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岭文史随笔集《云下的厚重》之《写在前面的话》

 龙山园丁 2020-09-26
 (2017-08-11 18:32:01)
标签: 

文化

 

历史

分类: 《云下的厚重》

写在前面的话

南宋诗人戴复古在《湘中遇翁灵舒》中写道:“天台山与雁山邻,只隔中间一片云。一片云边不相识,三千里外却逢君。”温岭就在这一片云的下方,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温岭一直是中国历史的在场者和创造者。从小,我就不断邂逅这些“厚重”的承载体或者历史片段,并潜移默化为心中的一种文化情结。

我是新河人,新河是温岭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积淀之地。我出生在老的新河医院,傍晚,父亲、舅舅和另外两个伯伯用外公家的一张藤椅当作小轿子,抬着新生的我赶回外公家。那个时候,披云大桥还没有建起,归途需要经过金清大桥,即寺前桥,这是一座有着历史积淀的桥,也是我所接触的第一个承载着温岭文化之厚重的文化景观。到了外公家,我接触了第二个承载着温岭文化之厚重的文化景观——温岭民居——用长屿石板砌起的石板排屋。后来,我渐渐地从父亲母亲那里知道了新河有历史悠久的闸桥群,是由宋代理学大师朱熹主持修建的,虽然不知道朱熹修建闸桥群时的情况,但是他的满腔儒意和爱民之心却是真切得很。我还知道了戚继光抗倭,戚继光在新河所修筑了烽火台,他身边有一个贤妻王氏,年轻时两人是模范夫妻,一次家中烧鱼吃,王氏将鱼头鱼尾留给自己,而把鱼身给戚继光吃,这成为当时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中的一段佳话,而新河所则成就了王氏的另一种贤惠,当倭寇进犯新河,戚继光主力进击台州临海,新河城空虚之时,王氏带领穿上军装、冒充战士的军眷,与守城士兵一道抵御倭寇,直至战斗结束,为历史上著名的台州大捷书写了一抹亮丽的巾帼风采。我也知道了我的姓氏的来源,它来自泽国阮,而泽国阮出了不少名人,做了不少大事,比如阮敬熙,还有他的泽国老酒。

在小学时代,从老师同学那里我又知道了谢铎,那会儿教数学的王老师提到了谢铎的一段传说,说谢铎回乡,皇帝也想跟着去,谢铎可不敢让皇帝跟随,便胡诌一首:“藤岭腾半天,姆岭走半年。掉入小坑洋,湖漫捉骨回。”皇帝听了,吓得不敢跟随了。王老师还说了一个谢铎的传说,话说谢铎到方山峭斗读书,有一只千年狐仙,仰慕谢铎文才,化身美女夜夜伴读,入夜来,天明去。寺里一个和尚看穿是狐女伴读,叫谢铎假装肚痛。狐女再次来时,谢铎假作肚痛,狐女为救谢铎,吐出珠子,叫谢铎含在口中,谁知谢铎将宝珠吞下了肚子。狐女失珠,一算知道是和尚要害她,便告诉谢铎,和尚每日午时张口午睡,他的魂游荡在外,醒来时,魂灵会从口而进入,她叫谢铎次日中午趁和尚午睡时将其搬到其他地方,自己躺在和尚睡的地方张口,和尚之魂就会进了他的体内。次日谢铎照计而行,和尚的魂灵又给了他。就这样,谢铎有了三个魂灵。第二天,姑娘不见了,谢铎在一块岩石下发现了一只已死的狐狸,便葬了她。那时,觉得这个故事很凄美。从谢铎身上,我还知道了一座方山,知道方山有属于它的人文积淀。我还知道了历史悠久的长屿硐天,知道家里所建的石板排屋的石材就取自长屿,知道采石工人的工作十分危险,明白石文化是在艰辛中凿出来的。王老师还告诉我们南鉴原来是一个盐场,古时候盐民晒盐很辛苦。代了几节数学课的戴老师告诉我们,温岭的一些地名很有意思,比如地名“潮未至”,就可以说明当时“潮未至”这片地方原来是海边,后来围海造滩涂,滩涂又变陆地,海岸线才逐渐远去,但是地名却留了下来。我的祖父也在这个时间段去世,他所葬之地在长屿屏上,而屏上出了一位大诗人,名叫戴复古,我便又与戴复古邂逅,幻想着他的故事。

到了中学时代,初中时,教语文的王老师给我们讲他的孙子爬上了石夫人峰的顶上,上面是平平整整的,他还给我们讲石夫人的故事,让我领略了温岭文化中的浪漫主义;我的中考安排在新河中学进行,考试后的间隙,我走在学校的林间,走到文笔塔前,第一次仰望文笔塔,认识主持建塔者张元勋,领略新河的又一层文化底蕴。上了高中,我来到了松门——温岭的另一个重要的文化积淀之地求学,从同学中接触了淋头——一个由皇帝命名的地方,并在琢磨那个落魄的皇帝在淋头做了什么;从同学中,我知道了石塘——一个由海与山组成的地方,那里的人讨海而生,豪爽而又坚韧,那里的七夕很独特;从同学中,我知道了箬山——一个说着闽南话的地方,那里少有平地,所以箬山的同学都不会骑自行车;从同学中,我知道了坞根——一个建立过革命根据地的地方,知道了柳苦民、应保寿等革命人物以及他们的红十三军二师;我还知道了与新河文笔塔齐名的松门文峰塔,锦绣文章在松门也同样存在。

参加工作后,最先的九年是在泽国夹屿上班,因而我接触到了泽国——这个温岭的又一个重要的文化积淀之地的“厚重”。我知道了泽国丹崖山以及丹崖山上的故事,知道了郑瀛叶良佩戚学标。在认识泽国的基础上,我又在地理上延伸,向西认识了另一个重要的文化积淀之地——大溪,了解了大溪的古城、大溪的沈岙、大溪的方山;向南认识了另一个重要的文化积淀之地——老温岭城,了解了花山的传说以及其他。

到现在,这种认识的版图还在延伸,不曾停止,我也不想停止。在版图延伸的同时,我也努力追寻它们背后的内涵,试图将它们的“厚重” 收集起来、展现出来,使更多的人能够相识于“一片云边”,而无需相逢在“三千里外”。

希望我的努力能够结出果实,为读者充饥。

2016.10.18于温岭市三中团委办公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