣颓落、军备废弛的地方进入塞内,一路势如破竹,连下众多边城。山海关总兵、名将赵率教闻讯急驰救援,被后金军队斩于马下,明兵一溃不可收拾,急得巡抚王元稚上吊自杀。    ·

后金大兵乘胜直趋北京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震动了满城朝野官民,京师立即宣布戒严。心急如焚的袁崇焕闻讯后率部星夜进关应援,并抢在后金军队前三天进驻蓟州,阻住后金军队去路。皇太极非常惊奇袁军回防如此神速,却不想与他纠缠,便用一支小部队虚与周旋,主力则绕过蓟州、紧逼京师。袁崇焕侦知这一动向,又急忙率兵马在后面追赶,一直追到河西务。照袁崇焕的计划,他是准备直入京师进行城防的。但明朝廷并不赞成他入京,因为袁崇焕导引后金兵入塞的消息早已传遍全城。

明朝廷令袁崇焕不得过蓟州一步,袁崇焕却蒙在鼓里,不明白事情真相。他手下的将领大概有所察觉,建议兵马不宜入京,驻守河西务一带寻机进兵,不失为万全之策。袁崇焕淡淡一笑,不以为然。孰不知这使他又一次铸成大错:不该让后金兵毫无阻挡地直入北京。如果他调集重兵在通州与北京城之间筑起一道防线,至少可以迟滞后金军队的进军速度。但他却从蓟州开始就尾追后金军,到了通州又不与敌人接战,眼睁睁看着后金兵马直趋北京城下,以至搞得怨声四起。更重要的是,袁崇焕这样做正应了满城的流言蜚语,使本来就不太信任他的崇祯皇帝猜忌之心更重,一场杀身大祸就要临头。    ·

袁崇焕没有想到这些,他一心思虑退敌之策。为了安定人心,十二月十九日,袁追到蓟州后,更以两昼夜三百余里的速度追到了北京城外,招抚了城外的散兵。他亲自率领将士与后金兵在广渠门外鏖战六小时,在后金的箭雨之中,两肋中箭如同刺猬,幸亏身穿重甲,没有被射穿。这样拼死血战了三个时辰,杀死后金兵上千,才算打退敌人进攻。这时候,明朝的形势越来越好:都城有袁崇焕和其他将领率重兵护卫,京师诸城又有明军驻守,而且各地勤王军又在源源不断地赶来,孤军深入的后金兵马处境并不美妙。

对袁崇焕个人来说,命运并没有因此出现转机,反而愈加险恶。他在城下浴血奋战之日,正是城中阉党余孽、浙江官僚众口汹汹,横加陷害之时,有的人甚至在宫廷里绘声绘色地宣扬江西道御史捉获刘文端等七名奸细,供称袁崇焕附书与他们通敌的故事。诛杀毛文龙的老帐也被翻了出来,甚至袁崇焕打算在步兵主力到达后再与后金兵决战之事,也被攻击为“逗留城下,不肯尽力”。

六、崇祯自毁长城杀袁崇焕

在这种时刻,只有皇太极毫不焦急,看出使离间计的时机已经成熟,袁崇焕命在旦夕。原来,袁崇焕到京后,崇祯皇帝几次召见他,给予很丰厚的赏赐。但对他再三恳求让部下入城休息坚拒不允,而同时其他领兵大臣的士兵却获准入城,看来崇祯心头的疑云越来越浓。

不久,皇太极下令移兵接近明军营垒结营,他亲自察看一番,然后回营布置密计。早在后金军队初抵京师的时候,曾经俘获了明朝牧马厂的管马太监杨春和王成德,并派了副将高鸿中、参将鲍先等人看守。这天夜里,两个后金将领很晚才回营,坐近两个太监睡觉的地方嘀嘀咕咕,耳语说:“今天撤兵是汗(指皇太极)的大计。刚才看见汗单独一人面向敌营,营中走出两个人来见汗,说了很长时间的话才走。大意是,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以马上成功。”当时,太监杨春假装熟睡,把两个的对话牢牢记住。过了几天,他竟然逃脱了严密防守,忙不迭地以重大军情进见皇帝,当面密告袁崇焕通敌的绝密情报。

这时崇祯帝对袁崇焕通敌之事已深信不疑了,他当机立断。以“议饷”的名义把袁崇焕召进宫米,质问他杀毛文龙和进京逗留不战两件大事,断定他纵敌进京,迫使朝廷订立城下之盟,犯了叛国大罪,一条麻绳捆进了监狱。最终,演出了一场自毁长城的悲剧。袁崇焕死后,明朝的关外战场一发不可收拾,后金政权野心勃勃,扩大势力,灭亡明朝只是时间问题了。

结束语

皇太极先是利用袁崇焕与毛文龙的矛盾,行“间助”之计,借刀除掉后顾之忧。进而又以此为铺垫,利用崇祯对文臣武将不信任的多疑心理,杀掉他最为忌恨的名将袁崇焕,为后金铲除了一个劲敌。这一套纵横捭阖的“连环计”足以显示出皇太极阴谋手腕的老辣。更重要的是:疑忌臣僚,是历代君王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古代集权制度的根本产物。倘若在敌人内部巧妙地制造假情报,声称那些望众功高的人要称王、造反、来挑拨君主与将帅之间的关系,离间计就很容易成功。这也许就是尽管历史上有如此众多的前车之鉴,而“离间计”仍然百用百灵,功效不衰的根本原因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