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气的第86个女人~卫铄

 溱湖之恋 2020-09-26

作者:中国摄像师潘长宏

2020年9月25日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要和大家讲述的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气的第86个女人。她生活在晋代,著名的书法家,中国历史上的男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王羲之;但女书法家很少听说,我今天讲述的就是其中超群的女书法家,她的书法,主要是临擵钟繇书法,又尊卫家先祖书法,并将钟、卫合一,独树一帜。要特别提出的是,王羲之是她的徒弟。17岁嫁给汝阴太守李矩为妻,可李矩在其子20岁时早亡,她只好带着儿子去了自己亲妹妹家居住,妹妹家有一子叫王羲之,年纪轻轻的求拜姨妈为师。旋即收他为徒。由此培养出了中国的一代书法宗师。永和五年去逝,享年七十八岁,葬于浙江嵊州。

卫铄,公元272年生于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名铄,字茂漪,廷尉卫展之女。师承钟繇,尤善楷书熔钟、卫之法于一炉。传世楷书八行在《淳化阁贴》《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与释某书》及书论《笔阵图》。

所著《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阵云;「点」似高山墬石;「撇」如断犀象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她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又奉敕为朝廷写《急就章》。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线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

卫铄论用笔六种方法:结构圆备如篆法,飘扬洒落如章草,凶险可畏如八分,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郁拔纵横如古隶。她在《笔阵图》中说:“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公元288年,17岁的卫铄嫁给了江夏人李矩为妻。李家也是书法世家,只是名声不如卫家。卫铄出嫁后,把“卫氏书法秘籍”带到了李家。

几年后,卫铄与丈夫李矩生下一子李充,后来担任中书侍郎。李充在母亲卫铄的熏陶和耐心教导下,书法水平自不待言,就是李充的堂兄李式、李廞二人,在叔母卫铄的指点下,很快便出现了质的飞跃,尤其是李式的书法成就已经到了可以与王羲之的叔父王廙并驾齐驱的程度,因而李式非常推崇叔母卫铄。

令人惋惜的是,在李充不到20岁的时候,父亲李矩就去世了。卫铄的妹妹嫁给了王旷为妻,生有一子王羲之。丈夫去世后,卫铄便携子前去投奔妹妹,在王家住了下来。

有趣的是,年幼的王羲之早已对书法痴迷了,他自己也勤于练习,常常盼望着有名师的指点。在卫铄到王家前,他早已多次听父母提起这位长于书法的姨母。在见到姨母后,王羲之便缠着母亲央求姨母教导他学习书法。她在看到王羲之的字帖后,大为惊讶,认为他小小年纪便有如此功力,便收了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为徒。大概卫铄也想不到,她收的这个姨侄徒弟日后会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座永远让人仰望的高山,被世人尊称为“书圣”,并为她写下了饱含深情的《姨母帖》。

在卫铄的悉心栽培下,十二岁的王羲之写字“笔势洞精,字体遒媚”,有咄咄逼人之势,激动地对太常王策说:“这个孩子以后一定会超过我的。”卫铄与王羲之,真可谓名师与高徒,成就了中国书法史的一段千古佳话。

公元349年卫铄去世后有一个传说:卫铄的“笔阵图”写成后,呈送皇上御阅。御阅后,连声称好,忙叫来大臣,把自己身边一尊稀世珍宝——玉石白菜赐给她。卫铄在世时爱不释手,经常摆放案头。她死后,家人为表示纪念,经圣上恩准,把玉石白菜作为卫铄的殉葬品,随之入土,这国宝现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馆。

附:我去过的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卫夫人墓地

嵊州市,隶属于浙江省绍兴市,地处浙江省东部,北靠杭州市,东邻宁波市,属长江三角洲地区,总面积1789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为72.87万,流动人口8.6万。嵊州,秦汉时已建县称“剡”,北宋始名嵊县,1995年撤县设嵊州市。越剧的发源地。嵊州市四面环山、五江汇聚,中为盆地,地貌呈现“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特点,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到67.2%,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的美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