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北京常见的大田作物。不过最近这几年,记者发现京郊农田种植的玉米有了不一样。虽然从外表看不出什么变化,但是剥开一瞧,白色、紫色、黄色、彩色……多种颜色令人惊喜;啃上一口,水果甜、奶香味、粘糯感……不同的口味让人大呼过瘾。通过一根玉米,人们“嚼”出了北京都市农业的悄然之变。 农业农村部门也在借势推动、顺势而为。在北京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支持下,如今,北京鲜食玉米节已经举办了6届,成为北京都市农业的品牌活动,在全国产生广泛的影响力。从深层面来讲,鲜食玉米节的持续成功举办,也证明了北京具备引领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决心与实力。 1 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主动转型提升效益 “近几年畜牧业开始转移,大田玉米的种植面积已经减少了约四分之三,与此同时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则逆势而上。”裴志超说。 不过,鲜食玉米产业在京郊最初的发展目标并非用于直接食用。“区别于现在流行的水果型鲜食玉米,当时的鲜食玉米品种以加工型品种为主,直接食用其实口感并不好。在规模上,2007年和2008年种植面积达到过10万亩以上。”裴志超说。 ▲墨瞳 然而,由于彼时京郊鲜食玉米存在产品种类少、加工质量一般、市场不成熟、栽培技术普及率低、抗灾能力差、种植风险高等诸多问题,鲜食玉米的加工企业快速减少。到2015年前后,北京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一度减少到了2.2万亩。 转机出现在2016年。“那个时候,鲜食玉米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截止到2019年,我们统计北京鲜食玉米种植面积约占总体玉米的6%,约有3.3万亩。”裴志超说,这个数字,过去4年来,每年以10%的速度继续增长。 2 发挥首都种业优势 抢占行业制高点 近年来,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一批科研机构和院校,以及国内鲜食玉米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北京着力发挥种业优势,已成为全国鲜食玉米的研发中心,引领着国内鲜食玉米的研发与推广。据测算,目前国内鲜食玉米种植面积约1/3的品种来自北京,部分育出品种品质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两年,在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支持下,合作社先后种植的优质鲜食玉米新品种达到16个。”安立辉掰着手指,如数家珍般介绍起来:“比如水果型以BM380、京白甜456为代表,甜加糯型以农科糯336为代表。今年我们种植的‘墨瞳’‘京紫糯219’两个高品质鲜食玉米品种已经示范上市,这些鲜食玉米籽粒呈紫色,不仅口感香甜,还富含花青素等营养物质,将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鲜食玉米选择。”
3 瞄准消费市场需求 深挖潜力谋更大发展 针对鲜食玉米采后不耐储运、品质劣变快等问题,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展了产后保鲜技术研究,明确了北京市高品质鲜食玉米主要营养特点,以及常温和4℃低温贮存条件下120小时内养分变化规律。 ▲京白甜456 与此同时,鲜食玉米销售企业也不断创新,推出“微波鲜玉米”“锁鲜装水果玉米”“保鲜装生鲜玉米”等优质产品,在各大商超、便利店大量上市,使市民可以便捷购买到更加新鲜的鲜食玉米产品。 尽管有上述举措的支持,京郊鲜食玉米产业依然面临着绝大多数农产品遭遇的瓶颈:产销对接不通畅。“这也是现阶段北京鲜食玉米存在的最大难题。具体说,当市民认可鲜食玉米,觉得好吃的时候,他们往往不知道去哪买。而种植户有时候也面临手里攥着几万穗玉米,却不知道去哪卖。”裴志超表示。 针对这一困境,这两年,北京正在积极推广“产销一体”生产经营模式。一方面,通过积极开拓社交电商等新销售模式,拓宽鲜食玉米销售渠道。另一方面,通过举办鲜食玉米节、鲜食玉米进社区等活动,吸引市民走进京郊鲜食玉米种植基地,让消费者和生产者直接面对面。 未来,鲜食玉米产业在北京将会呈现何种发展态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需求和消费体量。根据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测算,北京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还远远未到饱和程度。“如果按照北京2000万常住人口预估,每年人均消费10穗来计算,那么京郊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应该在10万亩左右。”按照裴志超的分析,京郊鲜食玉米产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来源:农民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