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赠书 | 唐朝旅店老板魂断卧室之谜

 时拾史事 2020-09-25

音频内容感谢时拾史事责编修斯赞助!(本条感谢来自作者细雨丝竹)

灾祸往往是在你认为一切顺利、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不知你是否有过这种体验?反正唐朝人张逖是一定有的。

张逖是卫州板桥旅店的店主。贞观年间的某一天,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送走回娘家探亲的妻子,独自打理业务,应付熙来攘往的各路客人,忙碌而平淡,一如平常。当天黄昏,几个日常给旅店供应粮油蔬菜和柴火的乡亲来送货,张逖正在跟他们交谈,三名陌生的男子前来投宿。他们说话是外地口音,腰挎横刀,身穿戎装,自称是皇帝身边的禁军卫官,出差路过卫州,领队名叫"杨正"。

当天客人很多,张逖人困马乏,安顿好杨正一行的住宿,眼看店里的客人们陆续回各自卧房就寝,太平无事,他也闩好旅店大门,放心地回卧房睡觉去了。古人早睡早起,没什么好奇怪的。只是谁也想不到,张逖这一睡,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次日天亮,有住店的客人要结账,新的客人要入住,也有亲戚朋友找张逖商量事情。然而张逖迟迟没有现身,已经超过他正常的上班时间。人们去他的房间敲门,发现房门虚掩。更可怕的是,把门开大一点,一股浓烈的血腥气扑鼻而来,味道闻起来还挺新鲜的。人们惊讶地看见张逖躺在房间地上,血肉模糊,纹丝不动,叫他也不答应,紧急请医生来救治,但张逖已经断气。

衙司安排仵作验尸,派胥吏调查走访,查明以下三个事实:

1、 张逖的致死原因是刀伤,说明凶手有刀,是持刀行凶

可是搜遍旅店内外,都找不到凶器。旅店的刀具没有丢失,也没有出现异常的痕迹,表明凶器是凶手自己带来的,作案后,凶手把凶器带走了

2、 张逖的死亡时间在他昨晚回房睡觉到今天早晨别人发现尸体之间,这一点不需要验尸都能确认。而在今早天亮以后,来自店里店外的目击证人不少,都没有看到有可疑人员离开旅店,说明凶手应该是昨晚住在旅店的人,或者是昨晚潜入旅店作案。不管是哪一种,凶手最大可能是在天亮之前离开旅店的,这也符合凶手尽力隐藏行踪的心理

3、 张逖死在地上,而不是床上,衣服也穿得比较整齐,没有搏斗痕迹,房间门窗没有外人强行闯入的迹象,表明他不是在睡眠中遇害,而是在清醒状态下遭到突袭,猝不及防,来不及呼救就失去喊叫的力气,直到死亡。那是在什么情境下会呈现这种状况?

4、 通常情况下,张逖晚上睡觉前会闩好旅店大门和自己的房门,店里的住客如果夜间有事找他们夫妻,需敲门呼唤。但在今早发现尸体时,张逖的房门及旅店的大门并没有闩住,也没有出现人为的损坏。也就是说,凶手进入旅店时,大门是敞开的,或者有人给他开门。

凶手作案后逃跑,应该是自行开门,由于张逖已死,自然没有人给他闩门,关键问题在于:凶手作案之前是怎样进入旅店及张逖的房间的?

综合上述因素进行分析,衙司得出两种可能:

一、凶手是昨晚住在旅店内部的人,在张逖回房之前悄悄进入张逖的房间潜伏。张逖一进房间,凶手趁其不备,立即动手,赶在天亮以前携带作案刀具离开旅店。

二、凶手是张逖的熟人,找借口约他见面。张逖打开房门和旅店大门,迎接凶手入室,不料遇害。随后,凶手连夜携刀逃走。

衙司围绕"进入旅店的时间"、"持有刀具"等要素排查嫌疑人,将杨正等三名禁军卫官纳入调查名单。说来也巧,旅店里还就找不到这三个人了。胥吏追出去一段路,才把这三个人拦截住。

杨正等三人说,他们急着赶路,五更天(凌晨3:00—5:00之间)取下旅店大门的门闩走了,昨天住店时也跟张逖说过,张逖同意他们启程时自行开启店门,不必叫他。因此,杨正一行出门就没有去惊动张逖,不想他竟然遇害了。

这番说辞表面上没什么大问题,然而接下来检验他们携带的三把横刀,有了重大突破——仵作在其中两把刀的刀刃上验出血迹!

杨正等人被捕。尽管他们是皇帝身边的禁军,但在贞观年间,就连王公贵族、皇亲国戚都很低调,不敢欺负平民百姓,叫作"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何况几个禁军呢?卫州当地的衙司对嫌疑人一点也不客气,使出古代衙门办案常用的手段——严刑拷打,杨正等三人扛不住,只好承认杀害张逖。按照程序,死刑判决上奏唐太宗李世民核准。

李世民感到案情存疑,可是具体有哪些问题呢?一时又说不清,便问皇后长孙氏:"你说过不干预朝政,但是人命关天,你来看看吧!"

长孙皇后将案卷翻阅一遍,微微一笑,轻言细语地说:"此案有物证。时辰呢,似乎也对得上?但是缺少一个要素——'动机'。武德九年,有人投毒害你,是为了替当时的太子和齐王拔掉你这个眼中钉、肉中刺;杨正等三人与受害者张逖素不相识、无冤无仇,张家旅店也没有财物损失。如果说凶手是杨正等人,他们为什么要对一个初次见面的人痛下杀手?单纯从动机来看,既然不是谋财害命,那就要考虑仇杀和情杀。而这两种动机,更有可能出现在卫州本地与死者熟识的人身上。总之,必须查清动机,不能仓促定案。"

李世民问:"假如凶手另有其人,难道他预先知晓趁杨正等人携带横刀住进了旅店,趁他们熟睡的时候偷出横刀行凶,事成再将刀送回去?"

"对。听起来十分离奇,实际上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假如我的推测成立,凶手当然是预先得知杨正等人带刀住店。杨正一行入住时,张逖正在与供货的乡亲聊天,杨正等人向张逖自我介绍、说明翌日五更天离店的那一番话,这些'乡亲'听见了,也看见了杨正一行佩戴横刀!"长孙皇后柳眉轻挑,略微提高了音量,"你早年戎马倥偬,最了解杨正这种行武之人的特点——胆气粗豪、不拘小节。或许,杨正他们想着,三个人结伴同行,又是禁军卫官,一身武艺,无所畏惧,住店闩什么房门?睡觉时门户不设防,让凶手有机可乘,给他做了替罪羊。"

"可是,"李世民指出一个问题,"假设凶手的作案手段如你所推测的那样,他在五更天杨正一行动身之前,必然已经完成杀害张逖、送还横刀、逃离旅店等一系列行动。旅店院墙内外没有攀爬、破坏的痕迹,大门完好无损,表明凶手是以正常的方式经由大门进出旅店的。姑且不问他进店时谁为他开门,至少他逃出旅店后,留下的应当是一座虚掩的大门。然而杨正一行五更天离店时,旅店大门仍然是闩住的,还得靠杨正等人自己开门。这该作何解释?"

"那板桥旅店本是人来人往、人多物杂的所在,凶手又很熟悉店里的情况。他作案之前,不一定要在张逖关闭店门之后才进入旅店,作案之后也不一定要尽快逃出旅店。卫州此前也作过一种推测,即凶手有可能在张逖回房之前悄悄溜进他的房间潜伏,待张逖回到卧房,凶手即刻发难行凶。此后,凶手可以趁夜深人静逃离张逖的房间,藏身在店内的某个角落,等天亮别人发现张逖的遗体,再混进忙乱的人群里,伺机离开旅店。张逖遇害之后的那个早晨,有很多人出现在旅店,譬如准备退房的客人、前去投宿的新客人,也包括来找张逖议事的本地亲友。凶手会不会混迹在他们当中?不过……"长孙皇后恢复了平缓的语气,轻轻摇头:"纸面上的推测不能取代证据,还需陛下选派能臣干员,赴卫州实地复审此案。同时,也要询问杨正等三人的同袍、故旧,查证他们三人平日是否习惯不闩卧室门就寝……"

于是,蒋常奉诏来到卫州,重新调查张逖命案。

蒋常一连三天召集板桥旅店周边15岁以上的居民到州衙谈话,又很快将他们放出,只留一名80多岁的老妇人,煞有介事地问她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聊到下午再放她回去。蒋常每天送老妇人出门之后,都派遣胥吏盯梢,只要有人找老妇人搭讪,就作好记录。结果发现,三天内有同一名男子向老太太打听:"衙司问您什么啦?"

经查证,这个男子是平时为板桥旅店供应日用品的"乡亲"之一,与张逖夫妻往来密切。杨正一行三人住进旅店时,正在和张逖交谈的几个供货者之中就包括该男子。第二天早晨,他再次现身旅店,声称自己来找张逖商议下一阶段物资供应事宜。而杨正等三人的同僚、亲友纷纷证实,他们三人平时就有睡觉不闩门的习惯。

蒋常将旅店附近三百多位居民召集起来,当众从人群里喊出那个男子,公开质问他种种可疑之处。在蒋常强有力的攻势之下,男子终于交代:他和张逖的妻子是婚外恋情人,一直想除掉张逖这个障碍,恰好碰到杨正一行来张家旅店投宿,便借机作案,顺手让杨正等人背锅。他供述的作案手段、过程与长孙皇后推测的基本一致。

真相水落石出,唐太宗李世民赐蒋常二百匹绢,晋升他为御史。——古代案件记载简单粗糙,逻辑不清,本篇很多细节都是作者细雨丝竹(又名:浅樽酌海)演绎补充的,更精彩、更丰富的故事还请看作者以"浅樽酌海"笔名创作的唐代背景小说《神探王妃》1-2册!

这是一本被青春娇俏的颜值耽误的唐朝历史背景推理小说——乘风破浪的姐姐长孙瑾琋再探奇案!洛阳宫血案、无名女尸、冰窟裸尸、鳀鱼毒……10个离奇案件,10个烧脑故事,观剧式阅读体验!讲述长孙皇后在皇权、男权、夫权至上的社会里,不堕风骨也不自负娇矜,在各色人物风云际会、环环相扣的案件中一点点展露她的女性魅力,实现家国天下的理想。

一边讲述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在惊悚、悬疑、权谋、斗争之间的爱恨情仇,济世安民的奋斗历程,一边带你领略唐朝物件、服饰礼仪、生活风俗等颇有考究的大唐人民生活盛景!

作者细雨丝竹专门为时拾史事的读者老爷们准备了三本《神探王妃》哦,请在文末留言,注明自己想要第1册还是第2册,将抽选三位赠送!


作者简介:细雨丝竹,又名浅樽酌海,著名历史新媒体"时拾史事"人气作者,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金融从业者,文史控、推理迷、言情痴、考据癖。以浅樽酌海笔名创作的长篇小说《神探王妃》第1-2册已出版,长篇历史小说体传记《鱼玄机》已签约出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