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那些稀奇古怪的姓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 日本历史

 日本物语 2020-09-25

废话不多说,先来看看这么几个奇葩的日本姓名:

 我孙子智美   五月七日茴香  御手洗红豆 

 

扑面而来的感觉是不明觉厉,但是仔细想想,为什么小编我感受到了一种随便起名玩玩儿的感觉呢?

你竟然和我说“我孙子”、“五月七日”、“御手洗”都是日本的姓氏?

前面俩我就不追究了,又不是不懂日语,“御手洗”的日语意思翻译过来就是“上厕所”,简直不可描述。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察出来,日本的姓氏可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就和中国的“百家姓”中“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概念区别很大。

今天,物语君就来说说日本这些稀奇古怪的姓氏到底是怎么来的。

日本的“姓氏大爆发”仅仅在两世纪前

日本面积很小,只有中国十分之一人口不到的日本,竟然有十四万种姓氏,基本上算得上是世界最多的国家了。

你可是要知道,在五千年前就开始使用姓氏的中国,有着极其复杂而又规范的“姓氏体系”,从古至今也才用过八千多种姓氏,日本几乎是中国的近二十倍的姓氏数量。

而日本的姓氏历史可考只能追溯到公元三至四世纪,并且一般庶民开始大规模使用姓氏是从十九世纪明治维新后开始的,仅仅只有两个世纪,日本的姓氏数量呈现指数爆炸式增长。

现如今中国社会的姓名一般以两个字至三个字为主导,所以但凡是出现四个字及其以上的姓名都会比较难记。

而古代日本人的名字可不是简单“姓氏+名”,而是由几个部分组成,比现在会更加难记。

举个例子“物部朝臣九条兼实”,八个字长度的古代日本名字一点儿也不稀奇。

在这个名字中,物部 是氏,朝臣 是姓,九条 是苗字,苗字的意思就是一个家族从大氏族本家分离出去后得到的新姓,兼实是名。

在古代日本,一般庶民是没有姓和氏这两样的。

氏在古代日本是一种政治组织,仅仅出现在统治阶级中,氏名是根据这个氏族在朝廷中担任的职务或者该氏族居住、管辖的地方命名,物部 代表这个人负责“军务”,而姓更加是门第、职位的象征,象征着等级和爵位,姓是由天皇赐予的。

朝臣 在古代日本是比较高的等级。

古代日本的苗字有点和日本现代意义上的“姓”概念相同。

因为在后来,由于新的苗字数量大幅度增加,在日本现代社会中氏、姓和苗字也就逐渐合而为一,统称为苗字。

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除了一般庶民没有姓氏,拥有最高权利的天皇也没有姓氏,只有名。

例如现在的平成天皇就被称为“明仁”。

天皇拥有至高权利,不需要用凡人的姓氏进行区分。

不过天皇的女儿嫁人后就自动放弃皇室成员身份,就可以有姓了,根据日本《民法典》“妇随夫姓”是日本的传统。

一般庶民的“取姓狂潮”

其实这也是明治维新过程中的产物,日本明治政府发现西方人无论高低贵贱都有自己的姓氏,自身国民依然没有姓氏是一种“野蛮人的行为”,于是1875年日本明治政府强制决定,一般庶民必须有姓。

于是一般庶民的“取姓狂潮”就此开始,并延续至今。

 

当时的通讯还十分不便利,甚至经常出现父子由于兵役、生意等原因,没有事先沟通的话,父子各自起的的姓氏都不一样。

现在之所以觉得许多日本姓氏听起来随意,是为了应付明治政府而不得不采取的方式,由于一般庶民对姓氏普遍没有概念,而且不知道其影响程度有多深,就显得相当随性。

例如住在山脚下的庶民,多会取姓叫山本。

长居住在东村的庶民,多会取姓叫东村。

但是由于方言问题或者读法问题,再或者压根就是读法错误的遗留问题。

导致至今日本的姓氏读法极其复杂,很可能同一个读音对应了几十个汉字的写法,就算是汉字都一样也会有很多读法,而且没有任何规律。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社会交往比较注重名片文化的原因,他们一般会在名片上将汉字和假名共同标注出,目的是让对方能够精确读出对方的名字。

例如上文提到的“我孙子”这个姓,其实也是个地名,东京附近就有一个我孙子市。

这个“我孙子”并不是汉语中的意思,只是和读音有关联。

在日本的古代典籍《古事记》中,有一个地名,万叶假名叫做“阿比古”,发音和“我孙子”一模一样。

而后日本人逐渐淘汰了万叶假名之后就采用了“我孙子”并且延续至今。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取姓狂潮”中,其实很大一部分庶民对于“取姓”是缺乏意识的,上报自身姓氏的时候加之文化水平不高,会读不会写的大有人在,因此听凭有关公务人员之口笔,从而产生诸如“鬼头”、“犬养”之类稀奇古怪的姓氏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各位观众们,都见过怎样奇葩的姓氏呢?

可以在你们的评论中写出你关于姓氏的所见所闻!

中国或者日本的姓氏都可以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