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论社会主义

 57hwmi2e7b 2020-09-26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宇宙包含矛盾。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同样都包含矛盾。人类社会也一样,存在着许许多多,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矛盾。但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的矛盾只有两个,这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同样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因而其基本矛盾的性质就具有自己的特殊属性和表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企业生产力发展是很快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社会化(分工与协作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是很快的,劳动产品即财富的增加是很快的,它们之间是正比关系。但因为生产资料私有制,即企业是资本家的这一情况,支配财富的权力完全掌握在资本家的手里,财富的增加并没有增加生产力发展的直接体现直接实现者工人的收入,财富增加与工人收入之间没有正比关系,工人的收入不是劳动的收入,而是出卖劳动力的收入,工人的收入与劳动力的市场供求有关,与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无关。于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直接体现为生产的社会化(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生产过程和企业与社会越来越多的各种密切联系)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因而资本家支配独占劳动成果)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一方面表现为生产的扩大和劳动者支付能力缩小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表现在企业生产的组织性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组织无计划之间的矛盾。  

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则直接体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因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因为生产的社会化与占有的私人性矛盾是无法克服的对抗性矛盾,因而是总趋势不断加剧、不断激化的矛盾。这两个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资产阶级的统治被推翻,无产阶级专政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改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诞生,社会主义社会到来。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呢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有自己的特殊性质。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确立了公的价值取向,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同时,在提取社会运行公共费用保持适当积累的前提下,实行按劳分配制度,保护劳动者个人的利益。按劳分配实现了劳动者劳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其收入的正比增长,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者对社会国家的贡献,公共积累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就劳动者之间而言,按劳分配是公平合理的,一个劳动者付出的一定量的劳动所得到的报酬,与另一个劳动者付出等量的劳动所得到的报酬是相同的。按劳分配消灭了劳动者的被剥削被压迫。这是一个具有历史分水岭意义的极伟大的社会进步,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是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所在。所以没有公有制在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或主体地位,就没有社会主义,就不是社会主义。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虽然否定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所有制,但却没有彻底否定劳动成果占有的私人性。即只能理所当然否定了资本家个人独占劳动的成果,而不能否定劳动者个人占有自己应得的那份劳动报酬。由此可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仍然存在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占有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相似的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包含着深刻的内在矛盾的。这种矛盾带有资本主义性质,是资产阶级法权在社会主义社会残留的反映,表现为劳动者之间因为劳动能力和生活负担的不同所导致的实际生活水平的不平等,可能这种不平等还比较严重。并且这种不平等是不可取消的、合法的、受到国家保护的。因为按劳分配是适应社会主义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和要求的,可以刺激和推动生产力加快发展。承认个人利益,承认私有财产合法,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就是所谓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资产阶级法权。

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就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即生产的公有化与生活资料劳动者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可以说是公有化生产与个人化消费的矛盾。这是非对抗性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但如果处理严重失当,有可能转化成为对抗性矛盾。在共产党领导下,在无产阶级专政的保卫下,通过实施正确的政策适当限制私产私欲,防止矛盾的激化是可能的,矛盾的逐步解决也是可能的。

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矛盾呢?我们知道,社会主义革命就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化的生产关系,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公有化主导的生产关系就基本建立起来。由公有化的生产关系理应得出劳动产品共同占有共同消费的结论。这才符合逻辑。可是社会生产能力提供的全部消费品满足不了社会共同的消费需求;因为这不是一部分人的消费需求,也不是某一方面的消费需求,而是全社会所有的人(一国内)所有的消费需求,也就是说,共同消费基本上就是按需分配。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需分配是不现实、不可能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远远没有达到与此相适应的程度。于是消费品只能实行按人头计划供应,即所谓的供给制。计划供应有平均主义倾向,容易滋生特权,不利于调动每个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不能解决物资的匮乏。因此社会主义时期不具备共同消费的社会生产能力,不能实行共同消费,不能实行供给制。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尤其如此。因此社会主义时期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制度,允许个人占有劳动成果,允许私有制一定形式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发展生产力。可见,实行按劳分配,允许私人占有劳动成果不是人为的,而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的内在的逻辑要求。这样,就出现了生产的公有化和消费资料的个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生产的公有化,有两个含义:一是生产的社会化,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含义是完全一致的;二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即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不断强化的,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所没有的含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内涵,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消费的个人化也有两个含义:一是消费的个人化是必要的、先进的,就消费的私人化而言,这与资本主义劳动产品占有的私人性是相似的,不同的是,社会主义的消费的私人化是面向每一个劳动者,由此规定了该社会社会主义性质,而资本主义的劳动产品占有的私人性是面向资本家,面向资本家阶级,愈来愈被资本家个人所独占,由此规定了该社会资本主义性质,这既是二者区别开来的根据,也是社会主义的消费个人化先进性必要性的根据;二是按劳分配也是必要的、先进的,资本主义的按资分配是资本家强占全部劳动成果的制度保证,按劳分配是劳动者公平占有劳动成果的制度保证,按劳分配是对按资分配的彻底否定,消除了剥削和压迫,是从根本上对劳动者利益的维护和保护,划清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界限。但是,这种保护仍然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是私有制仍然存在的一个标志,因此,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相同的特征,是两个社会共通和共有的一个法律条款。当然,保护私有财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因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保护公有财产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因而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并且必要时,私人利益应该服从公共利益。社会主义社会私有财产的合法存在,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理由,也是共产主义革命的理由,当然也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由。共产主义革命高度概括,就是革私有制的命,就是彻底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制一是要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二是要消灭生活资料私有制,三是要消灭私有观念即所有非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因此,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生产社会化和公有化的要求与消费品的私人占有私人消费是矛盾的,并且在初级阶段有尖锐化的趋势。

这个矛盾的存在,说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必要性,也规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是连接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社会形态性质;同时也说明,公有制、按劳分配主导主体地位的建立仅仅是共产主义革命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不是革命的结束,而是继续革命的开始,消灭私有制的革命还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继续革命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因为这一矛盾将长期存在,直到私有财产彻底消除为止。

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夺取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彻底消除各种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个消除的过程是长期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适时适度的,而不是疾风暴雨的,运动式的。解决和完成这一任务的全过程,就是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共产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彻底消除私有财产,就是要彻底消除私有观念。共产主义革命是大公无私的思想文化革命,是人民的自我革命,是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是斗私批修,破私立公,是人民自己教育自己。没有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潜移默化的斗私批修、破私立公的思想文化革命,共产主义消灭私有财产的革命就不可能进行到底,就不可能与私有观念实现最彻底的决裂。如果生产的公有化与消费的私人性矛盾解决不好,甚至激化,就可能出现社会的分化纷乱,出现社会动荡倒退,共产主义革命就会遭遇挫折。

生产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的私人占有的矛盾为什么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呢?这是因为这个矛盾:第一,规定了该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二,承认私有财产、贫富差距的合理性,承认贫富与生产公有化是矛盾的;第三,指明共产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消除实际存在的贫富差距,消灭私有财产;第四,革命的方法是自我教育,自我革命,人民自己起来革自己的命,引导人们自我消除私欲私产,不能采用割富济贫的方法;第五,国家保障是实现实质平等,彻底消除私有财产私有观念的主要途径;第六,这一革命的过程是坚持不懈的、长时期的、平和的、缓慢的、渐进的,不可能一劳永逸,不是运动式;第七,决定社会发展的历史走向,决定其他所有矛盾的性质。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体现为生产的公有化与生活资料私人占有消费之间的矛盾,因此,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则体现为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体现为马列毛主义路线与修正主义路线的矛盾。修正主义是最大的危险。复辟资本主义与反复辟的斗争是这些矛盾斗争的集中反映。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既隐蔽复杂,又激烈紧张,可能曲折反复,要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是艰难的。但是不管马列毛主义与修正主义的路线斗争如何曲折反复,走社会主义道路,共产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说到这里,或有人疑而问之:照你这样说来,“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就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了吗?

到目前为止,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或表现形式还没有明确的说法。没有人说“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是,这一矛盾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初期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主要矛盾,则是被明确了的。

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从哪里来,当然应当从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实际矛盾中来,而不能从任何其它地方来。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如果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不是从那个社会实际存在的矛盾中发现出来,而是不知道从哪里拿来一两个矛盾,作为那个社会的基本或主要矛盾,这是显而易见的荒谬。如果仅凭看到的那个社会存在的现象,即构造一个那个社会的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同样是荒谬的。不仅社会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必须从那个社会实际存在的矛盾中发现出来,而且这个矛盾必须是决定那个社会基本性质或决定那个社会某个时期的主要性质的矛盾,而不能是任何其它的矛盾。如果从那个社会存在的矛盾中随便拿一两个出来作为社会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显然也是错误的。因此一个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从那个社会存在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中去寻找发现出来。一个社会一定时期的主要矛盾只能是决定那一时期社会性质的矛盾。

于是,不得不问,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这一矛盾是从哪里来的呢?到目前为止,我们只知道这一矛盾是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或“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还没有看到对这一矛盾含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的文章、资料;也并不知道这一矛盾来自何处,实际存在于哪个地方,是怎样被发现被找出来的。这些都没有找到相关资料,没有看到答案。于是,不得不再问,这一矛盾是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吗?如果是,这一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哪块地方找出来的呢?它的根扎在哪个旮旯里呢?是怎样形成的呢?矛盾的双方是如何既相对立又相联系的呢?这一矛盾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又或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呢?这些也都找不到答案。

还有。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被明确为社会主义社会初期阶段的主要矛盾,可也有人说,这一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可见这两种说法所涉及的时间概念是不一致的。前者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后的一段时间,后者是指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里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般的理解是指公有制确立后到进入共产主义前的时期。前者只是后者起始时的很少一部分。如果说这一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不对的。既然这一矛盾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它就不是主要矛盾而是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只存在于其中的某一时间段,不同时期主要矛盾是变化的,不同的。基本矛盾决定社会的基本性质。主要矛盾规定当前一定时期内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一埃完成,主要矛盾解决,新的主要矛盾出现或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如果或认为这一矛盾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但这一矛盾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资格,因为生产力的落后是暂时的,其时间不可能太长,至多在本文所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就能彻底揭掉落后的帽子,一不小心可能还会冒出个生产过剩。如果认为这一矛盾只是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主要矛盾,倒还勉强说得过去;针对百业待举的状况是有道理的,基本正确,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确是当时的中心任务。

再者,这个矛盾的表述欠妥,需要商榷推敲。什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怎么个“日益增长”法?为什么会“日益增长”?人民以外的人咋办?什么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手工劳动是不是落后生产力?人们需要手工产品咋办?等等等等,如何理解,如何解释?所以,这个矛盾的表述似有不周,并不严密科学。其实,这个矛盾所要表示的不过是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所要表达的思想是旺盛的需求怎样解决,如何尽快从根本上解决生产供应不足的问题。尽管这一表述感情色彩极浓,充满了对改善人民生活的急迫心情,表达了人民盼望美好生活的愿景,说明了当时物资供应不足的原因。但,所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把简单的问题给整复杂了。真理并不复杂。真理是简单的。解决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也很简单:各尽所能,发展经济,提高质量,保障供给。这是毛泽东早在瑞金苏维埃时期就已经科学解决了的呀。

最后,这一矛盾还存在表述上的差别。另一种表述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少了一个“力”字。“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的含义是不同的。因此,这两种表述就存在含义的不同,虽然这种不同并非原则的对立,但是,要用“社会生产”代替“社会生产力”,用两种含义不同的说法表述同一个矛盾,同一个概念,同样是不严密、不科学的。社会生产力,简单说来,指的是社会所拥有所具备的生产能力。社会生产指的是社会生产力被社会所使用所运用的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发挥作用的过程。两个概念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并非同一概念,不能互换。用“社会生产”代替“社会生产力”仍然不能消除这一矛盾表述的不科学性。两种表述,其实都是说的供给和需求的矛盾,都存在表达上的不严密。

道理是简单的,现象是复杂的。我们应当用简单的方式说明简单的道理,避免用复杂的方法演绎道理,不然,就会把简单的道理给复杂化了,而复杂化的道理 就可能不成为道理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